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6日 星期二

關於台灣貨幣供給以及匯利率的大略解說(一)

這是濃縮寫在M01的樓,本來是說台幣發行量穩穩站上2兆,後來卻延伸到匯利率問題上。
原文在此。
我不喜歡寫到匯率,因為網路上有太多一點基本知識都沒有只會罵街的在互相爭執。在我看來你要跟人吵匯率問題,至少要知道 :

1. 什麼叫外匯存底,外匯存底怎麼增加。
    
外匯存底簡單說是央行持有的外幣。重點是央行持有,不是你或我,也不是出口商,我看過太多在那邊鬼叫出口商收美元外匯存底就會增加的,並不是。當央行在市場上買進美元,外匯存底就會增加。(也就是央行壓匯率的時候,連帶會印出台幣來)


2. 通貨怎麼發行,什麼叫央行的資產負債表。

央行跟一般銀行相比,不同點在於央行可以自己保證自己發行的債券(也就是貨幣)。央行用台幣在外匯市場買進美元,跟買來的美元同價值的台幣就被注入貨幣體系內了,可以想作台幣就是台灣央行發的債券。央行買美元其實就是自己寫張債券去市場上換等額美元回來,寫成會計紀錄就是資產跟負債同步增加。外匯存底是央行的資產,台幣是央行的負債。


3. 匯率變動的原因。

市場價格變動的原因在於買賣方的力道變化,當買方多於賣方,價格就會上漲。相反的,賣方多於買方價格就會下跌。外貿都用美元結算所以台灣進口商要買進貨物,得要先買美元匯到國外賣方的戶頭。進口商收到美元貨款得要把美元賣掉換成台幣去付給供應商。所以進口>出口,會對台幣造成升值壓力。
(這裡有一點很重要,一個出口導向的經濟體本來就應該升值貨幣,不然你千辛萬苦拚出口做啥?不就是為了要提升購買力,或說變得更有錢。這其實是台灣很多鼓吹低匯率萬歲論的邏輯不通之處。你一直壓低匯率拚出口,然後是為了什麼?)


先來看看台灣歷年GDP組成圖
我把游標定格在1998,可以清楚比較出這20年來各項目的變化。
有兩個重點:
1. 出口與淨出口大幅度提升。
2. 政府支出與資本形成持續下降。

從這圖其實可以看得出,過去20年老彭力壓台幣其實對出口成長確實有幫助。但老彭真是為了促進出口而力壓匯率嗎?只怕未必。
2011年今周刊有篇文章裡面提到許嘉棟解釋央行的繳庫盈餘如何產生,原文


雖然央行每年固定繳庫1800億,但老彭曾經多次呼籲政府預算不該把央行盈餘繳庫當作固定來源。看看2018(107)年的總預算歲入歲出分析圖,
最下面藍色方塊的繳庫就包含了央行盈餘的上繳。很多年前在老彭抗議下,央行繳庫金額就訂在1800億直到現在(央行每年達標)。歲入歲出的短差只有944億,可以見得央行的1800億確實是很重要,如果短少當年度政府預算可能就開天窗了。GDP組成圖告訴我們,政府預算占比是逐年下降,最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政府沒錢了。其實台灣政府不窮,但是入不敷出,因為社福預算就要吃掉1/4,還有逐年緩慢提高的債務利息。缺錢的政府把腦袋動到了外匯存底的身上,但是外匯存底孳息還要減掉本國貨幣利息(也就是央行定存單付出去的錢)才是央行的盈餘。

換句話說央行能有盈餘繳庫是因為,不斷拉高外匯存底賺取美元與台幣之間的利差。為了要維持每年高額的繳庫金額(要知道外匯存底只有13兆台幣,台美利差約1%,只能賺1300億),央行必須要不斷拉高外匯存底與維持住台灣與美國的利差(所以2015央行急著降息)。

每年的繳庫盈餘壓力,才是讓老彭不斷壓低匯率的最主要原因。而拉高外匯存底與壓低匯率,其實就是印鈔票。

壓低匯利率來促進GDP增長的手段被稱作金融壓迫,台灣在老彭當央行總裁的20年間一直都是走這路線。金融壓迫手段有它的效果在,但是長期持續使用同樣政策,也使得後遺症愈來越凸顯,像是房價的高漲與所得分配的不均,還有爭議中的影響產業升級問題。

另外,在老彭帶領下,這20年來匯率政策是國內不可討論的議題,這種強勢公關其實對整個社會非常不利。20年的空白導致現在一大堆人連外匯存底是什麼都搞不清楚,遑論討論政策。台灣是民主甚至是民粹社會,沒有辦法形成共識的領域根本不可能執行政策,這是將卸任的央行總裁無可原諒的過錯。

沒有留言:

最常被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