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文章用小學生數學解釋:為何台灣 GDP 成長,大學生起薪卻降低?
這其實有點久遠了,但是一時好奇的挖了一下大學畢業生人數以及年齡人口數,挺嚇人的。
其實也有學術文章討論過同樣問題「畢業找不到事、企業找不到人」,問題出在哪裡? (PDF)
各年度的大學畢業生人數在教育統計查詢網
按年齡統計的人口數資料在內政部統計年報
簡單列表:
上經濟學很前面的章節就會提到薪資有向下僵固性,反觀這些年的大學生起薪可以確定這句話是真的。以我大學畢業的那年(1997)來看,學士只有7萬多人。(現在官方統計資料只找得到大專院校,也就是大學+專科總共215412)供給多了3倍,也就難怪起薪不會提高,大學生佔比過高也排擠到技術人力的養成。(中式教育排斥技術工作,雖然某種意義上來說現在社會所有工作都是技術性工作)
現況說完了,怎麼解決這問題,不是我這篇想寫的。(更不是想算帳是誰的責任)我是很實際的,事情都已經到這地步,該想的是如何面對。
對一個倒楣的小市民來說,面對這樣的環境要怎麼辦呢?
1. 能夠的話還是唸到大學甚至碩士,畢竟每個人都有文憑只有你沒有,你會被直接貼上標籤。
2. 文憑之外,還需要技能。所謂技能,就是得要花費一堆苦工,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事情。比方說:寫程式、讀原文書。 千萬不要標榜自己,什麼都可以學,肯做。這是個苦工不值錢的年代。
3. 這是個專業分工的時代,需要的是專業,不是學歷。台灣的教育其實是傳統科舉考試,唸書的目的只是為考試,不是培養專業。所謂的專業是在教材之外的東西。(唱歌跳舞不能算專業,那其實是靠天份在吃飯)
4. 多思考。或許你不知道答案在哪,但是你已經知道傳統上設定好的道路是有問題的。
老中傳統上的觀念,以體力勞動為恥,以出死力為傻,深以為有便宜不佔是笨蛋。(這可不光台灣,大陸也是)
這種想法其實不適合後工業化的年代,更不適合人口負成長的社會。
在google時代,資訊的取得前所未有的便利,每個人接收的資訊量遠遠超出以前歷代人類。資訊越多就需要越強大的運算能力,也就是思考。思考的本質就是邏輯學,最傳神的就是黑格爾所提出的「正反和」:每件事都有正面與反面,合在一起才是真相。
(黑格爾因為被馬克思尊崇,結果在當年反共年代被刻意避開,真是不幸)
用思考串連起來的資訊才是知識。資訊很容易取得,思考卻是得長時間練習與積累。所以多思考沒事,沒事多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