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history, a homeless person join the campaign is rare. But it do happen in Taipei this winter.
The No.2 candidate ZHAO YAN-QING, earn his life as rag-picker and sleep in the park at night.
There are more Chinese reports here about Zhao's story
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剛好一問一答的兩則新聞
最近看到兩則新聞,標題分別是
專訪》被台灣低薪嚇一跳 皮凱提:GDP跑哪去了?
以及
郭台銘嗆出走 郭恭克:先清償台灣負債
我覺得很有趣,因為兩則剛好一問一答,後一則回答了前一則的問題
郭恭克對鴻海(2317)的短評是:
以子母公司合併報表的資產負債表資料顯示,至2014年Q3,該公司總負債為1.29兆,與母公司2013年底的1.238兆,相當接近,因此,吾等可以推論,該公司舉債或融資的來源,主要來自台灣的母公司,也就是台灣金融體系提供的低利率資金才是養育鴻海的真正奶水。(請問:該公司在台灣養多少員工,在中國又養多少員工?)
直接看看郭恭克的文章,他其實是從鴻海財報抓自由現金流得出來的結論。鴻海都是在台灣舉債而非大陸,原因當然是因為台灣長年的低利率。而在台灣舉債到大陸投資(另一種形式的花費)的又何止鴻海一家,光上市公司就數不完了。
台灣2008之後發行了大量的鈔票,這些資金造成台灣利率低落,有本領的企業當然都會來台灣借錢再拿去大陸用,因為台灣海峽左岸的利率是右岸6倍,還不一定能借得到。甚至於不少大陸缺錢孔急的企業都想要來台灣借錢。
這些企業拿到大筆金錢之後並沒有在台灣生產或投資,增加台灣的工作人口數,而是到大陸去投資,拉高大陸的就業人口數。許多年下來,台灣的問題日漸變得嚴重。
當然低薪問題並非只是單純的資金供給問題,還牽涉到社會文化(社會大眾對工作偏好過度一致)、企業管理(吃大鍋飯心態)、法令政策(勞動法令與外勞政策)。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在媒體上看到些資方代表提出一些很過份的言論,像是要求外勞基本工資脫勾。
(基本工資的存在是為了反應最低生活所需的界線,跟受雇者的身份無關)
強詞奪理目中無人的態度,令人咋舌。而這樣的人卻長期掌握台灣大量資源,這明顯的是出自於社會制度面的問題,而非經濟面的問題。
上圖是我google內湖所找到的,紅線部份是內湖容積高度。中間有一棟樓是別人2倍高,非常顯眼。每次看到這棟樓都會提醒我,台灣的制度是如何的向有錢人傾斜。
這些公司如果扣除政策上的「佔便宜」,能有多少競爭力?而這樣的公司在台灣資本市場上有多少?
我看巴非特的傳記,發現他賺大錢的幾個投資是尋找經營層經營不善的公司,然後發動攻擊把原經營者拉下台,換上有能力的人。而台灣....滿地是經營不善的公司(看看上市公司財報中的資產報酬率),公司派要拉下原本經營層卻是千難萬難。
有太多憑藉政治勢力而非經營能力的人佔據了這社會的大量資源卻能安穩的坐在高樓層辦公室裡,這才是台灣薪資低落的最直接原因啊。
專訪》被台灣低薪嚇一跳 皮凱提:GDP跑哪去了?
以及
郭台銘嗆出走 郭恭克:先清償台灣負債
我覺得很有趣,因為兩則剛好一問一答,後一則回答了前一則的問題
郭恭克對鴻海(2317)的短評是:
以子母公司合併報表的資產負債表資料顯示,至2014年Q3,該公司總負債為1.29兆,與母公司2013年底的1.238兆,相當接近,因此,吾等可以推論,該公司舉債或融資的來源,主要來自台灣的母公司,也就是台灣金融體系提供的低利率資金才是養育鴻海的真正奶水。(請問:該公司在台灣養多少員工,在中國又養多少員工?)
直接看看郭恭克的文章,他其實是從鴻海財報抓自由現金流得出來的結論。鴻海都是在台灣舉債而非大陸,原因當然是因為台灣長年的低利率。而在台灣舉債到大陸投資(另一種形式的花費)的又何止鴻海一家,光上市公司就數不完了。
台灣2008之後發行了大量的鈔票,這些資金造成台灣利率低落,有本領的企業當然都會來台灣借錢再拿去大陸用,因為台灣海峽左岸的利率是右岸6倍,還不一定能借得到。甚至於不少大陸缺錢孔急的企業都想要來台灣借錢。
這些企業拿到大筆金錢之後並沒有在台灣生產或投資,增加台灣的工作人口數,而是到大陸去投資,拉高大陸的就業人口數。許多年下來,台灣的問題日漸變得嚴重。
當然低薪問題並非只是單純的資金供給問題,還牽涉到社會文化(社會大眾對工作偏好過度一致)、企業管理(吃大鍋飯心態)、法令政策(勞動法令與外勞政策)。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在媒體上看到些資方代表提出一些很過份的言論,像是要求外勞基本工資脫勾。
(基本工資的存在是為了反應最低生活所需的界線,跟受雇者的身份無關)
強詞奪理目中無人的態度,令人咋舌。而這樣的人卻長期掌握台灣大量資源,這明顯的是出自於社會制度面的問題,而非經濟面的問題。
上圖是我google內湖所找到的,紅線部份是內湖容積高度。中間有一棟樓是別人2倍高,非常顯眼。每次看到這棟樓都會提醒我,台灣的制度是如何的向有錢人傾斜。
這些公司如果扣除政策上的「佔便宜」,能有多少競爭力?而這樣的公司在台灣資本市場上有多少?
我看巴非特的傳記,發現他賺大錢的幾個投資是尋找經營層經營不善的公司,然後發動攻擊把原經營者拉下台,換上有能力的人。而台灣....滿地是經營不善的公司(看看上市公司財報中的資產報酬率),公司派要拉下原本經營層卻是千難萬難。
有太多憑藉政治勢力而非經營能力的人佔據了這社會的大量資源卻能安穩的坐在高樓層辦公室裡,這才是台灣薪資低落的最直接原因啊。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投機主義與貪小便宜
剛剛出去吃午餐。
吃完正要騎上摩托車離開時聽到老闆在招呼另一位客人,
(小吃店老闆望向馬路對邊,拉開嗓門大喊)
老闆: 小姐~這邊啦,這邊可以停阿。
(轉正常音量似乎是說給旁邊工作人員聽)
他要停對面格子,對面要收錢,真是笨。
我回頭看,看見一台小客車正在倒車要停進路邊停車格。一邊發動摩托車我一邊心想:說不定車主根本不在乎這20塊錢的停車費,這算笨嗎?
回來路上,邊騎著車我邊想。為什麼台灣人都喜歡貪小便宜?
貪小便宜無疑是人性,不同國家種族文化的人都會,但是台灣卻是風尚是政治正確。有便宜不佔,笨。
近來唸唐德剛教授的「晚清七十年」,唐教授在書裡面不斷反覆提到:晚清迄今是中國從中古時代轉型到現代的過程,從科技、制度、外在到內心,一個環節一個環節的轉型。
或許可以這樣說,台灣社會雖然過著現代化生活,但內心的思考邏輯其實還是中古社會的邏輯。投機主義的起源只怕是來自「十年苦讀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科舉,反正只要一舉成名就可以抹去從前,那又何必多花時間在其他。
「把書唸好就好」這種教育方式相信大部分人都不陌生,所謂的把書唸好...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把試考好」。
更深刻的想,考試這件事本就是對權威的認同與膜拜。這樣的思考邏輯面對這個一切分界都日趨模糊的時代(舊權威瓦解,新權威未定),當然會是更加迷惘。
多花20塊錢去停停車格,真的是笨嗎? 還是這社會給了太多的僥倖?
吃完正要騎上摩托車離開時聽到老闆在招呼另一位客人,
(小吃店老闆望向馬路對邊,拉開嗓門大喊)
老闆: 小姐~這邊啦,這邊可以停阿。
(轉正常音量似乎是說給旁邊工作人員聽)
他要停對面格子,對面要收錢,真是笨。
我回頭看,看見一台小客車正在倒車要停進路邊停車格。一邊發動摩托車我一邊心想:說不定車主根本不在乎這20塊錢的停車費,這算笨嗎?
回來路上,邊騎著車我邊想。為什麼台灣人都喜歡貪小便宜?
貪小便宜無疑是人性,不同國家種族文化的人都會,但是台灣卻是風尚是政治正確。有便宜不佔,笨。
近來唸唐德剛教授的「晚清七十年」,唐教授在書裡面不斷反覆提到:晚清迄今是中國從中古時代轉型到現代的過程,從科技、制度、外在到內心,一個環節一個環節的轉型。
或許可以這樣說,台灣社會雖然過著現代化生活,但內心的思考邏輯其實還是中古社會的邏輯。投機主義的起源只怕是來自「十年苦讀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科舉,反正只要一舉成名就可以抹去從前,那又何必多花時間在其他。
「把書唸好就好」這種教育方式相信大部分人都不陌生,所謂的把書唸好...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把試考好」。
更深刻的想,考試這件事本就是對權威的認同與膜拜。這樣的思考邏輯面對這個一切分界都日趨模糊的時代(舊權威瓦解,新權威未定),當然會是更加迷惘。
多花20塊錢去停停車格,真的是笨嗎? 還是這社會給了太多的僥倖?
2014年10月16日 星期四
債基研究心得隨筆
這兩個月幾乎所有投資項目都遭遇損失,忽然想起了 the sound of silence。這其實是電影margin call裡的一個橋段,看過電影的或許就明白我想說什麼。但是那並不是這篇文的主題,這篇的主題是債基。
我喜歡買月配型的債基,用台幣買讓配息來付帳單。買著買著慢慢才發現,許多債基其實是一隻累積型母基金配上不同幣別避險以及不同時間區段配息來開山立派。
比方說我買得ING環高收,就有累積型、美元月配型、澳幣避險月配型、歐元避險月配型。
從其他人哪裡我學到,澳幣比美元利率高所以澳幣計價的每個月會有額外的利差可以領,風險是澳幣匯率波動會影響淨值。
後來我發現到,比較一隻債基的好壞不能看MoneyDJ或鉅亨網上的績效圖,而是該比較兩隻累積型基金的淨值圖。這樣才會比較準確。
而今天我的發現是:
累積型因為沒有把收益分配出去,大致上他會成正斜率。就算市場有動盪,事件結束後淨值也會迅速回到原本價位(假設這檔基金沒有遭受致命打擊)。
月配型就不一定有正斜率,這是因為基金每個月都需要付給投資者配息,所以淨值不會快速累積。畢竟會選擇月配息的投資人重點在於每個月有穩定的現金流,淨值的敏感度較低。
對照兩者的淨值走勢可以看出月配型在遭遇金融動盪之後不會迅速彈升,得要利用每個月的配息來彌補淨值的損失。
澳幣對沖是個比較新的成員,並沒有經歷過2011年歐債風暴,但也看得出類似美元月配型,出現淨值反應遲緩的走勢。但是光這樣的比對並無法看出哪種幣別會是較為穩妥的選擇,所以我還是會採取兩邊一起壓注的策略。
另外一個重點是高收債利差。
對比高收債利差的走勢圖可以清楚看出,債基的淨值跟利差成反向。理論上來說,高收債利差會大於0,應該不可能會有跟公債同樣價位的一天,更別說比公債還貴,那就不較高收債了。
所以問題在於,利差能到多低?如果某天美國跟現在的歐洲一樣要用上負利率,或許利差會降到2,但.....現在並非這種情況。
也就是說,七月初的債基淨值高點很可能會是相當長時間內的歷史高點。於是我不得不咒罵自己的愚蠢,在這種高點去買月配型債基,還呼喚親朋好友一起來。最後一個未解的謎提示:每個月的配息約多久可以彌補淨值損耗? 這點卻很難回答。如果月配型的費用比跟累積型相同的話,當累積型收復原本淨值高點時,月配型應該就同時彌補了淨值虧損。實際上則是每個月配息會造成額外的費用,會使得損益兩平的時間往後拉一點。
我喜歡買月配型的債基,用台幣買讓配息來付帳單。買著買著慢慢才發現,許多債基其實是一隻累積型母基金配上不同幣別避險以及不同時間區段配息來開山立派。
比方說我買得ING環高收,就有累積型、美元月配型、澳幣避險月配型、歐元避險月配型。
從其他人哪裡我學到,澳幣比美元利率高所以澳幣計價的每個月會有額外的利差可以領,風險是澳幣匯率波動會影響淨值。
後來我發現到,比較一隻債基的好壞不能看MoneyDJ或鉅亨網上的績效圖,而是該比較兩隻累積型基金的淨值圖。這樣才會比較準確。
而今天我的發現是:
累積型因為沒有把收益分配出去,大致上他會成正斜率。就算市場有動盪,事件結束後淨值也會迅速回到原本價位(假設這檔基金沒有遭受致命打擊)。
月配型就不一定有正斜率,這是因為基金每個月都需要付給投資者配息,所以淨值不會快速累積。畢竟會選擇月配息的投資人重點在於每個月有穩定的現金流,淨值的敏感度較低。
對照兩者的淨值走勢可以看出月配型在遭遇金融動盪之後不會迅速彈升,得要利用每個月的配息來彌補淨值的損失。
澳幣對沖是個比較新的成員,並沒有經歷過2011年歐債風暴,但也看得出類似美元月配型,出現淨值反應遲緩的走勢。但是光這樣的比對並無法看出哪種幣別會是較為穩妥的選擇,所以我還是會採取兩邊一起壓注的策略。
另外一個重點是高收債利差。
對比高收債利差的走勢圖可以清楚看出,債基的淨值跟利差成反向。理論上來說,高收債利差會大於0,應該不可能會有跟公債同樣價位的一天,更別說比公債還貴,那就不較高收債了。
所以問題在於,利差能到多低?如果某天美國跟現在的歐洲一樣要用上負利率,或許利差會降到2,但.....現在並非這種情況。
也就是說,七月初的債基淨值高點很可能會是相當長時間內的歷史高點。於是我不得不咒罵自己的愚蠢,在這種高點去買月配型債基,還呼喚親朋好友一起來。最後一個未解的謎提示:每個月的配息約多久可以彌補淨值損耗? 這點卻很難回答。如果月配型的費用比跟累積型相同的話,當累積型收復原本淨值高點時,月配型應該就同時彌補了淨值虧損。實際上則是每個月配息會造成額外的費用,會使得損益兩平的時間往後拉一點。
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
秋風秋雨愁煞人的2014九月
秋風秋雨愁煞人,這句作為革命烈士秋瑾的絕命詞而流傳。秋瑾女士則是引用清代詩人陶澹人的秋暮遣懷,原詩如下:
人生天地一葉萍,利名役役三秋草。
秋草能為春草新,蒼顏難換朱顏好。
籬前黃菊未開花,寂寞清樽冷懷抱。
秋風秋雨愁煞人,寒宵獨坐心如搗。
出門拔劍壯槃游,霜華拂處塵氛少。
朝凌五嶽暮三洲,人世風波豈能保。
不如歸去臥糟丘,老死蓬蒿事幽詩。
詩中感嘆歲月虛度,塵事纏身,不如歸去。
不過後生小輩我沒有前人那種幽思壯志,愁只是很單純的....九月份賠了一屁股 Orz
話說美元指數從七月開始一路上漲,九月更是用力的往上噴。相對的,除了美元之外的所有市場都是下跌的,歐元、澳幣、原物料、新興市場股市,無一不跌。辛苦一個月之後台股帳戶數字縮水了4.6%,已經看得很哀傷了。沒想到....
看了以澳幣計價的債基發現九月台幣計算的淨值跌了近8%,還超過我自己操盤的股票。果然是「不如歸去臥糟丘」,股票賣一賣玩一個月都沒花這麼多,囧。
寫到這裡發現澳幣已經跌到一月的低點0.8666,這澳幣計價的債基...贖回或不贖回?this is a question....
秋草能為春草新,蒼顏難換朱顏好。
籬前黃菊未開花,寂寞清樽冷懷抱。
秋風秋雨愁煞人,寒宵獨坐心如搗。
出門拔劍壯槃游,霜華拂處塵氛少。
朝凌五嶽暮三洲,人世風波豈能保。
不如歸去臥糟丘,老死蓬蒿事幽詩。
詩中感嘆歲月虛度,塵事纏身,不如歸去。
不過後生小輩我沒有前人那種幽思壯志,愁只是很單純的....九月份賠了一屁股 Orz
話說美元指數從七月開始一路上漲,九月更是用力的往上噴。相對的,除了美元之外的所有市場都是下跌的,歐元、澳幣、原物料、新興市場股市,無一不跌。辛苦一個月之後台股帳戶數字縮水了4.6%,已經看得很哀傷了。沒想到....
看了以澳幣計價的債基發現九月台幣計算的淨值跌了近8%,還超過我自己操盤的股票。果然是「不如歸去臥糟丘」,股票賣一賣玩一個月都沒花這麼多,囧。
寫到這裡發現澳幣已經跌到一月的低點0.8666,這澳幣計價的債基...贖回或不贖回?this is a question....
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龍生龍鳳生鳳這句話的新體認
這世界很有趣,有時候看似不相干的兩件事,放在一起看卻會引發很沈重的思考。
這兩天先是看到別人轉載對岸的一篇文章 我們這個時代,寒門再難出貴子
然後看到這則8歲小孩偷安全帽的新聞 Re: [新聞] 8歲童誤拿安全帽 單親癌母下跪難救兒
前面那篇是個在銀行當人資的人所寫,他觀察一批實習生的生涯經過與自己的想法,後面還寫了自己與他學長的經歷。文章很長,範圍很大,很難簡短說明,建議自己慢慢看。
文章的最大命題是在說明父母家庭對一個人影響的巨大程度。當然,對岸的貧富差距遠比台灣大的多,所以同一個學校的同一屆學生中,可以觀察到很多不同。同樣的觀察放在台灣可能就不會讓人感受到這麼大的差異,也不會引起那麼大的反思力道。可是兩岸的人其實活在相同背景文化裡,思考與行為模式有很大的相似性。像是新聞中的媽媽行徑,跟前一篇文章中的治國,有著同樣的思考邏輯。
文章中寫到治國最終沒獲得留用的最主要原因是他實習部門的主管看見他拿了公司招待客戶的煙回家,覺得這人貪小便宜,不堪用。作者透過另一個實習生向治國詢問得知,治國只是想他父親沒抽過這種煙,帶兩包回去讓父親抽(說明一下:那煙是消耗品,就跟台灣有些店家會放糖請客戶吃類似。拿這煙回家跟拿辦公室衛生紙回家大約是差不多等級的行為)
新聞中的媽媽想的也類似,欠安全帽又懶得上樓那就先「借用」路邊車上的。或許她心忠真正委屈的是,她用完還有放回,怎麼就說她偷了。後面動用媒體,博取同情;其實都是同樣的思考邏輯,投機取巧,凹到就賺到。
一個人的思考邏輯會決定這個人在面對選擇時做了什麼決定。家庭對於養成一個人的思考邏輯,或者說人格特質,是最主要的原因。當小孩年紀大一點,開始離開家庭加入同儕團體;但是他會加入什麼樣的團體其實取決於他在小時養成的人格特質以及他所擁有的選擇這兩個因素上。
白話點說,處在贊同投機取巧的行為家庭的小孩;不會排斥甚至會很自在的加入同樣表現出投機取巧特質的小團體中。
人的思維模式一旦形成,很少有能改變的時候。那需要相當的契機,並伴隨著強大的痛苦(需要)。父母對於小孩的最大影響力就在於形塑小孩的思維模式,在一個和平年代這可能是這小孩唯一一個形成思維模式的機會。
比起背誦一堆所謂的「知識」,培養如何思考才是真正的教育阿。
這兩天先是看到別人轉載對岸的一篇文章 我們這個時代,寒門再難出貴子
然後看到這則8歲小孩偷安全帽的新聞 Re: [新聞] 8歲童誤拿安全帽 單親癌母下跪難救兒
前面那篇是個在銀行當人資的人所寫,他觀察一批實習生的生涯經過與自己的想法,後面還寫了自己與他學長的經歷。文章很長,範圍很大,很難簡短說明,建議自己慢慢看。
文章的最大命題是在說明父母家庭對一個人影響的巨大程度。當然,對岸的貧富差距遠比台灣大的多,所以同一個學校的同一屆學生中,可以觀察到很多不同。同樣的觀察放在台灣可能就不會讓人感受到這麼大的差異,也不會引起那麼大的反思力道。可是兩岸的人其實活在相同背景文化裡,思考與行為模式有很大的相似性。像是新聞中的媽媽行徑,跟前一篇文章中的治國,有著同樣的思考邏輯。
文章中寫到治國最終沒獲得留用的最主要原因是他實習部門的主管看見他拿了公司招待客戶的煙回家,覺得這人貪小便宜,不堪用。作者透過另一個實習生向治國詢問得知,治國只是想他父親沒抽過這種煙,帶兩包回去讓父親抽(說明一下:那煙是消耗品,就跟台灣有些店家會放糖請客戶吃類似。拿這煙回家跟拿辦公室衛生紙回家大約是差不多等級的行為)
新聞中的媽媽想的也類似,欠安全帽又懶得上樓那就先「借用」路邊車上的。或許她心忠真正委屈的是,她用完還有放回,怎麼就說她偷了。後面動用媒體,博取同情;其實都是同樣的思考邏輯,投機取巧,凹到就賺到。
一個人的思考邏輯會決定這個人在面對選擇時做了什麼決定。家庭對於養成一個人的思考邏輯,或者說人格特質,是最主要的原因。當小孩年紀大一點,開始離開家庭加入同儕團體;但是他會加入什麼樣的團體其實取決於他在小時養成的人格特質以及他所擁有的選擇這兩個因素上。
白話點說,處在贊同投機取巧的行為家庭的小孩;不會排斥甚至會很自在的加入同樣表現出投機取巧特質的小團體中。
人的思維模式一旦形成,很少有能改變的時候。那需要相當的契機,並伴隨著強大的痛苦(需要)。父母對於小孩的最大影響力就在於形塑小孩的思維模式,在一個和平年代這可能是這小孩唯一一個形成思維模式的機會。
比起背誦一堆所謂的「知識」,培養如何思考才是真正的教育阿。
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
七月放空華亞科被嘎紀錄
這是進出紀錄:
從7/1開始試圖放空華亞科前後三次,總虧損將近15k。
第一次,7/1與7/2空了3張,從54.6 - 55.6。錯誤在於7/2竟然又空了1張55.6,都已經被嘎了竟然還加碼 Orz
第二次在7/4,空在60.2與60.3回補在60.9。這次逃得比較快,情況不妙之後就立刻回補,損失較少。但是7/4收在59.9,事後看來反而是回補太早。
第三次在7/7空在59.2與59.8,7/8認賠1張在61.7,7/10早盤又加空1張在60,但這天決定清空華亞科空頭部位,2張平倉在60.3與60。
七月份的華亞科走勢則是:
放空華亞科這隻強勢股是基於基本面被過份樂觀解釋,認定6月營收無法在創新高,於是打算在營收空佈前放空。營收數字公佈在7/10,確實不如預期。也就是說,這是次看法對但做法錯的嘗試。
檢討失誤的地方:
1. 空太早,7/1並不是理想空點。因為我在盤中就空了,當天尾盤就被嘎,夠警覺就該在當天平倉或至少減碼。但我卻昏頭的在7/2又在虧損狀況下加空,使得損失擴大,並影響心理承受能力。
2. 第二次放空的這天其實是這波最高點,但因為已經是驚弓之鳥看到大單敲進上漲後就膽怯平倉。
3. 7/10已經是業績公佈底限,但是卻不敢在多等。平心而論,7/10才是應該的空點,業績遲遲未公佈通常代表著不如預期。
7/14開盤後華亞又一路滑落到最低56.7,一個可以獲利的機會卻搞到虧損收場,特地紀錄下來作為借鏡。
2014年5月23日 星期五
哀弔521江子翠的攻擊事件
看到這事件實在覺得很心痛,不光只是為了死傷的受難者,也痛心有某種叫安全感的東西從此消失。
台北捷運自從通車以來一直都是很安全的,也因此讓許多搭乘者在車輛運行中都是處在放鬆狀態。乘客們或許睡覺、玩手機、看書、聊天,但絕不會有人神經緊繃的注意周遭,擔心陌生人。
而這種安全感,在這一次之後就消失無蹤了。10多年來數不清的工作人員的努力工作與來往乘客的自律的成果在這一天就被一個連自殺都不敢的懦夫給毀滅。
被殺死的不光是4位罹難者,還有群眾心中的安全感,這都市中一個原本大家可以放鬆神經的地點。這種傷害只怕再也難以回復原狀。
嗚呼哀哉。
我對兇手沒啥興趣,每個地方總是會有混蛋,真正該深思的是:
當這社會已經變得不再安全,我們,包括官方與民眾,應該要怎樣面對這新的局面。
在這次的事件中明顯可見的問題是,警力與救護單位無法立即趕到現場。當列車到站時並沒有任何支援在月台standby,如果在月台上有經過訓練並持有武器的人員,那怕只是甩棍都足以減少乘客受到傷害的程度。如果在月台上能有急救能力,是不是能減少傷亡?
迅速集結武裝力量與救護力量,是都市反恐訓練的重點。就像當兵時戰備總是要吹吹緊急待命班,緊急集合人力與物資到達需要的地點,是制度設計要達成的重要目的。
另外,媒體與網路上充斥著種種反抗的建議都非常奇怪。在這次的事件中,現場的群眾再沒有組織與預期下所展現的反應其實非常迅速與有效。在捷運車廂這種狹窄而擁擠的空間之中又是在沒有任何防備的情況下,有傷亡是非常正常的。畢竟整個行動不知道在兇手腦袋中模擬多少次,有心人算計無心人的突發情況之下,許多人只憑著手上有的物品去與拿著殺人武器的兇手對抗,空手也試圖替傷者止血,甚至試圖拍下影片當證據都是需要很大勇氣才能做到的。
正氣歌裡面有句話: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很遺憾沒有在媒體上看到任何官員或記者對曾經在現場發揮力量阻止情況惡化的道謝。雖然我只是個小市民,這blog也是人煙罕至,我還是想對所有在這一天在現場的人說:謝謝你們的努力,讓事態沒有繼續惡化。
最後是當碰到這樣的攻擊行動時該怎辦?
兇手策劃攻擊行動時一定會選擇對他最有利的時間與地點,像這次就是選擇沒有巡邏警力的列車以及列車封閉時間最長的站距發動。面對這種不利情況,列車上的人所要做的是拖延時間,等待後援。而非試圖去壓制兇手,那只是讓自己與其他人陷入更大的危險。
這一次的事件,列車員通報行控中心並將列車儘速開往下一站是正確的作法,只可惜後續支援人力沒來得及在月台集結,是靠著熱心民眾幫忙才制服兇手。
對官方來說,如何迅速集合反制力量與救援人力是急需擬定計畫與演練的工作。
對捷運公司來說:月台駐站人員的反恐與急救訓練以及各站所需急救器材都是需要重新評估與配備。
孫子兵法中有一句名言: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期待不會在發生類似事件是一廂情願,惋歎這世界怎麼了也於事無補。改進原本制度上的盲點,避免再有類似事件時的傷害,才是這社會對這次不幸事故最好的哀弔。
台北捷運自從通車以來一直都是很安全的,也因此讓許多搭乘者在車輛運行中都是處在放鬆狀態。乘客們或許睡覺、玩手機、看書、聊天,但絕不會有人神經緊繃的注意周遭,擔心陌生人。
而這種安全感,在這一次之後就消失無蹤了。10多年來數不清的工作人員的努力工作與來往乘客的自律的成果在這一天就被一個連自殺都不敢的懦夫給毀滅。
被殺死的不光是4位罹難者,還有群眾心中的安全感,這都市中一個原本大家可以放鬆神經的地點。這種傷害只怕再也難以回復原狀。
嗚呼哀哉。
我對兇手沒啥興趣,每個地方總是會有混蛋,真正該深思的是:
當這社會已經變得不再安全,我們,包括官方與民眾,應該要怎樣面對這新的局面。
在這次的事件中明顯可見的問題是,警力與救護單位無法立即趕到現場。當列車到站時並沒有任何支援在月台standby,如果在月台上有經過訓練並持有武器的人員,那怕只是甩棍都足以減少乘客受到傷害的程度。如果在月台上能有急救能力,是不是能減少傷亡?
迅速集結武裝力量與救護力量,是都市反恐訓練的重點。就像當兵時戰備總是要吹吹緊急待命班,緊急集合人力與物資到達需要的地點,是制度設計要達成的重要目的。
另外,媒體與網路上充斥著種種反抗的建議都非常奇怪。在這次的事件中,現場的群眾再沒有組織與預期下所展現的反應其實非常迅速與有效。在捷運車廂這種狹窄而擁擠的空間之中又是在沒有任何防備的情況下,有傷亡是非常正常的。畢竟整個行動不知道在兇手腦袋中模擬多少次,有心人算計無心人的突發情況之下,許多人只憑著手上有的物品去與拿著殺人武器的兇手對抗,空手也試圖替傷者止血,甚至試圖拍下影片當證據都是需要很大勇氣才能做到的。
正氣歌裡面有句話: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很遺憾沒有在媒體上看到任何官員或記者對曾經在現場發揮力量阻止情況惡化的道謝。雖然我只是個小市民,這blog也是人煙罕至,我還是想對所有在這一天在現場的人說:謝謝你們的努力,讓事態沒有繼續惡化。
最後是當碰到這樣的攻擊行動時該怎辦?
兇手策劃攻擊行動時一定會選擇對他最有利的時間與地點,像這次就是選擇沒有巡邏警力的列車以及列車封閉時間最長的站距發動。面對這種不利情況,列車上的人所要做的是拖延時間,等待後援。而非試圖去壓制兇手,那只是讓自己與其他人陷入更大的危險。
這一次的事件,列車員通報行控中心並將列車儘速開往下一站是正確的作法,只可惜後續支援人力沒來得及在月台集結,是靠著熱心民眾幫忙才制服兇手。
對官方來說,如何迅速集合反制力量與救援人力是急需擬定計畫與演練的工作。
對捷運公司來說:月台駐站人員的反恐與急救訓練以及各站所需急救器材都是需要重新評估與配備。
孫子兵法中有一句名言: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期待不會在發生類似事件是一廂情願,惋歎這世界怎麼了也於事無補。改進原本制度上的盲點,避免再有類似事件時的傷害,才是這社會對這次不幸事故最好的哀弔。
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選擇權賣方一年來戰績
去年聽聞某友人做選擇權賣方之後也練習當賣方。賣方是個先收權利金承擔行情波動風險的角色,交易策略跟買方迥異。
我記得第一次入金的目的並不是做選擇權,而是做期貨,好像是幾個月之後又賠掉了1萬才決心放棄期貨改做選擇權。一開始應該是做買方或是混著做,後來8月某次行情看錯又賠了不少才補了第二筆並專心做賣方。
當賣方的這段時間,最刺激的當屬今年4/25的大跌。我賣出去的call早上從1.8點開盤到收盤83點,可動用保證金一路下降到負的6位數字。我不得不在尾盤減倉縮小風險。不過4/28星期二就又跌回到2點,不知道有多少買方能在3個交易日的行情中賺到錢?
雖然有賺到點錢,但我仍然覺得我的策略是很粗糙的。而且OP賣方也不像我一開始以為的可以製造穩定現金流,事實上保證金數字在還沒到期之前都是擺著好看的。除非哪一天你結清掉所有倉位,把保證金轉出來,不然它只是名義上屬於你而已 = =
心得:錢真難賺阿~
下面左邊是今天的保證金權益數字,右邊是去年來的入金狀況。前後共存入20萬保證金,今天的淨值是30萬加一些零錢,損益約50%。
我記得第一次入金的目的並不是做選擇權,而是做期貨,好像是幾個月之後又賠掉了1萬才決心放棄期貨改做選擇權。一開始應該是做買方或是混著做,後來8月某次行情看錯又賠了不少才補了第二筆並專心做賣方。
當賣方的這段時間,最刺激的當屬今年4/25的大跌。我賣出去的call早上從1.8點開盤到收盤83點,可動用保證金一路下降到負的6位數字。我不得不在尾盤減倉縮小風險。不過4/28星期二就又跌回到2點,不知道有多少買方能在3個交易日的行情中賺到錢?
雖然有賺到點錢,但我仍然覺得我的策略是很粗糙的。而且OP賣方也不像我一開始以為的可以製造穩定現金流,事實上保證金數字在還沒到期之前都是擺著好看的。除非哪一天你結清掉所有倉位,把保證金轉出來,不然它只是名義上屬於你而已 = =
心得:錢真難賺阿~
2014年5月16日 星期五
幽靈的兩條規則
這幾天看了幽靈的禮物這本書。雖然書名副標是三條規則,但其實發人深省的是前兩條。
1. 只保留市場告訴你對的部位
2. 對的部位要加碼
很多討論市場操作的書籍都會繞著類似的主題打轉,但這兩條規則確實是有當頭棒喝的效果,直接的說出了市場交易的核心準則。
交易的目的是什麼?賺錢。
要如何在市場上賺錢,答案就是這兩條規則。
今年我自己有個反面教材:微星這檔股票
我從1/8開始持有這檔股票,今年最低點在1/9,沿路大漲小回,到現在5/16有70%漲幅。可是對比這漲幅,我賺到的可以說是少得可憐 T_T
現在回頭看,我只做到規則1,卻沒做到規則2。因為股價走勢告訴我對了,但我只保留原有部位而沒有擴大。
話說回來,所謂規則就是抽離了實際作法的抽象原則。要如何落實到每天的交易操作之中,就跟打籃球一樣。每個人都知道要把球投入籃框之中,但在球能真的出手就落入籃框之前得需要有無數次的練習再練習。
5/23補述:
5/19 創波段新高之後42.8之後連續3根黑K最低跌到38.8,在39.1與39出清。沒想到5/22直奔漲停,完全的被戲耍。少了這隻漲停使得獲利減少25%,應賺到卻沒賺到。
反省原因在於過度貼近市場而降低對回檔幅度的容忍,而且大盤回檔的幅度也跌破上升趨勢與箱型底部,使得盤勢判斷更加悲觀。
犯的錯誤是一次賣出全部持股,獲利了結清倉應該使用一次砍1/2的手法。
1. 只保留市場告訴你對的部位
2. 對的部位要加碼
很多討論市場操作的書籍都會繞著類似的主題打轉,但這兩條規則確實是有當頭棒喝的效果,直接的說出了市場交易的核心準則。
交易的目的是什麼?賺錢。
要如何在市場上賺錢,答案就是這兩條規則。
今年我自己有個反面教材:微星這檔股票
我從1/8開始持有這檔股票,今年最低點在1/9,沿路大漲小回,到現在5/16有70%漲幅。可是對比這漲幅,我賺到的可以說是少得可憐 T_T
現在回頭看,我只做到規則1,卻沒做到規則2。因為股價走勢告訴我對了,但我只保留原有部位而沒有擴大。
話說回來,所謂規則就是抽離了實際作法的抽象原則。要如何落實到每天的交易操作之中,就跟打籃球一樣。每個人都知道要把球投入籃框之中,但在球能真的出手就落入籃框之前得需要有無數次的練習再練習。
5/23補述:
5/19 創波段新高之後42.8之後連續3根黑K最低跌到38.8,在39.1與39出清。沒想到5/22直奔漲停,完全的被戲耍。少了這隻漲停使得獲利減少25%,應賺到卻沒賺到。
反省原因在於過度貼近市場而降低對回檔幅度的容忍,而且大盤回檔的幅度也跌破上升趨勢與箱型底部,使得盤勢判斷更加悲觀。
犯的錯誤是一次賣出全部持股,獲利了結清倉應該使用一次砍1/2的手法。
2014年4月16日 星期三
該如何衡量自己的投資績效?
今天看了一本書叫做如何衡量萬事萬物,裡面提到一句話我覺得非常有道理:任何重要的事情都是可以衡量的(measure)。
所以導致了這篇文章的問題,要如何衡量自己的投資績效?
以台股為例:
最簡單的方法當然是券商的對帳單,以及下單軟體所提供的損益試算功能。
但仔細檢視之後發現這樣的方式有盲點 。每家券商都是分成已實現損益與未實現損益兩部份,已實現損益會受到特定時段買入金額大於或小於賣出金額影響。舉例來說,當你在某個季節累計賣出100萬,但只買入50萬,你看到的損益數字會偏高;反之則會偏低。(買賣金額被分開到不同期別了)
若是同時加總未實現.....去年的未實現跟今年的未實現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意義,無法比較。
我想到的方式是比照基金淨值計算,加總自己帳戶每天的持股現值+庫存現金+未交割款。每天記錄就會得到一張股市資產淨值變動表,對於投機客來說,這張表應該是要每天紀錄的。在走進我的交易室這本書中也提到了類似觀念,但根據我的觀察有每天紀錄的人其實不多。拿自己股票帳戶淨值每年最後交易日的數字來計算就可以得到自己今年度績效,也就是:
(13年最後一天 - 12年最後一天)/ 12年最後一天。
有了基礎紀錄之後還需要一個benchmark來比較績效好壞。我首先想到的是加權指數,把每個年度最後封關的指數拿出來就可以算出當年度指數變動指標。像是2013年的加權指數指標是11.85%,表示13年的操作績效如果低於11.85%就是低於市場平均值。
到了這裡是只考慮買進賣出的資本利得,如果要加上配息,標竿則要選用證交所編制的加權股價報酬指數。這指數2012年底是11050.13,2013年底是12723.25,算出來2013年的報酬率就會是 (12723.25 - 11050.13) / 11050.13 = 15.14%
這樣就可以有明確指標知道自己一年下來的投資績效是處於市場前段或後段。如果不幸落點在後段就要重新審視自己的選股與操作方式,或是乾脆選擇長抱006204之類反應加權指數的ETF了。
所以導致了這篇文章的問題,要如何衡量自己的投資績效?
以台股為例:
最簡單的方法當然是券商的對帳單,以及下單軟體所提供的損益試算功能。
但仔細檢視之後發現這樣的方式有盲點 。每家券商都是分成已實現損益與未實現損益兩部份,已實現損益會受到特定時段買入金額大於或小於賣出金額影響。舉例來說,當你在某個季節累計賣出100萬,但只買入50萬,你看到的損益數字會偏高;反之則會偏低。(買賣金額被分開到不同期別了)
若是同時加總未實現.....去年的未實現跟今年的未實現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意義,無法比較。
我想到的方式是比照基金淨值計算,加總自己帳戶每天的持股現值+庫存現金+未交割款。每天記錄就會得到一張股市資產淨值變動表,對於投機客來說,這張表應該是要每天紀錄的。在走進我的交易室這本書中也提到了類似觀念,但根據我的觀察有每天紀錄的人其實不多。拿自己股票帳戶淨值每年最後交易日的數字來計算就可以得到自己今年度績效,也就是:
(13年最後一天 - 12年最後一天)/ 12年最後一天。
有了基礎紀錄之後還需要一個benchmark來比較績效好壞。我首先想到的是加權指數,把每個年度最後封關的指數拿出來就可以算出當年度指數變動指標。像是2013年的加權指數指標是11.85%,表示13年的操作績效如果低於11.85%就是低於市場平均值。
到了這裡是只考慮買進賣出的資本利得,如果要加上配息,標竿則要選用證交所編制的加權股價報酬指數。這指數2012年底是11050.13,2013年底是12723.25,算出來2013年的報酬率就會是 (12723.25 - 11050.13) / 11050.13 = 15.14%
這樣就可以有明確指標知道自己一年下來的投資績效是處於市場前段或後段。如果不幸落點在後段就要重新審視自己的選股與操作方式,或是乾脆選擇長抱006204之類反應加權指數的ETF了。
2014年4月6日 星期日
馬丁舒華茲自傳-賺夠了就跑 讀後感
其實這本書的英文名字是Pit Bull,也就是.....
英文版還有副標題Lessons from Wall Street's Champion Day Trader
我之所以要提英文書名跟副標是因為我覺得,作者根本沒有鼓吹賺夠就跑這種觀念。事實上他老兄之所以把自傳取名鬥牛犬,頗有自諷自己從交易賺錢到最後把賺錢本身當作目的的涵義在。
這本書的價值對於專業投機者遠大於一般業餘投資客。特別是他在書裡很仔細的提到他在面對市場行情變動時所承擔的壓力與當下想法,對於專職者有很大參考價值。
專職投機客其實是一個極度勞心的工作。這行業可以說沒有任何進入障礙,任何人都可以開戶買賣,新加入的競爭者永遠不缺。而最可怕的大魔王就是,市場本身。
我自己當全職投客以來,深深感到這份工作遠比在公司上班或是自行經營企業更加的勞累。只要交易時間一到你就要面對無止境的壓力,你的決策是對或錯在你點完滑鼠之後就會立刻反應。對了的時候,你會擔心下一分鐘是否能繼續延續順向行情,需不需要清空部位,保住獲利。錯了的時候,你會不斷反問是否需要停損,甚至改變部位方向。這樣不停的自我質問直到收盤才能喘息。而收盤後還需要紀錄自己的部位變動,檢視手上部位的技術線圖與指標,搜尋適合建立部位的標的。幾乎可以說只要你腦袋一開始運轉就會投入直到你筋疲力盡的倒下睡著為止。
投機其實比較像是職業運動。你要追求的並不是一次燃燒殆盡的火花,而是持續穩定的表現。這一點花了我兩年時間才領悟到。
投機需要平衡三個面向:資金管理、心理狀態、行情看法。能找到自己的方法就能繼續在市場存活(但不必然會成為大鱷級投機者)。
對於不是專職投機者的人來說,這本書也是有值得借鏡之處。比如說,第二章:
作者提到他於1978年某個炎熱週日跟老婆一起去朋友的新屋參觀。朋友的一番話讓他醒悟...計畫,設定目標、承諾、義務。沈重的讓他感覺到胃都打結了。最後他決定面對,首先先去找醫生檢查一下胃是什麼毛病..........當初看到這裡我心想:這彎還轉得真大 = =
總而言之,第二章寫他如何決定全職投入交易。但是對每個想要辭掉工作專職當投資人的人來說,他考量的過程與計畫的步驟都是很值得思索並吸收來使用在自己身上的。
2014年3月23日 星期日
關於服貿之我見
前兩天下午去立法院周遭轉了一圈,當個觀光客看看抗議人群。這次的抗議讓許多反服貿者有了聚集的向心力,才讓原本少串連的反對者浮出水面。
關於這個服貿,身為需要靈通消息的投資客,我自然有我自己的看法,只是投資者應該低調...........。不過,在這抗爭正熱的時候,趁機來說說我的想法。那就是.....
搞出服貿協議這東西的傢伙真是腦袋裝大便啊~
從目的來說,指望簽訂這協議能夠有兩個效果
1. 提高GDP
2. 提高台籍工作者收入
但是這樣的協議只能讓這兩個數字往下掉。GDP的組成是國內消費+政府支出+出口-進口,開放大陸人進入國內消費的供給面只是增加國內消費項目的下修(供給增加會導致競爭加劇造成總消費減少)。國內消費供給面增加也直接會導致從業人員的平均薪資下修(因為利潤降低)。
再說到開放服務業登陸,這更是讓人生氣,搞這玩意的人沒聽人說過大陸是審批制嗎?什麼叫審批,就是預設什麼都不可以,除非主管機關跟你說可以。跟台灣是登記制剛好相反。這樣的協議在台灣是法律,在對岸可以說只是狗屁 = =
好就算真的讓台灣人經營的服務業跨海到對岸,也很僥倖的在海峽左岸賺了點錢了,你還忘記一件事,大陸可是外匯管制國家。拿著台胞證一次只能帶出一萬美金,賺大陸人錢的服務業可沒有什麼國外貨款需要支付,根本沒法把錢帶回台灣。
照這協議走下去,最後只會出現大陸來台灣經營小生意可以賺錢匯回去;台灣人去大陸就得留下。結果台幣越印越多越不值錢,物價更高,薪資更低。
另外一個更囧的問題是,你開放大陸人來台經營服務業,那你要不要開放大陸人移民?對方要來台經商,總不能叫他半年回去一次吧。那如果他要攜家帶眷過來怎麼辦?准還不准?
這樣的協議並不只是影響GDP,它會影響整個社會的所有層面,簡單說就是有很龐大的社會成本。靠,這成本誰付?當官的嗎,當然不。而是現在坐在立法院外抗議的年輕族群。
一個成本難以估計,而效果會是負數的協議,卻要動員立委強度關山。這樣的政府也難怪滿意度只有個位數.........
P.S. 當我看相關條文的時候有一種似曾相識的fu。四平八穩沒有任何破綻,就好像我以前工作時在電腦前用推論寫出來的SOP啊。放在紙上前後呼應挑不出任何毛病。只是不能拿來實際使用 ╮(╯3╰)╭
關於這個服貿,身為需要靈通消息的投資客,我自然有我自己的看法,只是投資者應該低調...........。不過,在這抗爭正熱的時候,趁機來說說我的想法。那就是.....
搞出服貿協議這東西的傢伙真是腦袋裝大便啊~
從目的來說,指望簽訂這協議能夠有兩個效果
1. 提高GDP
2. 提高台籍工作者收入
但是這樣的協議只能讓這兩個數字往下掉。GDP的組成是國內消費+政府支出+出口-進口,開放大陸人進入國內消費的供給面只是增加國內消費項目的下修(供給增加會導致競爭加劇造成總消費減少)。國內消費供給面增加也直接會導致從業人員的平均薪資下修(因為利潤降低)。
再說到開放服務業登陸,這更是讓人生氣,搞這玩意的人沒聽人說過大陸是審批制嗎?什麼叫審批,就是預設什麼都不可以,除非主管機關跟你說可以。跟台灣是登記制剛好相反。這樣的協議在台灣是法律,在對岸可以說只是狗屁 = =
好就算真的讓台灣人經營的服務業跨海到對岸,也很僥倖的在海峽左岸賺了點錢了,你還忘記一件事,大陸可是外匯管制國家。拿著台胞證一次只能帶出一萬美金,賺大陸人錢的服務業可沒有什麼國外貨款需要支付,根本沒法把錢帶回台灣。
照這協議走下去,最後只會出現大陸來台灣經營小生意可以賺錢匯回去;台灣人去大陸就得留下。結果台幣越印越多越不值錢,物價更高,薪資更低。
另外一個更囧的問題是,你開放大陸人來台經營服務業,那你要不要開放大陸人移民?對方要來台經商,總不能叫他半年回去一次吧。那如果他要攜家帶眷過來怎麼辦?准還不准?
這樣的協議並不只是影響GDP,它會影響整個社會的所有層面,簡單說就是有很龐大的社會成本。靠,這成本誰付?當官的嗎,當然不。而是現在坐在立法院外抗議的年輕族群。
一個成本難以估計,而效果會是負數的協議,卻要動員立委強度關山。這樣的政府也難怪滿意度只有個位數.........
P.S. 當我看相關條文的時候有一種似曾相識的fu。四平八穩沒有任何破綻,就好像我以前工作時在電腦前用推論寫出來的SOP啊。放在紙上前後呼應挑不出任何毛病。只是不能拿來實際使用 ╮(╯3╰)╭
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灌水一篇
忽然發現到又是兩個月沒有寫任何文章 囧rz
一月份過年時去曼谷看泰國人封街;上個週末去了高雄跟墾丁星期二晚上才回來。
這兩天則是開始看最近很紅的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回想起來這兩個月也挺忙的。(忙著吃喝玩樂 XD)
但也不是只有吃喝玩樂,只是對時事與新聞的感想都順手寫在fb上而不會特意寫篇文章。畢竟要寫blog所花的時間遠比在fb上隨手而寫要來的多上許多。加上每天要做的研究,每週要讀得期刊,以及堆積的比消化速度要快的書籍山。
時間真的過得很快阿 >"<
概略紀錄一下這兩個月讀過的書
莊家優勢 : 寫統計方法在現實世界的運用
大移轉 : 說明新興南方國家崛起的不可擋與因應 (基本上是浪費紙)
惡魔遊戲 : 寫一個可以思考的遊戲要替創作者報仇的小說,還挺有創意的
給予 : 把人分成給予者與索取者的企管書,頗有創見,但深思後好像沒有什麼留下
正在看得則是 : 華爾街刺蝟投資客
看過的電影有印象覺得值得的有
雲端情人、藍色茉莉
不過,這些書跟電影都沒有讓我有動力想單獨寫篇文章就是了 :P
一月份過年時去曼谷看泰國人封街;上個週末去了高雄跟墾丁星期二晚上才回來。
這兩天則是開始看最近很紅的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回想起來這兩個月也挺忙的。(忙著吃喝玩樂 XD)
但也不是只有吃喝玩樂,只是對時事與新聞的感想都順手寫在fb上而不會特意寫篇文章。畢竟要寫blog所花的時間遠比在fb上隨手而寫要來的多上許多。加上每天要做的研究,每週要讀得期刊,以及堆積的比消化速度要快的書籍山。
時間真的過得很快阿 >"<
概略紀錄一下這兩個月讀過的書
莊家優勢 : 寫統計方法在現實世界的運用
大移轉 : 說明新興南方國家崛起的不可擋與因應 (基本上是浪費紙)
惡魔遊戲 : 寫一個可以思考的遊戲要替創作者報仇的小說,還挺有創意的
給予 : 把人分成給予者與索取者的企管書,頗有創見,但深思後好像沒有什麼留下
正在看得則是 : 華爾街刺蝟投資客
看過的電影有印象覺得值得的有
雲端情人、藍色茉莉
不過,這些書跟電影都沒有讓我有動力想單獨寫篇文章就是了 :P
2014年1月9日 星期四
2014年目標
都已經到了1/10號才寫今年目標的原因,絕對不是因為懶散 >"<
而是因為今年只有一個很簡單的目標:資產增加200萬。
所謂增加200萬的意思是:在14年12/31結算時要比13年/12/31的結算數字多200萬。
換句話說,扣掉吃喝玩樂等等花費之後還要有200萬的結餘。
當然,對職業投資者來說一年能賺到多少錢其實是無法事先計畫的,也造成了所謂「節流」這檔事變得用處不大。這當然不是說應該過奢侈生活,剛好相反的是這會逼迫你自己不斷去思考每天花費的「效用」。職業投資人的壓力來自於自己,也沒有其他人可以怪罪,必須對自己所有行為,包括消費,都負完全責任。所以會不斷衡量估計自己生活最基本所需以及額外的快樂需要多少貨幣來達成。
除此之外就是盡力追求資本報酬率,高資本報酬率可以替自己買來比較多的寬裕面對行情不好的年頭。以目前我的花費水準來看,至少14年要有250萬的資本利得才能達成這個目標。
對比今年的行情風險,我自個覺得其實是個挺不容易的目標.......
可是換個角度想,專職投資已經要進入第4年,沒給自己一個業績目標好像也說不過去。而業績目標如果容易達成,也是說不過去。加上今年開始把原本的資訊公司也收了,更沒有其他雜務干擾。所以.......
(這樣下去或許我明年還要給自己訂薪資跟獎金辦法 = =)
P.S. 看到13年農曆年寫得目標之一,增加20%資產。不由得心頭一驚,想起結算時年增率只有15% 囧rz
而是因為今年只有一個很簡單的目標:資產增加200萬。
所謂增加200萬的意思是:在14年12/31結算時要比13年/12/31的結算數字多200萬。
換句話說,扣掉吃喝玩樂等等花費之後還要有200萬的結餘。
當然,對職業投資者來說一年能賺到多少錢其實是無法事先計畫的,也造成了所謂「節流」這檔事變得用處不大。這當然不是說應該過奢侈生活,剛好相反的是這會逼迫你自己不斷去思考每天花費的「效用」。職業投資人的壓力來自於自己,也沒有其他人可以怪罪,必須對自己所有行為,包括消費,都負完全責任。所以會不斷衡量估計自己生活最基本所需以及額外的快樂需要多少貨幣來達成。
除此之外就是盡力追求資本報酬率,高資本報酬率可以替自己買來比較多的寬裕面對行情不好的年頭。以目前我的花費水準來看,至少14年要有250萬的資本利得才能達成這個目標。
對比今年的行情風險,我自個覺得其實是個挺不容易的目標.......
可是換個角度想,專職投資已經要進入第4年,沒給自己一個業績目標好像也說不過去。而業績目標如果容易達成,也是說不過去。加上今年開始把原本的資訊公司也收了,更沒有其他雜務干擾。所以.......
(這樣下去或許我明年還要給自己訂薪資跟獎金辦法 = =)
P.S. 看到13年農曆年寫得目標之一,增加20%資產。不由得心頭一驚,想起結算時年增率只有15% 囧rz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