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到三其實已經離匯利率稍微有點距離了,但還是有些關聯。
關於台灣經濟發展的研究都少討論到都市化的影響,甚至台灣的所有租金統計資料都是全島混合,沒有分類也沒有把辦公室、商舖與住家分開統計。雖然物價指數中的房租項目沒有大幅度上漲,但是辦公室與商鋪的租金其實漲幅頗驚人。雖然沒有數據資料,但我們可以看一下每天塞車的內科。
內科今天的發展可以說是完全打臉台北市的所有城市規劃,證明了[所有規劃不如給塊大點的空地]。最早內科吸引公司進駐的原因是什麼,就是相對低廉的辦公室租金,然後許多公司進駐之後產生了群聚效應。這裡有一個重要因素是,對比之下的較低租金。
辦公室租金對企業來說是費用,這筆費用的比較標準是員工來上班的通勤成本與租金高低的權衡。而在台灣,任何交通便利的地方都貴的像在搶劫。記得2003年左右聽到的內科租金是每坪低於3000,而市區大樓已經漲到每坪4500。但對小公司來說就算一坪3000也是很貴啊。空間的使用成本節節飆高是直接悶死新創公司的最快手段。
房地產高漲是資金氾濫的結果,但是打壓房地產是金融系統的悲劇。就是這種連帶關係讓台灣幾十年來權貴換了一批又一批但都是靠著房地產在圈錢。圈錢也就算了,房地產得利者卻是租稅體制下的受益者,比如說像在mobile01上面到處跟人嗆聲的這位
在網路公開宣稱自己月收15萬租金,但是這租金繳了多少稅?
我某位前同事每月薪資也在這水準,一年要繳30%所得稅,也就是2個月的收入。但房東呢?
要彌補這個社會裂痕的最快方法,或許也是目前社會狀況下唯一的方法,就是追查包租公的租金收入。一方面填補原本稅收的不足,一方面可以減緩社會上對立不安情緒。
錢太多不一定會造成社會問題,但是因為鈔票太多而得利者向其他族群炫耀,絕對會造成社會問題。對岸的共產黨對這點的認識可遠高於台灣這群拚選舉的政客。
目前台灣面臨的問題雖然像個糾纏的毛線,但是可以約略理個脈絡。
1. 資金氾濫導致資產價格飛漲
2. 社會分配機制老舊導致資源配置的無效與不公
3. 對岸強鄰的影響力過大
4. 相當多數民眾的心智還停留在農業時代,無法適應網路後年代
我是以問題緊迫程度來做順序,解決順序也是要由1到4。
資金氾濫需要有新的管道可供投資,股市是一個可能方向。或說股權投資是個可能方向,鬆綁新創企業的募資管道,比如說眾籌平台、P2P借貸平台。當然這牽涉到修改民法的問題,但在某些地方,比如說:讓創業者可以再一定限額下向公眾募資、設定單一人的投資上限。都可以減少詐騙風險並促進商業發展。
社會分配機制則要導入成本中心概念,目前雖然有朝這方向努力但還遠不夠解決問題,涵蓋範圍也還遠不夠。所謂成本中心並不光是金錢成本還有無形成本,比如說上面提到的房東所得問題。房地產漲價是房東的收益但是後遺症是全民都要負擔,所以讓房東繳稅才能有資源來減緩這個後遺症的衝擊。同樣的工廠汙染環境,為什不起訴大老闆? 後勁溪排廢水如果把張虔生抓去關一個月,相信日月光以後再也不敢偷排。其他大型製造業也會有強大動力自我警惕。作惡者會被逞罰,這是人類社會要維持的基礎概念,衍伸出來就是[任何行動造成的不良後果要能反映到行動者身上],這樣社會才會平衡。
後面兩項就問題大了,遠離了標題範圍,也不是簡單幾千字可說明,就略過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