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8日 星期四

冰與火之歌 1-4部 讀後感



冰與火之歌是由喬治馬丁所寫得幻想小說,但是與其他fantasy系列不同的是,這小說中魔法、異生物所站的篇幅很少,大部分的篇章都是人類王國間的勾心鬥角。但是作者對於這些描述的非常細緻,加上殺人不眨眼的手段,呈現出一副真實的中世紀畫面。領主間互相攻擊,平民在戰火下只有被各方勢力屠殺的份。

加上獨特的pov(point of view)描寫法,也就是用一個人物的眼睛來描述一段劇情,使得小說有電影的分鏡效果。這樣的寫法很費力,作者得要像寫劇本一樣的把故事切割成一個個的片段(這表示相當於寫完之後再把故事切開重組),無怪乎一部就得花上五六年。由於作者已經是爺爺級的年紀(1948~)眾多讀者們都在祈禱能夠看到這系列完結,目前出到七部中的第五部(2011/7)。

這故事非常的真實,出場人物眾多猶如從歷史中截取,維斯特洛七大王國各有主要諸侯,各王國還有小諸侯與流浪騎士。退場人物也是非常眾多,一場戰役就大批騎士死亡,甚或整各家族覆滅,平時還有比武大會也要失手殺死幾個。加上眾多陰謀詭計總也是要有犧牲者,不光是串場人物像切菜瓜一樣的死,主要角色也是如風中殘燭,忽然就喪命了。

故事的一開始由北境領主史塔克家中人的眼中展開,透過王國中兩各最有勢力的家族的眼睛來看宮廷勢力鬥爭。但是第一部結束時,史塔克公爵就莫名其妙的死了。前一段還在寫著各方達成協議讓史塔克公爵穿上黑衣去駐守長城,後面卻插入小鬼國王一時興起說:殺了他。然後在眾人訝異中,公爵就被斬首了。看到那段真的是讓我嘴巴都合不攏,怎麼....。公爵的死帶來正面的決裂,兩大家族無轉圜餘地的全面開戰,再加上國王的兩各弟弟參與王位爭奪戰,頓時將整各維斯特洛捲入戰火。作者在這裡花了很大篇幅寫各地受到戰火侵襲的慘狀,騎士嘴上喊著為了榮譽,實際上卻是姦殺擄掠,不管是那個勢力都是強盜集團。

到第四部結束,幾乎主要勢力的頭目都換過一輪。史塔克家覆滅,蘭斯特洛家在史塔克家族失敗後就轉而內鬥,最後泰溫公爵被侏儒兒子所殺。在瑟曦太后的主導下,看來滅亡也是不遠的事。另外一條線則是前朝遺留下的公主,在遙遠的異境流浪與成長,到第四部結尾已經明確表示,這條線將會匯流,王者會回歸。但是還有另一條線是北方的神秘力量,到第四部還沒有明確的進展,不知道剩下的三部要如何處理。

裡面小惡魔是最有趣的人物,由於天生殘障,提利昂無法成為騎士,只能用腦袋耍計謀。而他對於這樣的定位雖然能接受,卻不免怨天尤人;與他哥哥詹姆相反,堤利昂總是先用計謀言語最後才動用武力。詹姆則因為武功高強,總是先試著用武力解決,到最後提利昂用武力殺死自己的父親,詹姆因為斷手後根本無法靠打架解決問題,反而只能用言語跟計謀。但是提利昂確實是蘭斯特洛家的好腦袋,在他的努力下,蘭斯特洛堅持到最後成為勝利者。但是沒有外敵就會自相殘殺是宮廷鬥爭的鐵律,瑟曦與提利昂之間的矛盾隨之立刻升高,最後在國王被毒死之後雙方進入死鬥。輸掉一切的提利昂終於在最後殺死泰溫公爵背叛家族。在這過程中間,作者不斷寫出小惡魔的想法與打算,我們可以看見他的掙扎與憤怒。他竭盡全力要保護君臨城,結果全城上下都把他當成仇人。他努力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奮戰,最後卻發現家族中人根本不在乎他,甚至殺了他也在所不惜。所以最後他殺了父親泰溫的舉動便顯得合情合理。

但是由於用了太多角色的觀點,所以看起來很累人。如果有一張家族人物表會更好點。看到後來只記得這家族站在那一方,而記不清這些人物的細節。由於架構太大所以很多地方會有漏洞,比如說獅子家徽出現在一個沒有獅子這種生物的地方有點詭異;各角色片段湊起來的時間線也有點詭異,好像有跳點時間。另外由於故事走向牽涉的路俓太多,感覺進展很緩慢。
總的來說:瑕不掩瑜。足以成為魔戒之後的另一部fantasy經典,如果作者能寫完的話。












2011年8月6日 星期六

時光漩渦 vortex - 時光三部曲終章

昨天在誠品看到時光漩渦,時光迴旋的最後一部。二話不說就買回來,今天早上看完。一開始已經忘了前兩部寫了什麼,畢竟隔了三年,三部曲前後寫了九年也是漫長的時光。(遠目)

於是乎,我又把時光迴旋與時間軸拿出來看了一遍。 (我都佩服我自己這麼閒 XD)

一口氣連下來讀完(好累,揮汗),不禁讚嘆這三部曲的架構之大,不輸給亞瑟克拉克的拉瑪三部曲。事實上在看vortex的時候,拉瑪系列所描繪的外星智能一直在我心裡被拿出來比較。由於寫作年代的差距,Spin三部曲中融入了不少量子力學與後愛因斯坦的宇宙理論,特別在vortex中展現的更明顯,像是「歷史是所有可能路徑的總和」。從第一部到第三部之間也可以看出故事轉向的痕跡。

Spin的故事當中雖然最吸引人注意的是,時間壓縮概念。但是作品本身的重點則是側重在描述面對末日的人類心境。星星的消失,宣告了末日的逼近,只是並不像一個忽然的事故,卻像是罹患了癌症。對死亡與毀滅的恐懼,慢慢一點一滴的對所有人造成影響。傑森與黛安的不同反應就代表科學與神學對末日的兩種反應,傑森寧可犧牲自己換取對未知的瞭解;黛安則是訓練自己坦然面對。

第一部的最後透過傑森死前的獨白,揭露了「假想智慧生物」的真相。但是這真相就像籠罩一層面紗,讓讀者知道各大略而已。到第二部之後故事的重點轉向為對「假想智慧生物」的探索。但是作者對於「假想智慧生物」的創作其實在一部曲時就確定下來,二三部只是更明確的描述而已。簡單說就是類生物,有功能但是沒有意識,像是網路一樣,上面承載了各式各樣資訊,但是網路本身是沒有意識的,不論它能做到什麼。Axis中描述的一萬年一次的檢查與修正機制也是很別出心裁,只不過在第一次看得時候並沒有領悟到。因為讀者跟著故事的情節前進並沒有對整個「假想智慧生物」體系有全面的認識,你並沒有意識到整個舞台是從宇宙的誕生到毀滅,所以你也不會正確的認知到為什麼會有一個跨越時間的拱門。

直到第三部Vortex,你看到一萬年後的艾沙克的筆記才恍然大悟。但是作者在這裡又用上了新的煙霧,讓讀者在閱讀時不斷自問:兩條線之間的關聯為何?

就寫作技巧來說,作者拆解故事結構的本領非常高竿。不論是Vortex中,一萬年前與一萬年後的情節互相糾纏,還是Spin中泰勒在轉變為第四期人躲藏期間的筆記所帶出的過往。切的零零碎碎的劇情,拼湊起來卻是絲毫不差。只是這樣看得還挺累的就是。

整個故事其實有一點衝擊基督教神學觀念的地方。對於作者所處的社會來說,質疑這點實是大不諱。就是神性存在與否?作者透過「假想智慧生物」這個字彙來取代「神」這字眼,人類以為「假想智慧生物」會看顧或是珍視人類的存在。但是到最後所謂「假想智慧生物」根本不在乎人類,一切只是命運的偶然。(把「神」這字替換掉「假想智慧生物」看看)

「假想智慧生物」有興趣的不是生物本身(所以他對人類沒興趣)而是在於生物所產生的文明、機械、遺跡。透過不斷地紀錄、複製,雖然當初接收的物種已經消失在時間洪流中,但是任務執行者仍然毫不懈怠的執行工作。也正因為它的目標是蒐集資訊,所以拆解機械、拆解生物對它都是理所當然,慈悲或殘忍並不在它的運作迴路中。就像巴克斯的領導可以屠殺農民,帶領整個群體走向滅亡,個體的生存與感受並不是群體意識的考慮重點,就好像我們不會去考慮單一細胞的感受一樣道理。

故事結束了,只是翻攪出的思緒還在蕩漾。

最常被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