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日 星期五

貧窮、窮忙現象的一些思考

楔子

這幾天看了這本書 窮忙:我們這樣的世代
看到一半的第一個感想是,不愧是得過普立茲獎的記者,裡面隱含了很多發人深思的觀察。如果你對這主題有興趣,應該要自己閱讀這本書,我這篇並不是要介紹書籍。雖然這文章是從這本書作為起點,但會延伸的更遙遠。

1. 貧窮類別
謝普勒的書把焦點放在美國境內貧窮族群上,我要以此做一個簡單分類。
第一種是,社會的貧窮。也就是說整個社會處於貧窮狀態,個人的努力會受到社會狀態抵銷的狀況。
例如:她無法否認眼前出現的這一幕:中國的狗吃得比北韓的醫師好
這篇中所描述的情形。以及第三世界國家的貧窮狀態,那是一個社會處境問題,個人的作為在其中顯得極其無力。
第二種是,生活的貧窮。就是謝普勒書中所描述的族群,他們生活在一個相對富裕社會,以全球的絕對標準來說處於物質富裕。但以所處社會的生活水準來說卻處於一個痛苦的局面。

我所思索的是第二種。
跟窮忙(working poor)會一起出現的還有向下流動(downward mobility),這其實是一個現象的兩種說法。類似的社會現象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在人類社會,「貧者無立錐之地」出自董仲舒,他是西漢武帝時的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杜甫的著名詩句,這是唐明皇時期。研讀中國中古史就可以知道,所謂合久必分的真相是「貧富差距擴大」,幾乎各王朝的替換都是因為貧富差距擴大,底層民眾生死掙扎造成的。被外部勢力入侵而亡者,只是少數。

貧富不均的原因有許許多多,但是輪迴那麼多次都是導到同樣結果,就代表這後面還有其他人們沒想到的環節。或許研究貧窮本身可以替這問題帶來解決的曙光。這並不代表說,貧窮是一個可以解決的問題,事實上我的看法是:貧窮是不可能消失的。

財富的分配從來沒有公平可言,或者說公平本身就是一個反射人心渴望的海市蜃樓。對人性來說如果躺著看電視就能有收入,那為什麼要爬起來工作。另一方面也就是說,爬起來工作必須帶來很多方面的高報酬,才能給我們足夠動力脫離沙發馬鈴薯狀態。而對每一個單獨個人來說,所需要的報酬種類跟多少是不同的,甚至同一個人在人生不同時期所願意接受的報酬種類與多寡也會有所不同。這段單純是要解釋用分配財富來作為解決手段是違反人性的,也就是要說不要講啥共產主義。這個世界上的所有歷史都說著,只有讓人可以擁有報酬,人類才有動力活動。亦即「先能自利,然後能利人」。

2. 貧窮的原因
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第一個句子,「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用富裕與貧窮來替換幸福跟不幸,這句話也是成立。有另外一本書當收入只夠填飽肚子,作者因為某天在網路上看到一個「為什麼窮人都在做自我毀滅的事情」而寫出的辯駁文章,又因為受到許多迴響而將之擴張成一本書。之所以受到許多迴響是因為作者本身就是美國社會中的窮人,做著多份工作卻無法脫離貧窮線。我沒有寫出書的副標是因為我覺得副標混淆了焦點,貧窮並不是某個世代的標籤,任何世代任何年齡層都有可能陷入向下流動陷阱,而成為貧窮族。

謝普勒在前言中有一段話「對每個家庭來說,貧窮的組成都是部份經濟因素、部份心理因素、部份個人因素、部份社會因素;部份過去影響、部份現在狀況。每個問題都會擴大其它的問題,環環緊密相扣。」

貧窮最明顯的現象是經濟因素,當所得不足以支付支出、當金錢所營造的防禦城牆不足以抵擋突發事件造成的衝擊。這裡就有兩個變數,所得高低、與資金多寡。這裡不用資產而用資金是因為有些資產欠缺變現能力並不一定能形成應付突發事件的防火牆。

所得高低本身就是一個多項變數影響的因素,「你是否具備有市場的硬技能,處理日常生活事務的軟技能是否有所欠缺」。硬技能一般是透過學校教育以及職業訓練或前一份工作取得,軟技能則通常是在家庭與同儕團體中養成。也就是說這兩個項目其實含括了一個人整個人生的經歷。

資金多寡也是一個多項變數交織的結果。所得高低、金錢運用傾向、財務管理能力、人際網路能給予的支持程度。

兩者合併起來就是一個人在社會活動以及成長過程的總結。換句話說,我們繞了一圈又回到原點,一個人是否會貧窮其實是他一輩子所有活動累積起來的結果。不過這個圈並不是白繞的,這讓我們撇見了一個影像,一個幸福家庭都有的影像:注重教育、人際關係良好。心理學上來說,這兩者分別築基在學習能力與有自信心上。

3. 結論
人生漫長而世界多變,可能有一天我們會碰到賴以維生的硬技能不再被市場需要。或是遭遇疾病、意外等巨大衝擊打破我們所擁有的財務安全網。在金錢的外蓋之下,真正能依靠的是,能夠學習的能力以及人際網路的支援。

如果你正看到這裡,你或許可以盤點一下你的淨資產,包括:
(1) 領薪水的能力:
你有什麼能力可以在職場上受聘。要知道職場多變,昨天的當紅炸子雞,可能明天是被淘汰的冗員。常常盤算自己有什麼本事,還欠缺那些本事,加總之後可以換取多高的薪資,都是很有必要的。
(2) 保護資產的能力:
俗話說賺多少不算什麼,剩多少才是重點。你的資產是隨時間增加還是減少? 是否花費太多?是否投資在安全有潛力的項目上? 綜觀來說,理財能力只有不足沒有過多。
(3) 人際關係網路:
有篇有趣的報導可以看看隔絕「下等人」隱居「皇宮」 獨自在叢林中病逝的印度王子,裡面有句話「他對自己身為貴族的堅定信念,阻止了他和『下等人』相處在一塊兒的念頭——這實際上就意味著地球上其他所有人。」
人是群居動物,人際關係有分為強連結與弱連結,據說強連結只有5個名額,就是你每天常常相處的人。弱連結則根據個性與社交能力有不同上限,比較具體說就是可以見面或在網路上哈拉打屁聊幾句的人,據說外向的人可以達到150人。
除了每天朝夕相對的人之外,記得每周也要固定花些時間心力照顧一下你的弱連結,跟人說聲生日快樂,稱讚一下對方髮型或新衣。

橫跨這三項的是你能夠面對變化的能力,也就是學習的能力。一個僵化的心智沒辦法面對環境的變化,停止學習就是削弱你面對無常世界的防禦能力,或許你運氣很好,不需要這種防禦,那恭喜你。但如果你運氣稍差,突如其來的打擊超過你的防禦,那會把你拖進負向增強的迴圈,也就是所謂【向下流動】。

沒有留言:

最常被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