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發現到我之前寫了part1,而看完這本都已經不知道過了多久part2還沒寫 :P
這本傳記的作者其實真沒打算替賈伯斯美化,就像我前一篇說得,賈伯斯的評價在iphone與ipad大賣之前,一直是毀多於譽。他出名在於常常暴怒,壓榨他人。所謂的賈伯斯力場,其實就是強人所難的本事,這可不是應該是讓人學習的部份。在早期最受人稱道的是他重回蘋果接任執行長只領1美元年薪,但是傳記中卻揭露,他在後來跟董事會要了價值不斐的選擇權(還有一台灣流5私人飛機)。最後到2006年止,賈伯斯相當於每年從蘋果領了830萬的酬勞。可說把他早期受到的讚譽全部銷毀,根本就是肥貓。
真的讓賈伯斯扭轉形象的,是他在確知罹患不治之症之後的改變。也就是他在史丹佛的有名演說,知道來日無多讓他更focus在目標上。這段時期的蘋果推出了改變整個歷史的iphone與ipad。讓手機走出了講電話的單一功能,也產生了平板這一條新產品線。從2013的現在往回看,不得不說這兩樣產品確實是一個創意與革新。跟這兩者相比,早期的apple不過是個外型設計較炫的電腦生產商。
今天很多人會研究蘋果的管理或賈伯斯的創意,但是看完傳記就會理解,那種東西是不可能在別的地方複製出來的。蘋果會變成那個樣子是因為那是老賈為自己客製化的公司,整家公司不過就是他意志的延伸。任何人都不可能延續這種管理模式,因為每個人都不同。如果要說蘋果與賈伯斯有任何在企業管理上給後人留下足以思考的財產,那就是意志比制度更重要。公司與其說是自己有生命,不如說是一個執行意志的工具。這意志或許來自一個人,或許是整個經營團隊的集體意志。
老賈想要做出一個「有用」的東西,這東西可以放在口袋、可以打電話、可以聽音樂,用手就能夠操作,而且要外型漂亮到人們願意拿出來把玩。整個公司就圍繞在這個主題上發展,需要有相機讓這東西不但是電話還是相機,想盡辦法把天線藏到外殼之中。所有努力都是為了讓這樣的東西達到原始設想的要求,甚至超越原始設想。持此之外的其他的東西都要排除,比如說:賺錢的想法。
雖然說公司的使命就是賺錢,可是賺錢應該是最後的結果而非過程。當然世界上並沒有只要努力把產品做好就能夠讓公司賺錢這麼單純的事情,好產品還要好銷售。而銷售本身又是一門巨大的學問。可是製造產品的過程中你不能一直想著這樣能賺多少,改變那個東西會讓成本太高之類的念頭。做出頂級的東西然後可以再因為市場價格接受度問題刪減,過程跟成果一樣重要。一開始就想做差不多的東西,最後一定是一敗塗地,看明碁西門子就知道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