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3日 星期一

買新興市場債基金的經歷

11年開始買債基,原本的目的只是為了股債平衡。買了之後陸陸續續研究才發現債券市場比股票市場更是複雜。統計起損益:買債基是領到配息卻賠了淨值。

因為是要尋找類似定存的投資標的,所以一開始就鎖定月配息。在台灣最紅的新興市場月配息債券基金首推博聯新興市場。但是研究之後決定放棄的原因有:投資人太過集中(都是台灣)、有用本金拿來配息的嫌疑(這方法玩下去很接近龐氏啊)

我個人對基金公司比較偏好富達,所以一開始也是從富達的基金去挑,因為利率差距的關係所以買了新興市場債。然後發現....同樣是月配息新興市場債有分成歐元計價跟美元計價。這問題容易解決,就把金額除2,兩個都買。過了幾個月發現,不同幣別計價的同一隻基金,每個月拿到的台幣配息金額是不一樣的,而且差距有時還不小。(我google網路上的說法應該是一樣的,因為那是同一隻基金不同幣別計算)而且累計幾個月下來發現報酬率並沒有預期的高,大約是4%-5%。而基金淨值的變動雖然比股票小,但是因為匯率變化的關係,損益變動也是挺大的,特別是去年歐元大貶,每個月的配息金額相較之下真是零頭。

後來我又發現,同樣新興市場債,摩根富林明也有歐元計價跟美元計價的不同。鐵齒的我就又買了同等金額的兩筆,一筆歐元計價,一筆美元計價。結果很有趣,摩根的債基每個月配息金額比富達多20%,到了年底更是富達這兩筆的2倍。但是富達的損益是慢步增加(基金現值+配息金額),摩根的卻是加速虧損(年底時加總還-5%)。根據我查詢的結果,兩隻基金的持有債券很類似(俄羅斯公債佔最大比),但是面對匯率變動反應出來的損益卻很不一樣。

我也去晨星網站查詢過兩家公司基金的經理費用,也是接近。(1.5%,摩根的少0.05%)但是我到現在還是不知道為什麼摩根的新興市場債基淨值波動程度比較大,也不知道為什麼不同基金公司類似標的的配息金額差距有那麼大。

在台灣要投資外國政府公債,最單純的方法就是透過海外基金管理公司的基金。但是基金本身就像個黑盒子,相關資訊的取得很不容易。而債券市場又很複雜,主權政府債券、投資級公司債、非投資級公司債、各債券CDS。不同地區有不同利率水準、同一地區不同期別又有不同收益率。揭露一地的公債持有比例,也看不出來這基金持有的是長期還是短期債券(更別說身在台灣也不知道當地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我連俄羅斯都沒去過哪會知道他的利率政策可能會往哪走)在加上債券基金淨值本身也是有+-15%波動的可能,買進賣出的時間點也是跟買股票一樣要認真考量,我想如果去年12月下旬歐元37.x時買進歐元計價的基金,收益不輸給同時間買進所謂定存股。

悲情的是,我是在12月中旬買進的。也就是說,買完馬上就暴跌。換算成配息金額得要兩年才彌補得回來。但是隨著過完年後歐債風暴的平息,淨值大幅度的上漲讓虧損大幅度縮小(還沒有完全回補),希望今年能夠有比較好看的收益數字。

沒有留言:

最常被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