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9日 星期三

20世紀的衝突與西方的沒落


博客來頁面

這本書的走向實在遠超出我開始閱讀時的預期,並沒有花篇幅在於抽象的描寫與推演。只是很直接的把各種片段羅列出來,沒有任何掩飾。所謂沒有任何掩飾的意思是,就像是看無碼影片,滿是屍體、殺戮、血腥的無碼影片。裡面沒有任何修飾跟遮掩,而是直接把殘酷的一面赤裸裸的攤開。真可以說是限制級版的歷史書。

雖然書的標題是the war of the world但是副標題反而比較符合內容,以20世紀為斷代,描述歐洲主要勢力間的紛爭,兼論其它地區。以時間順序來依序描寫相關事件,重心放在衝突(戰爭)上。從一次大戰前的各方勢力分佈以及種族間緊張關係開始,然後一次大戰期間的變化與殺戮、兩次大戰中間的變化與局勢、二次大戰期間的發展、二戰之後的局勢演變。

雖然架構上很明確,但讀起來卻是非常生硬,因為牽涉到太多資料。光要理解為何一戰前巴爾幹半島會是一觸即發的火藥庫就是個難題,還有各種族之間的歧視與仇恨也是個錯綜複雜的線團。而作者很乾脆的只把資料列出來,剩下的就交給讀者自己了。(好險這是各有google跟wiki的年代)

脈絡最完整的是猶太人族群的故事。(猜測這是因為猶太人倖存者留下大量文字資料)出乎我預料的是原來猶太人在各地都被歧視與遭受暴力對待,從帝俄到蘇維埃,從蘇聯經波蘭到德國。納粹以滅絕為目的大量屠殺猶太人,蘇聯只差沒有明顯的滅絕種族目的性,殺的人也是多到令人驚心。

在閱讀的同時[何以猶太人會成為受害者]的疑問不斷擴大,直到讀完整本書才約略有些概念。因為猶太族群有明顯可辨別的不同。他們有不同的裝扮與不同的宗教儀式,完全可以被族群之外的人們任意「假設」。人群需要敵人來凝聚,這是人類社會長遠以來的作法。而敵人需要形塑,創造出一個具體且容易投射的形象來放在某個族群身上。

這個敵人的形象可以放在種族上也可以放在宗教上甚至抽象的文化上(比如文化大革命),總之人類本性就喜歡劃分團體,區別我者與他者。在他者身上貼上標籤、醜化、敵視、暴力對待、滅絕。隨著社會壓力增加會往激烈的方向發展。

20世紀的戰爭並不會是終結,只是因為人類意識到熱核武器的使用會同時滅絕我者與他者,而稍加克制而已。或許未來某天,會有某種類似暗殺斐狄南大公的事件導致全球再次大規模戰爭,結果人類克制不住毀滅的衝動而把整顆星球炸掉。也或許,對於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人類能夠牢記在心,而限制住武力衝突的規模。

至於沒有戰爭? 都已經成年了,就別再相信有個住在北極的聖誕老人會送禮物來的童話故事了。



沒有留言:

最常被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