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1日 星期三

建築師與農舍 - 一封給下一代建築人的道歉信

原文在此
http://tw.myblog.yahoo.com/fleishmannfan/article?mid=1532&prev=-1&next=1529

我讀黃仁宇教授的歷史書籍時,黃仁宇不斷地強調土地政策在「後中古時期」的中國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以結果來說,中國的土地在數百年的承平時期不斷兼併之後,造成嚴重的貧富不均而引發社會動盪;土地重新分配,然後又開始兼併。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循環。

半個世紀前的大動盪之後,不論是國民黨或共產黨均對土地分配採取強硬措施。可見雙方都用自己的方式體認到土地政策關係到中國現代化能否成功。當然對目前的台灣來說,並沒有到那麼極端的地步。但是從這一代的決策者對於土地政策如此的輕忽的作法看來,終究前人的血是白流的。

「有土斯有財」這句話相信每個人都常聽到,中國人喜歡持有土地是舉世聞名的,相同的喜好更進一步擴張到房屋上,財經雜誌上也是不斷鼓吹「買房買地」。政府機關更是「視哄抬房價為己任」,想盡辦法要維持房市的泡沫。但是,這樣的想法對嗎?每塊地都蓋滿房子的地方,看看這個島嶼現在被我們改造成什麼樣子阿。生活在這樣的環境,就算存摺裡的數字在多,能活的快樂嗎?當然你如果想撈完錢就跑,根本不想在這島上生活,那又另當別論。

金錢只是交易的媒介,許多狗屁大師言之鑿鑿,只不過是想從其他人身上將現金搬到自己口袋罷了。他們對經濟的瞭解只足夠讓他們認識到,如何把別人的錢拿來自己手上花。金錢只是交易的媒介,沒有背後支持的市場,錢一點意義也沒有。市場才是根本。但是不要被經濟學中的供需法則誤導,一個完整的市場必須要維持商品的多樣性。均質化的市場,意思是所有人的喜好都一樣的市場將會失去交易功能,然後導致交易媒介崩潰。

所以用經濟成長率來計算的體系,只有在納入美歐等消費地區才會有意義。當供應鍊終點的地區無法在消化這些商品,也意味著經濟成長率不再是一個適當的指標。也就是說過去台灣地區所建構的種種將會成為壓垮這社會的重擔,過度開發的環境、單極化的產業、強調cost down的思維等等原本被當作競爭力的因素都將反而成為社會發展的阻礙。

開放農地興建農舍就是這樣的一個問題。為什麼會有人想去建農舍?特別是根本無法適應鄉村生活的人卻想去住農舍?當一塊農地的所有面積都被水泥蓋住,那塊地還能叫農地嗎?上面是要種植水泥嗎?想深一點,會動農地的腦筋,不就是因為傳統上的建地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但是人口總數並沒有增加那麼多阿?這些房子都誰住了去?有興趣請用雙腳到市中心去實地體會吧。

產業有分成三級,大家應該都聽過:
初級產業 - 農業,泛指一切從自然資源取的產品的產業。
二級產業 - 工業,加工初級產業產品,並將之送達消費者手上的產業。
三級產業 - 服務業,指的是沒有實體產品的產業。
不知道有沒有去想過,三各類型的產業應該要如何分佈才是一個健康的經濟體?

很不幸的,我們長久以來都錯了。

沒有留言:

最常被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