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9日 星期日

所得高低這問題還真是敏感阿

前幾天有篇新聞,我還記得那是在中時宣佈裁員的隔天中時出的新聞=.=
說北市個人月收入49,532以下,屬於後段班,中市、高市民眾月收入不到37,478,都是中低收入一族。然後msn上就出現了一堆自稱低收入戶的人 =.=

今天早上看ptt的時候又看到這篇,一時想到就去主計處的網站查了一下,查到一個5等份所得資料。就是把全部所得者分成五等份,每一等份大約242萬人,為什麼是242萬?因為統計資料中有所得者才不到13百萬,剩下的1千萬人當中除了無謀生能力者之外,大概也有不少人是高所得但是隱藏資料的人吧。

最低20% 188,040
次低20% 317,530
中間20% 430,091
次高20% 592,224
最高20% 1,061,826

這是年薪,2006年的統計資料,其實台灣的收入並不算高阿。

2008年6月26日 星期四

沒想到阿 竟然調升存款準備率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080626/503566.html

原本大家的預期都是調高利率半碼或一碼,沒想到重貼現率調高半碼之外還附送活存準備率5碼,定存準備率3碼。彭老先生一次5碼會不會太狠阿,那是準備率不是利率阿。
調整後的利率http://www.cbc.gov.tw/banking/Banking1.asp

重貼現率6/27生效,準備率7/1生效,看來房市這下死定了。股市在六月的最後兩個交易日大概也不會太好看,希望彭老說的金融機構超額準備夠多的話是真的,不要大家一股腦的賣股求現阿。

2008年6月14日 星期六

假如台灣與日本真要走到開戰

我寫前一篇的時候並不知道劉兆玄院長在立院接受質詢時回答:『不惜一戰是最後選項。』昨天晚上看到新聞的時候不禁搖頭,這些立委.....=.=。

就這一次的事件來說應該是外交手段可以解決的,不需要動用到軍艦,我方這一次的立場很明確「放人、賠償、道歉」,所有策略與作為也應該要繞著這三個主題。目前日方已經放人,但是賠償與道歉都沒有,這是要追究的地方,日本人想打馬虎眼,就直接招回駐日官員。對台灣來說頂多就是出國渡假少一個選項。台灣不親日對日本來說可是不可承受的後果。

不過,假如真的要與日本宣戰的話,台灣也是有跟日本周旋的本錢,且耐心聽我道來:

釣魚台附近發生衝突的情況,台灣方面可以派出船艦在東海上與日本對峙,或是騷擾日方補給。另一方面封鎖台灣海峽,扣留所有往日本油輪。南洋航線是日本的生命線,只要阻斷半年日本社會就得癱瘓,封鎖三個月,加上美國調停日本人就只能乖乖上談判桌。

現在的情況是,日本需要台灣的程度大於台灣需要日本。台灣地理位置上就控制了日本的生命線,所以當年日本軍國主義要向外擴張第一個要取的就是台灣。即使二戰之後日本一從廢墟中站起第一個選擇的友好對象也是台灣。難道還有人真的傻傻的以為那是感情因素,台灣海峽對日本來說是隻扼住咽喉的手,如果不能佔領也要確保台灣對日本友好。

所以馬英九以兩岸和平當訴求贏得大選時,日本人會如此緊張,因為台灣若親中等於大陸扼住日本咽喉。如果不走台灣海峽,往日本的航線要繞過往南流的黑潮,等於要走到太平洋中間才能轉往北。這條新航線是全程暴路在颱風生成區之下,若真得如此,不但運費高昂,還得面臨不少天災損失,更何況要進太平洋還是要經過巴士海峽,一樣會受到台灣阻擋。

從蔣介石以來,台灣一直是以大陸作為假想敵,老蔣時代一新想打回去,所以海軍只是用來運輸,所有戰力都放在陸軍。蔣經國以後開始逐漸擴建海空軍,但是戰略思維還是放在對抗中共。兩岸和平是五十年來第一次看到曙光,原本和對岸相比不太大的軍力數量,重新衡量過後會發現還不算弱。台灣四面環海,必須增強對島嶼周圍海空空間的掌握能力,從新的角度去看軍力配置,當把眼睛從僅盯著很多年的共產黨身上移開會發現還有很多問題環繞在我們周圍。

2008年6月13日 星期五

聯合號事件與釣魚台主權

聯合號海釣船遭日方軍艦撞沉,再度引發釣魚台主權爭議。釣魚台的所有權,從歷史與地緣角度來說,毫無疑問是屬於台灣的一部分,而非屬琉球。再說琉球本是主權獨立國家,是被日本所強佔。這段歷史距今不過百年。當年的琉球疆域也不及釣魚台,今天日本佔據釣魚台的最早依據是當年馬關條約前將釣魚台列入沖繩縣,這是當時日方片面舉動而非國際協商之後的結果。

當然日本人不會這麼說,應該說日本就是擺出我就是佔了你想怎樣的態度。自來領土有那個國家不想要,凡涉及領土爭議必然要到動武才能解決。今天日本敢在釣魚台主權問題上強硬,說穿了不過是看出台灣對日軟弱,大陸無法插手的空檔想以既成事實的手段強佔走。

李登輝主政時代對日本態度非常「友善」,所以才會有強硬派譏笑李是日本人的言論,後來阿扁上台對日政策延續李時代。當年對日本友善也不能全算是李登輝個人對日本有好感,上各世紀的台灣經貿主要是沿著從日本進口關鍵零組件,加工後出口到美國的路徑運轉,所以日本對於台灣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力。而2008年的今天,這條經貿軌跡已經不再是台灣經濟的主動脈,日本對台灣的影響目前已經比以前低多了而在未來只有更低沒可能高。是否還需要延續上各世紀的對日友善政策?我個人的看法是,不需要。

以釣魚台主權問題來說,大陸的立場不用懷疑的會與台灣一致,美國的立場則是不發生戰爭的情況下相關人等找張桌子坐下來談。簡單說,目前大環境是對我們有利的,完全沒有必要對日本軟弱。更進一步說,台灣現在也是沒有立場對日本軟弱,長期以來的對日親善政策已經使得台灣對日關係傾斜。當年對日本傾斜以換取日本對台的技術授權以及產業聯盟;如今許多產業台灣與日本已經是站在競爭立場,大環境已經不同以往。對日本不能再看做是經濟上的盟友,而該看做是強鄰之一,不論在軍事或是經濟上都是。對強鄰軟弱只會招致悲慘後果,歷史上類似案例有許多。

回頭來看這次聯合號事件,日方絕對沒有任何理由跟立場扣留船上任何人。聯合號上插的是中華民國國旗,不是日本國旗,船上所有人都是中華民國國民。姑且不論釣魚台爭議,日方撞沉我方船隻就是侵犯我方主權,插著我方旗幟的船隻,就等於中華民國領土,豈能容日本人將之撞沉。撞沉我方船艦扣留我方人員,視我方主權為何物?

這一次事件輿論一面倒的要求對日強硬,除了明顯的日方行動只能用「欺人太甚」形容之外,環境改變也是一個因素。在經濟上,台灣與日本的競爭形勢早已形成,對日友善政策已經不可行。

2008年6月3日 星期二

[黃河青山 - 黃仁宇回憶錄]的讀後感

第一本讀黃仁宇教授的大作是「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那時候我還是個唸高中的毛頭小伙子,第一次看到黃教授的大歷史觀點,彷彿腦袋中某個開關被打開了。在此之間我所唸的歷史都是謹守兩千多年前孔老頭的標準「褒貶人物」,經濟史觀不要說成為主流了,連被拿出來討論的機會都沒有。在「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之後我又讀了「萬曆十五年」與「中國大歷史」,其中「中國大歷史」是老師選的閱讀資料,「萬曆十五年」則是我家老爸不知道打哪借來的。

在此之前的歷史對我來說不過是沈迷武俠小說之餘的延伸閱讀,自然很習慣的接受許許多多的傳統中國的歷史觀念,包括以道德來判斷人物,用是非善惡來將歷史人物分類。當然熟讀金庸小說的人都會接受人並非單一面向的概念,因為這正是金庸小說的引人入勝之處。帶著這樣的懷疑精神,有時候就會對傳統說詞產生疑問,比方說諸葛亮。傳統史觀對諸葛亮推崇備至,但是卻無從解釋為何這樣一個備受推崇的人物卻無法保蜀漢的半壁江山?也無法解釋為何文化發展較落後的遊牧部落總是一次次的戰勝「天朝」。

但是這三本書重複的用新的角度來解釋舊有的資料,當然許多年後的今天我理解那是用經濟史的角度加上歷史潮流學說的綜合。但是這幾本書教會我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用統一的角度來解釋散亂的資料。換句話說就是開始有了邏輯性的思考方式。很奇怪雖然早就知道遞移,集合等基本邏輯觀念,但是那些都好像是在另一各次元的東西,直到看到黃教授的解釋與推演方式才豁然開朗。可以說等到我看到了從大歷史觀點串起來的史料並認真思考這種角度思考的意義之後,我才真正開始能夠累積知識。

整各大歷史史觀其實很簡單,每個歷史人物都有歷史的局限性,從拉長的時間點來看,歷史的發展有趨勢;趨勢的演變會造成現況的衝突,終究會產生突破點,歷史人物在面臨突破點的選擇可以說沒有選擇。(當然這也可以解釋成做了錯誤選擇的人會被忽略)也就是除了眼前的事務之外,所有事務的累計會導致一個不得不然的結果。接下來就是我自己的演繹:能夠串成歷史的任何事件都必須符合隱藏在背後的流向。事件本身或許是隨機,但是累積夠多的事件必然會顯露一個主要的現象。

這本黃河青山是寫作於1980-1983,作者當時正面臨被任教的大學解聘、著作受到學術圈的批判與阻撓,連出版的機會都無的窘境。這本書雖然有許多篇幅講述作者個人遭遇,但主題其實是要解釋何以會有大歷史的觀念形成。作者在最後提出了螺旋形的歷史這個說法,讓我想到了艾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我無法說明我個人是否同意黃教授的理論,但是我卻很認同經濟史觀。有本書叫做「貿易打造的世界」從貿易的觀點來解釋近代史,得到的結論跟黃的大歷史很接近。如果我們把道德判斷拉出來丟到一邊,用玻璃把血腥與煙硝隔離。相信所得到的結果會是一樣的。不過黃教授的結論是在70年代得到的,那個時代還沒有辦法接受這樣的理論。是以黃為了這個主張付出了沈重的代價,在加上他當時並非舉足輕重的學者,雖然師從許多大師級人物。但他本身只是各在二流大學任教的歷史教授,甚至出版的書籍都僅只有唯一的一本討論明代財政的著作。忽然跑出來一個評斷上千年歷史的觀念,甚至無法舉出足夠份量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黃教授在他書中不斷的提到中國傳統上欠缺數字管理,但相同的困境其實也發生在他的著作中,對歐美研究中國歷史的人來說,會覺得他jump to conclusion,省略了中居許多證據。但是對於早年受中國傳統教育的黃來說,他實在無法再舉出更明確的證據。就向前面所提「貿易打造的世界」那其實也不是正規的歷史著作,裡面有太多武斷的結論。可以刊在報紙上,或是當作參考資料但是不足以拿到課堂上當教科書。在21世紀尚且如此,就不用說70年代的時候要說服當時的學術圈證明自己的看法有多困難。

但是跨過太平洋,中國人對這樣的歷史觀大多會有所共鳴,因為這樣的觀點補足了傳統的不足。仔細一想所謂的傳統觀點還真是遙遠以前的事,兩千多年前孔子寫春秋用道德來褒貶人物。春秋這本書早就消失在歷史之中了,但是用道德來當唯一標準的史觀卻一直是唯一的觀點。制度與科技都是被有意無意忽略的資料,提到近代史則無論政治立場都是一樣的詮釋。但是傳統觀點永遠無法解釋為何自強運動30年卻在甲午戰爭中兵敗如山倒,也無法解釋為何中國的現代化之路如此的跌跌撞撞,付出如此多的代價。

這本書應該要列入大一學生的必讀書單之中,或許能讓習慣背答案的學子們有新的領悟。

最常被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