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9日 星期六

姊姊的守護者

這是一個殘忍的故事。
作者說:這不是一本皆大歡喜的書,你從第一頁就知道,書裡頭沒有輕鬆的解答。

故事的進展,透過幾個主要人物的角度用第一人稱來敘述一段段的片段情節。這其實是個很吃力的寫法,對讀者來說也是很勞累的。但是看完整個故事之後,卻發現這樣的寫法才能帶領讀者體會故事中主要角色的心路歷程。

罹患白血病的姊姊,凱特。不計一切想要救助女兒的媽媽,沙拉。長期被忽略的兒子,傑西。努力想守護家人的父親,布萊恩。以及當凱特救援的小女兒,安娜。加上安娜的律師,坎貝爾。以及訴訟監護人,也是坎貝爾舊情人的茱莉亞。

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包袱,自己的傷痕,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的向前行。其實書中的家庭,挺讓人羨慕的,雖然面對強大的壓力與挫折,卻全員都很勇敢的面對。在現實中,人們遠比費茲傑羅一家懦弱與脆弱的多。律師坎貝爾與他的女友茱莉亞,才比較像你我,對生活妥協,對真愛卻步,常常在後悔與錯誤中擺盪。

書中提到的爭議點,是否該用基因篩選技術製造背負特殊目的的嬰兒。其實作者從一開始就投下贊成票。像作者在序中所提,身為一個進出手術房十次小孩的母親,她其實很明白關於這問題的答案。雖然從倫理學上來說,某些領域應該要避免進入。可是當你的親人的生命受到疾病威脅,有幾個人會肯待在這條線之外? 既然如此,當這個背負使命的嬰兒長大之後有了自己意識後不甘於承受這樣責任的情況終究是會發生。 畢竟人應該要愛自己,我們又怎麼能叫一個人犧牲自我去拯救另一個人。

其實這問題不會有答案,除非我們的道德觀念有所改變,這也是最後作者不得不選擇「那個」結局的理由。扣除這個貫穿全書的主題,還有許多環繞的枝節。像是自覺處在黑暗中而用縱火來尋求溫暖的傑西。外表堅強內心卻深受感情問題所苦的茱莉亞。渴望愛情卻不敢跨出去的坎貝爾。
與安娜跟凱特的問題相比,他們的問題顯得輕量,卻又超出他們能處理的能力。

與幾個主要角色相比,這幾位更像是一般人。看到茱莉亞在同性戀酒吧跟酒保訴苦那段,不由得失笑。雖然我不是bar tender,但是類似的抱怨卻也是常碰到。或許只有在某天,當人們碰見活得遠比自己辛苦,卻還能嶄露笑顏的人,才能猛然認清自己的問題癥結點還是在自己身上吧。

書中茱莉亞對坎貝爾說過這一句話:你不會因為某人完美而愛上他,你愛上他是因為他不完美。
(好把,我承認後半我有改過,因為這樣會比較完整,所以不用去找了)
其實只有受過苦難的人,才有把溫暖帶給他人的能力。人生畢竟不會永遠只有快樂日子,終有一天我們會面臨到生離死別。當這一天來臨我們有能力與勇氣面對嗎?

沒有留言:

最常被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