2009年11月28日 星期六

給初心者的理財入門 1 觀念篇

起因

上禮拜參加聚會聽到一個還在學的小妹妹說,像她這樣不是相關科系的人想學理財卻不知道從合入門也沒有比較適合的入門書籍可以讀。這幾天這問題三不五時浮現,確實對於一個沒唸過經濟沒唸過會計的人來說,目前的教育體系似乎也沒有開啟任何通往財務相關知識的門。更糟糕的是滿坑滿谷的理財書籍裡面,其實沒有一本可以讓新手看的。得到這結論讓我充滿訝異,難道我滿滿的書堆裡面翻不出一本可以給新手看得嗎?就算我收的書籍沒有,好歹我相關題材叫的出名號的書都翻過,總有一本可以給新手吧。但是努力想了一星期,答案是...沒有。講投資的經典書籍可以列很多,講理財的鮮矣,用口語來正確解說理財概念的,沒有。所以我試著寫一些這方面的文字,說是文字是因為,我現在的狀況應該沒辦法完整寫到一本書的長度,只能粗略點到。

觀念篇

首先,如果我們把中文理財翻譯成英文會發現其實英文中沒有理財。比較接近的是finance,財務管理。但finance所指的財務管理並不涵蓋個人,而是專指企業。所以理財的很多概念其實是從企業財務管理上修整之後在套用到個人。個人的財務需求類型其實比企業要多樣,但是工具卻比較少,談判力量也比較弱。有件事需要銘記在心就是,個人的談判籌碼與理財工具都遠比企業(通常是你的對手)要弱的多,一般人唯一的武器在於我們的變通靈活度比較高。那
也意味著你要花比較多的心力去關心你的財產。什麼叫做變通靈活度呢?請用心體會待會出現的寓言。

你為什麼要理財?如果你的答案是想發財,那請你把你每個月剩下的薪水都拿去買樂透。不用浪費力氣再看下去。理財不是投資,請現在先認真想一下在你的觀念中,兩者的定義是什麼?理財與投資有什麼不同?在你想清楚之前我們先來看則寓言。

[很多年之後,我才發現這則狐狸與狼其實是格林童話而非伊索寓言 Orz 20200620] 
伊索預言有一個故事:一隻狼與一隻狐狸發現了一個地洞,獵人在裡面存放醃肉。狼與狐狸很高興的鑽到洞裡大吃一頓;但是狐狸吃一會就會鑽到洞外晃一晃,才又跑回來吃。狼覺得很奇怪就問狐狸他為啥要一直跑進跑出?狐狸回答:為了要確定他能夠鑽得出洞。狼哈哈大笑說:那就不要怪我吃比你多。沒多久後獵人來了,狐狸一煙溜得鑽出洞跑得不見蹤影,狼卻因為吃太肥而卡洞口,結果...也變成洞中的醃肉了。

這個世界充滿危險,現在人的平均壽命大約是75歲。扣除掉你現在的年齡,你可以大約推算你還會在這世界存在多久。這段日子中你會想要出國去玩、想要約會、想要結婚、想要住好房、吃好料。感謝資本主義,你不需要自己划船橫渡海洋,也不需要自己建房子,更不用自己養頭牛,只要你有錢就可以了。但是因為世界充滿危險你可能會生病,會碰到不識相的摩托車騎士往你身上撞,會不小心就有了一個叫你爸爸的小孩。在資本主義的世界裡,這些問題還是要透過錢來解決。簡單說,我們的生活當中錢佔據了不可或缺的部份。但是你有想過,錢是什麼東西?

貨幣銀行學的教科書上是這樣寫的:錢,是交易的媒介;價值儲藏的工具。
交易的媒介大家都懂,但是什麼叫價值儲藏的工具?用比較簡單的一句話來說叫做「延遲消費」。

還太複雜嗎?
那再簡單舉個例子。你今天每個月領到三萬的薪水,每個月花光光,換來身上的名牌包,與朋友吃大餐。這叫做交易。你這個月花了兩萬五,還剩下五千拿去銀行存起來,留著下個月花。這叫做價值儲藏。有群被叫做經濟學家的人給這五千塊取了個名堂,叫做「儲蓄」。
所以我們可以把教科書上關於錢的定義改成比較生活化的言語:錢可以消費跟儲蓄。同樣的我們也可以把「理財」這個文謅謅看起來很困難的字眼代換成比較口語化的詞彙叫做「管錢」。

寫到這我可以想見你已經在不斷搖頭,理財跟管錢好像差很多阿,怎麼可以這樣換;但是到底兩者有什麼分別,你又無法很明確的說出來。這時候我們再回到最前面要你想的問題,理財與投資有什麼不同?

換成英文問句,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inance and investment? 再把英文翻回中文,財務管理與投資有何不同?
中翻英英翻中之後意思會變化的時候,通常就表示有學問在。

對企業來說,財務的工作是確保公司在發薪日的時候有足夠的現金可以發給員工。投資則在於追求未來的報酬。你可以這樣想:財務的工作是確保在需要用錢的時候有錢可以用。所以理財的目的,並不是在於讓你成為有錢人,而是要讓你在需要的時候有錢可以用。

[20200620,補充]
需要錢時有錢用,聽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一點也不簡單。首先你要先能知道自己每年花掉多少錢,也就是記帳。記帳,絕對是增進自己對金錢理解程度的入門磚。而且不是光紀錄幾個月就夠,最好是能連續紀錄好幾年。

當你記錄了一段時間之後,拿出來看看就會知道自己把錢花到哪去了。只有知道了這點之後你才開始有理財的動機(另一個時間點會想理財則是你明確感覺到錢不夠用),而個人理財無外乎兩點,一叫開源(增加收入),二叫節流(減少花費)。
開源有三招,加薪、跳槽、投資;節流有兩招,降低欲望、分辨需求優先程度。

當一個人年輕的時候,薪水增加是最主要的增加收入方式,雖然最近這幾十年來公司對員工加薪越來越手軟,但這仍然是相對之下最容易的方式。但若你一開始找工作就沒拿到好公司的offer,或者你就是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產業,公司對薪資苛刻異常。那唯一辦法就是跳槽,跳槽有分成去同產業其他公司,或是乾脆去到另一個產業。要在同產業內換工作要考慮的比較單純,往龍頭公司跳求高薪。或是往有未來的小公司跳,求卡位。換產業就是個龐大賭注,除非是原本產業是夕陽,快下山了。或是有某些個人理由不得不,不然絕對要三思,因為人性對未知有莫名景仰,總是會想像遠方景色較美,真的跳了卻常常會悲劇。

慾望這東西則是越克制越容易失控,唯一的辦法是健全自己的自信。越有自信的人慾望會越低,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但這是一個一輩子的養成難以速成。所以最有效的方式其實是去分辨你的需求優先度,想要買車想要買包想要旅遊,那麼哪一個對你自身是有最大[效用]? 哪一筆花費是你最迫切的需要? 光是思考這點就會讓你自己很多慾望消滅,也就是對岸最近很紅的[躺平],想多了之後理性選擇只好躺平。
[/20200620,補充]

很沮喪嗎? 想改問如何投資嗎?
要想知道如何投資,那就先看一下安德烈科斯托蘭尼的投機者告白系列吧。

最後解說一下為什麼要半路插進伊索預言。只要一講到理財,我總是會想到這則寓言。這世界詭譎多變,昨天的無風險,可能明天會成為泡沫,比如說最近的杜拜。遙遠的地方發生的事情會深深地影響到我們的生活與財富,誰會想到美國一家投資銀行倒閉會讓台灣與香港許多人的退休金消失。有許多雷曼的受害者甚至沒有意識到他們的錢會跟這家投資銀行有關聯。既然理財的目的是為了讓須要用錢時有錢可用,常常關心你的錢,就像狐狸一樣隔段時間檢查一下逃亡路線,其實是保命的唯一手段。

理財這件事說重要不算很重要,可是隨著時間經過,你恍然發現,跟你領差不多薪水的同事卻不用為月底沒錢煩惱,不需要動用信用卡循環利息。中間的差別就在懂不懂得聰明的管錢。

雖然理財這檔事雖然不能讓你明天起床就成為有錢人,卻可以幫助你走上慢慢累積資產的方向,日積月累之後終究會成為有錢人。

沒有留言:

最常被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