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31日 星期六

Re: 下班了,你還在加班嗎?

http://www.ctjob.com.tw/JobNews/JobNews30.aspx?ArticleId=2734&NewsTypeId=1

這篇奇怪的文章,主要是要說下班之後的活動決定長期的發展。但是有兩個問題,一是下班後活動不一定等於非要加班不可,對很多職位來說上下班的界線已經日趨模糊。二是完全用金錢來衡量價值。特別是第二點,讓我看了非常不爽。

沒錯,沒有人不愛錢,包括我在內都愛錢,但是錢絕對不會是唯一。那種成就等於金錢多寡的想法起源於華爾街,一個設計複雜金融陷阱坑殺他人的世界。但是華爾街全世界只有一個,也只要一個就夠了,如果要過那種生活就去那邊吧,華爾街的金融公司全年365天不斷的向世界各地招手。

來討論一下人力資源範疇的主題,用統計的觀點把人依聰明才智排序,會得到一個常態分布曲線。在這曲線上面用2倍標準差來切割成三個族群,最後的2.5%,中間的95%,最前的2.5%。組織的基本原則就是以這最前端2.5%的人為中心,組合其他97.5%的人來擴大這2.5%人的影響力。當然,現實沒這麼單純,最聰明的2.5%不代表就是人才,最起碼還要多考慮一個問題,道德觀。聰明的人為惡所造成的傷害比其他人大的多,如果用了一個屬於前端2.5%的人,但是這位仁兄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組織的利益之前。幾年前美國有家叫Enron的公司就是這樣做,是目前最紅的例子。扣除道德觀之後,這2.5%會剩下多少其實很難說,更何況現實世界並不是玩koei的三國志,每個人物能力值都被換算成數字,連忠誠都可以量化。有沒有道德根本看不出來,難道我是壞人還要通知你嗎=.=

另外一個需要考量的就是工作意願,雖然這人是屬於前端2.5%,也是有道德有良心的人物,問題貴公司就是黑心企業,他寧可去夜市賣炸雞也不肯來上班那也是沒有用。不這麼極端的例子,今天網羅了一個聰明才智之士,問題他抱著上班等吃飯,吃完飯等下班的心態,那也沒有用。最有名的例子當屬三國時期曹操麾下的徐庶。屬於97.5%中的多數抱著這只是分餬口工作的心太不成問題,2.5%中的人如果也是這樣想法那就是損失。

所以人力資源管理概括來說,就是尋找聰明才智之士,排除道德低落的人,激發組織中人的工作意願。如何進行就有許多手段與講究,所以人力資源管理可以有碩士博士學位。

上下班的概念其實是由生產線所衍生出來的,機器開動的時候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相較之下人力顯得便宜許多,於是讓人來遷就機器,所以訂定了明確的時間。但是隨著社會分工的越趨細緻,以及機器的改良,有些職位變成是人力比機器昂貴;比方說,70年代人要遷就電腦的運算時間,現在則是電腦遷就人的生活習慣。對於這些被抽離出來離開生產線獨立作業的人來說,上下班的意義有了質的改變,所謂上班變成是與其它人的約定時段。像是攝影model的上班時間可能是清晨天還未亮的時候,為了要拍攝天亮的瞬間,工時也變成隨著工作進度而伸縮。順利的話2小時收工算一天,不順利的話12小時才算一天。這就是所謂by case。

當然制度的演變必須要有時空環境的配和,或者說制度是隨著時空環境而變化。這兩個情境可以顯示出差異:

case 1. 員工A每天上午送小孩去學校上課,與小孩一起上學的路上是A的幸福時光,但是A因此要等到10點才會進辦公室。可是因為早上與小孩的交流,讓A進入辦公室之後就能用高度熱誠工作。這樣的行為該允許還是禁止?

case 2. 員工B跟客戶C是鄰居,兩人的小孩也就讀同一間學校,於是員工B每天早上會載兩個人的小孩去上學。所以總是10點才會進辦公室,因為早上當保母,進入辦公室之後還要花點時間才能專心處理公務。這樣的行為該允許還是禁止?

回頭看最前面引用的文章,裡面面試者的言論只不過是想佔人便宜罷了。

沒有留言:

最常被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