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8日 星期日

消費券 真能救經濟?

今天發消費券,排隊排的好長阿。發消費券這招是挺有創意的,就提振內需來說多少是有效果的。但是真要指望靠這每個人3600來扭轉蕭條的景氣,可就無異癡人說夢。

從遠距離來看,整個去槓桿化演進過程會是這樣:
資金供給無法進一步支撐價格上漲,流動性危機出現。
資本市場因為欠缺新的資金供給,使得資金流動速度降低,出現金融危機。
隨著金融機構倒閉,全球供應鍊開始降低庫存提高現金水位以應付突發狀況。
工作機會減少,進一步使貨幣流動速度減緩,進一步衝擊資產價格。
各類資產價格開始進入重新估價階段,各國真實幣值也開始調整。
全球供應鍊調整以反應各貨幣的真實購買力。

從二戰之後的經濟發展,主要就是全球供應鍊的形成。這條供應鍊的終點在美國,源頭則不斷在資源豐富地區移動,從亞洲四小龍到中國東南沿海再到整個中國與印度。美國市場就像吸塵器一樣不斷把遠地的資源(天然資源與勞動力)吸入肚中,直到再也吃不下東西為止。這也意味著這一條供應鍊將要瓦解,就像一次大戰前的英國一樣。情況比較好的是,到目前為止似乎沒有要發生大規模戰爭的跡象。

供應鍊的調整勢必會造成短期的混亂,加上資產重估價難免會有人損失有人獲益。台灣一直以來把自己放在這條供應鍊的上游所以在清理庫存的時候就感受到沈重的壓力。不過對於目前製造業以無薪假與裁員來因應,實在是非常感嘆;前者把經營風險轉嫁給員工,後者屈服於恐懼導致無能抓住此機會進一步擴張。因為供應鍊的瓦解是從末端開始,末端承受的壓力遠較上游來的大,這正是上游業者兼併產業下游的大好機會。

消費券的發放或許有助於庫存消化,但是由於台灣市場根本不足以消化這條供應鍊上的所有產能,終究還是得回到去槓桿的進程上。

沒有留言:

最常被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