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黑名單股 - 先進光 3362

2017先進光漲幅驚人,被吹捧為大立光第二。但其實,大陸媒體所統計的手機鏡頭出貨量前8根本沒有先進光,所以我一直不認為這股票是值得加碼的標的。(或許說我很懷疑我每期看的先探所說的好消息都是哪來的)

2017/9/7 公司公告辦理現金增資,從9/7之後的走勢圖是這樣...

2017/12/6 新聞出現遭大立光控告侵權的官司敗訴,須賠償15億。
2017/12/7 公告廢止增資案,股款於12/22退還。
2017/12/7 有人在m01上發了一篇抱怨文,做空被強制回補,從增資公告到強制回補只有6工作天。
2017/12/22 m01上同一棟樓開始有人詢問有沒有收到退款,應該22號入帳的退款delay了。

結論:有疑慮,連專款專用的退款都會delay,不太妙,躲遠點好。

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2017瑞士信貸全球財富報告

沒想到我竟然2017又寫,首先一樣是原始檔案

瑞士信貸的財富報告一向是分成4級,可以這麼看最上面黃色的0.7%就是掌握這世界的【權貴們】,第二層綠色則是有錢人家。這8.6%的人口掌控了85.6%的財富,左右了這個世界的走勢。

這個時代的所有創新都是透過公司的形式發展,而股權資產是被統計在內的,所以說這8.6%的人口可以左右世界發展方向並沒有錯。60億的8.6%,大約是5億人,而這5億人口的分布並不平均,集中在少數國家地區。幸運的是,台灣屬於其中之一。

今年的報告特別提到不幸的千禧世代,也就是青年貧窮現象,不過這段都是以歐美作為研究對象,無法說明亞洲或其他地區的情況。報告上說,1980以後出生人數下降,這一個世代對比嬰兒潮世代面臨的是較少的同世代人口與較高的債務/所得比(債務主要來自於高等教育學費貸款)。總的來說,這個世代受限於金融海嘯以及持續數年的高失業年份,以及高漲的房價與學貸,還有日益增加的不公平性(這應該指的是家庭背景),使得千禧世代的財富累積較前面世代緩慢。

不過有趣的是中間有張圖表:
億萬富翁反而在30-49(所謂X與Y世代)的減少最多,也是因為金融海嘯嗎?在累積財富階段受到打擊,其實三明治族才是最苦逼的吧 = =

今年的報告把各地區都濃縮成1頁,3張圖,1張表,簡單明瞭的多。先來看一下台灣:
這張圖是平均每個成年人的資產走勢。淺色的線是用固定匯率計算,這裡的固定匯率是指過去5年的平均美元匯率。今年的平均數字是188,081鎂,以今天匯率(30.15)算就是567萬台幣。中位數則是87,257鎂,263萬台幣。


今年另一個改變是有列出組成圖,可惜沒有給詳細數字,上面圖的四個項目分別是金融資產、不動產、債務(表示為負數)、淨資產(前面三個加總)。

下面的圖則是個資產級別的人口比例,今年100萬鎂以上的人數來到2%(38萬1千人);10-100萬鎂佔41.5%。淺色的則是全世界的比例,也就是最前面那張金字塔圖。

另外一個新數據是進入全球前1%富人的人數(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有這數字...),54萬5千人;進入全球前10%的人數1024.5萬人。(也就是半數多點的成年人是全球前10%的富人)

今年另外來看一下中國的資料:
100萬鎂以上是0.2%(195萬3千人),10-100萬鎂是2.7%,1-10萬鎂是34%,1萬鎂以下是63.1%。總人口14.07億,成年人口10.79億,人均GDP 10,803鎂,平均財富26,872鎂,中位數6,689鎂。以PO文今天的匯率(6.623)算,平均177,973人民幣,中位數是44,301人民幣。

不過,中國城鄉差距巨大,其實要分開統計才對了解現實有幫助。根據網路資料2016年底城鎮人口數是7.93億,57.35%。另外根據2017年的中國家庭財富調查報告,2016年底的人均169,077人民幣,差異不大(說不定瑞士信貸就是根據這份資料...); 城鎮居民平均數是240,023人民幣(36,241鎂),農村居民平均數是76,761(11,590鎂)人民幣。

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

1522堤維西-列入黑名單

3Q財報不如預期,而且不如預期很多,EPS只有0.51。讀了財報書之後發現是毛利大降,因為人事成本大增。但讓我決定把這支股票列入黑名單的原因不是財報不如預期,而在於11/13收盤後才出現新聞,但是一開盤就有龐大賣單從35摜壓到34以下。

財報書上傳的時間是15:45,這通常會比新聞要慢,但是公司並沒有公告3Q業績,或說沒向小投資人公告....所以其實要等到13號收盤後,散戶如我才會知道消息,為什麼今天賣壓如此龐大跌幅如此深,一點反彈都沒有。

那麼13號的賣壓是不是有人先得到消息呢?

當然我不知道,但是有疑慮就該捨棄,俗話說當你覺得某件事有問題,他通常就是真的有問題。

PTT上面可以找到幾篇抱怨1522薪資低的PO文,加上一例一休反映了大幅度增高的人事成本,可見挺血汗。但對照同業的帝寶,並沒有發現大幅度攀高的人事費用...這暗示了這公司的做事比較沒效果。再加上有內控不嚴密的嫌疑,作為一個股海中的浮游生物,對於這種讓我自己虧損的不公平事項我是很生氣的。(我的平均成本在33.38,3個交易日就吐光還倒虧)

大億、堤維西、謚源這三家我都會提醒自己,別靠近。


21:43追加
這是11/9-11/13的分點統計
富邦獨占鰲頭,11/13的成交張數是3145,幾乎1/3是從富邦賣出來。11/14成交量4730,富邦賣出500。從大股東資料可以見到富邦人壽是持股14500張的大股東,能夠一個月內累計賣出這麼多股票,看來也只有富邦人壽的持股出脫才有可能。

所以是不是富邦掌握了什麼散戶不知道的消息呢?

2017年11月3日 星期五

城中市場周記家常麵

昨天晚上網路上晃啊晃不慎晃到別人寫周記家常麵,看了照片就覺得很想吃,今天立馬行動。
本來想找個地方喝杯咖啡吃個蛋糕,等到接近晚餐時間才來,但是因為挑的那間咖啡館的點心很不吸引人。結果4點鐘就來吃了......
時間太早沒有什麼小菜可選,我也懶得切,就順手拿盤豆干滷蛋。雖然是切好擺著的,但是豆干卻沒乾燥的感覺,想來也是剛切沒多久。

 沙茶牛肉炒麵就是煞到我的[元凶] XD
一般常見的牛肉炒麵都是油麵,用寬扁麵的很少,一來寬扁麵成本較高,二來寬麵要炒熟也比較費工,是以看到用寬扁麵的沙茶牛肉炒麵馬上勾起我的興趣。

周記的麵是手工麵,很有嚼勁,幾乎是刀削麵的口感,很不錯吃。據說牛肉麵也好吃,留待下次再嚐。相對於城中市場內其他家,周記的用餐環境比預期的好,雖然我個人也覺得老牌牛肉拉麵大王的味道不錯,但想到用餐環境總是讓我的行動止步。如果城中市場能夠整修一下讓大環境好一點有多好。

2017/11/10
今天換吃嗆鍋麵,有大量蔬菜,湯汁鮮甜,好吃。小魚豆干這道小菜總是讓我吃的很有罪惡感,雖然好吃但是想到小魚乾其實是種傷害生態的食物........

2017/11/13

今天又去吃了牛肉麵,把網路上說的前三名都補齊。周記的麵很有特色,不管怎麼煮都很有嚼勁,口感很好。牛肉跟湯中規中矩,是傳統的味道,以這價位算是高C/P。


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20171016 股海人生紀錄之單日漲幅新高


鬼混股海這麼多年來這一次還是很值得紀錄,我手上股票單一交易日漲了92.47%(盤後還繼續漲了12.46%)。

深深覺得美股比台股有魅力多了啊~

以下轉貼原本寫在mobile01上面的推薦文:


所以我就一篇把相關研究過的訊息寫一寫吧

這應該是trxc第一篇中文的文章吧,不知道會不會也是最後一篇 XD


這隻的疑慮:

TransEnterix這支股票的歷史紀錄不太好,他這次是第三次申請FDA 501(k)。前兩次都是炒股價,我看到那個產品的第一個反應是...[這騙人的吧] XD
其中第二次申請還被拒絕...
另外這支也是所謂的penny stock,就是像華爾街之狼電影裡面一樣會有人打電話去推銷的...
第三,燒錢燒很兇,今年雖然有找到錢,但條件有點苛,而且是綁著501(k)要過的條件。就算一切如計畫,也只能撐到明年下半年...


可以賭的原因:

這次的產品其實是2015花100M美刀向義大利的SOFAR集團買來的alf-X腹腔鏡手術機器,完全就是IRSG達文西系統的替代品。優點在於1.價格便宜,一台150M,比da Vinci的250M便宜不少。據說每台刀的費用也相對低不少,但我找不到詳細資料。
2.有壓力回饋給操作者的功能。我決定賭的起因就是看到國內有篇醫師寫的介紹da Vinci的文章提到希望能夠有壓力回饋模仿觸覺。
3.有眼球追蹤裝置能夠自行移動鏡頭方向。
不過我既不是醫生也沒有用過這些東西,很難確定是不是真的有比較好,只能就找到的資料推測。


另外,腹腔鏡手術機器人在美國目前只有IRSG得到上市許可,TRXC如果能通過會是第二個,第三個嘛....還看不到在哪。雖然有很多公司在努力但是快一點的也要2019才有prototype,離商業化還很遙遠。而trxc的senhance則是拿到歐盟CE認證,賣出去了3套(義大利、德國、日本各一套),進度領先其他公司很多


第三,501(k)的去年通過率是85%,歷年來通過的比例其實很高,都在80多%,senhance已經實際上在使用(youtube上面搜尋這字可以看到手術影片),網路上也找得到論文說是跟腹腔鏡手術相同(可能是之前為了申請CE認證吧)。這次通過501(k)的機會,最少也有等於平均吧。


當然世事無絕對,難保這公司會不會又踢到鐵板,畢竟去年才被拒絕一次。所以這其實是個風險很高的賭注,加上就算是通過501(k),要賣這種器材也是個高難度的商業行為(公司法說上CEO說是要4-6季的努力,客戶才會決定要不要買)。簡單說,是支很刺激的個股啊。

2017年7月21日 星期五

20170721的回憶錄

20170721是個對我來說有特殊意義的時間點,所以一定要挑這天回憶一下...

時間回朔到20年前的19970721,那天正是我兵單上面報到的日子,這天早上9點鐘我就揹著簡單行李到舊板橋火車站去報到了。舊板橋火車站在這天的剛好兩年後被拆除(就是我退伍回來的時候,科科),網路上還找得到懷念影片。


我還記得那天爬上往第二月台的天橋時,回頭撇了一眼,把那種前途茫茫的感覺用力印在腦海裡,然後決定我以後一定不要再落入這樣的局面。

那幾年軍方特別強調要公平,結果我一路抽籤抽到金門去,這輩子第一次離開台灣島。記得當時在金門抽單位籤的時候,有人跟帶隊官探聽哪個單位好哪個單位不好。帶隊官舉了兩個籤王,一個正要下基地,一個出名的學長學弟制重。結果我抽到下基地的那個....,等到出基地後,又跟那個學長學弟制重的單位合併。從此之後的好久我都覺得我運氣一定很差,哈哈。

過了兩年在前線野地裡打滾的日子之後,搭著登陸艦(中字級LST)回到台灣,因為海軍船期調度原因,我們不是搭一般的補給艦(AP),還是搭著登陸小艇上船的。重點是這艘船上沒有冷氣,又跑得慢,足足15小時才到高雄港。再一次看到漢來飯店的燈光曾經想要上去住一晚,結果被同梯的拉上計程車就回到台北了,到現在還沒實現當年的願望。(遠目)

退伍之後很懶散的混完暑假,最後在大同集團的福華電子找到份工作,地點位於三峽。這段期間最有印象的就是921地震。921之後因為電力調度的關係,公司得要在4:30上班,所以我得要在4點前出門,沿路上會看見高中職學生在等公車,才忽然驚覺原來我住的離市區如此遙遠。如果我每天都要4點起床搭車,我應該不會想上學吧。

921地震其實是個很大的分水嶺,地震震醒了台灣人自以為的錢淹腳目榮景,其實這個島嶼的一切是如此脆弱,救災與重建無效率、電塔倒了就全台沒電。現在想來從那時候開始整個社會就陷入了互相指責而無法前進的地步。(也或許是本來就是這樣,只是地震震醒了自我感覺良好) 

2000下半年,我又做了一個曾讓我後悔很多年,但現在想來覺得是對的的決定,轉行當工程師。起因其實很單純,我某天在報紙上看到中壢資策會的廣告,嘟囔著或許該去唸。我老爸聽到後大力鼓吹(可能是看到我老弟唸了資訊之後工作好找),起了心之後就開始排除困難執行。(當時剛考上銀行沒多久,有綁約) 最後還真的就去唸了網路工程師班,在中央大學待了半年,中間還考了兩張證照,一張微軟的MCP 2000、一張思科的CCNA。

然後就開始面臨了這輩子最辛苦的一段日子,如果說當兵是身體辛苦腦袋放空。當工程師的頭幾年就真的是身心俱疲,最主要原因是2001年網路泡沫破裂。連續數年資訊相關領域都是在緊縮狀態,有經驗的人都會被lay了,更何況我只有拿著一張職訓證書。還好大部分公司還是承認那張學士證書,如果是2008以後這種世道,還真不知道要多辛苦多少倍。

這幾年的遭遇很深刻的扭轉了我的性格跟世界觀,在此之前我總覺得台灣這社會是個人際間充滿溫情而且到處有機會的地方。在此之後我只會說:鬼島是個眾人愛貪便宜互相算計處處都是陷阱的地方。一半運氣一半是從小就在股市中學會了認賠止損的道理,我在踩到許多地雷公司之後還是活著而沒有受到重大傷害。但是隨著經歷、見識跟能力的增加,伴隨的是對這社會的深深失望。

在擔任工程師工作的10年多期間(2011之後就決定靠股市維生),我感受到環境的善意次數很有限。所謂善意指的是,周遭的人願意幫助你達成對大家有利的額外目標。我所遭遇到的簡單說就是【出現問題時每個人互相指責;處理問題時沒有人願意出力;問題解決後全部人都來爭功】。這狀況不是只會出現在小公司也出現在大集團與跨國企業中,重複多次之後我不禁懷疑,或許這個社會並不是遭遇到困境,而是組成這社會的人本身就是困境。

工程師的工作內容可以分成兩種類:一是在系統中加入預防問題發生的機制;二是當問題發生的時候把問題解決掉。但我經歷過的是當你做著狀況一的工作時,得要面對眾人質疑攻訐你多花錢多製造工作量。當狀況二的狀況出現的時候,你一邊解決問題一邊要承受背後眾人落井下石的冷箭。所以大部分人在碰到狀況二的時候就離職了,而有能力有操守的人再把問題解決之後也離職了。

我換過的許多公司,流程都可以歸納為:

比較大的公司就會有個中間管理層,來要求你寫下SOP,當作管理人員的業績,但不是寫的人的....。(我一直很奇怪台灣的公司為什麼會覺得寫SOP可以不用另外給薪水,直接就假設每個人都應該會寫,結果很多SOP是出自小助理之手,那結果會怎樣不用說吧)

我超討厭寫SOP的,一個正式文件寫出來要花很多力氣跟時間,可是我沒碰過哪家公司把寫SOP當作一個工作內容,讓你有時間有資源可以把它寫好。每個人都抱著你會做就會寫,然後我就可以找個新人來複製......,真是OO你個XX。一來很多工作不是光有SOP就可以做好,二來如果你這樣想而我真寫給你,就是上面那流程了。

當我花了許多精力提升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在這10年中我沒太多娛樂,看我BLOG的以前文章就可證明),然後面對的是許多只希望你【幫忙解決一下】的環境。更糟糕的是,待遇比照其他地區的同業是年年往後退。美國人比你高薪就認了,大陸人比你高薪也算了,連印度人都比你高薪了,是還做這工作幹什麼呢?做身體不健康的嗎?

其實從大學時期我就以為我會靠股市過活,畢竟1995-1997是個大多頭,雖然有著4倍的成績,但數字也不過是5萬變成20萬。臨畢業前不知道從哪裡看來操作績效要跟大盤比較,一比下去頓時有了不如歸去之感。



和許多人相比,我這人的優點是比較能接受客觀事實,當指數告訴我,我其實沒那麼厲害時,我很容易就接受了這一點。所以並沒有像有些人寧可捨棄職業發展一頭栽進股市當自營。但是上班的同時我也是不斷地在股市進出,算是小有收穫。(但是很累假日都在研究)

當自營商的最大差別在於,看書的時間變多了。這六年來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可以說是徹底翻轉,很多以前疑惑不明的、會被欺騙的,現在都能輕易分辨了(不過除了分辨經營層是不是作假之外其實對我現在生活沒多大作用) 。但是越了解這世界,其實就變得越欠缺熱情,越冷漠。如果是以前會覺得做些什麼來改變世界才是知識的目的,如今則會覺得:So what,這世界之所以會變成今天這模樣自有它的原因在,強行扭轉某些地方,只會在另一個地方增加傷害。

希望接下來的人生能夠乖乖地專注在我自己的目標上,[增加資產]、[減輕體重]。這其實是六年前就訂下的目標,甚至兩個都有數字,但是.....兩邊都沒有達成 囧。

2017年7月6日 星期四

這是一篇反省文

時序進入2017下半年,PTT上兩大股神分別發了績效文。其中test520終於達到破億身家,phcebus則半年從千萬翻倍到3千萬,還上了新聞。
http://news.ebc.net.tw/news.php?nid=69312

看了真是感概萬千啊...
在這兩位剛開始po文的時候,我都還贏過...如今卻連車尾燈都看不到了... 囧rz

2014年的時候把股票戶頭裡的錢移走一半到月配息基金,為了要有每月穩定現金流。但沒多久就發現,固定收益的東西學問不輸股票.....,更慘的是股票跟債基其實很多時候一起波動。也就是沒有風險分散效果,而且有時候甚至賠得比股票還多。

再加上投資項目越拉越多,也越難兼顧。為了要知道為什麼南非幣大跌,需不需要停損? 然後花費大量時間跟精神研究南非...

高收債券swap大漲,會不會對高收債基造成衝擊? 又是一個無限制花費時間跟精神的難題
阿六國股市為何一邊護盤一邊大跌,美國稅制是怎麼回事,FED開會要做什麼決定...
每個問題都很有得研究,但是都跟我的資產成長沒有直接關係。這些都是背景知識,知道了之後要提煉成決策知識還需要時間跟腦力。

跟我的資產最有直接關係的是有哪支股票價格被低估值得重壓,要押多重,什麼狀況之下要減碼,什麼狀況下要梭哈。只要一年有成功一檔,賺的就遠遠超過南非幣的貶值,但是我卻把有限的時間跟精力拿去google [south aferica],研究種族隔離政策...
把時間花在研究阿六國文革跟改革開放,而不是花在看目標公司年報...
把時間花在寫文說明什麼叫貨幣供給,而不是專心看盤思考部位該增該減。

誤以為自己把錢分到不同標的去是理財,卻沒想到其實所有項目都是投資。如果能夠分辨出一檔30%上漲潛力的股票,又何必花費金錢在每個月製造些許現金流的基金上? 根本沒意義。

結果就是當新人都已經半年能賺上千萬了,相同時間我在台股市場卻賺不到百萬。只好對著鏡子指著自己的鼻子說:你的時間是都花在狗身上了嗎?

2017年6月9日 星期五

剪掉了玉山世界卡

昨晚睡前看到玉山信用卡帳單,打開一看,心想,我這個月有刷那麼多?仔細一看,裡面有一筆年費1萬元.........WTF

記得這張卡也拿了好幾年,從來不知道要年費,而且還要到1萬。
上網google一下就看到PTT卡版上的PO文
◎次年免年費門檻
 1.年度刷卡消費50萬元(含)以上。消費內容不包含各類預借現金、代償、各項作業/ 手續費、掛失費、製卡費、年費、循環利息、服務成本、違約金、退款/退貨、爭議 款等非消費性款項。 
2.年年有理財、年年免年費,每年新增理財(含基金、保險、黃金存摺、外幣存款、票 債券),即可享次年免年費,詳洽理財服務專員。
本來想今天在說,可是躺在床上卻越想越不對。玉山這張雖說名叫世界卡,實際上呢....
某年阿寶說要去吃米其林餐廳,要我訂位...才發現這張卡沒有白金秘書......
(阿寶後來要訂餐廳都會記得說,沒關係我的白~金~卡可以訂位 )
要去機場,我習慣停五福,發現這張卡的特約只剩中興嘟嘟房...可是中興嘟嘟房會塞車啊~

買app,第一年還不用國外手續費,第二年後就都要收了。

停車優惠,記得沒有。後來查了一下原來是很麻煩的要上月單筆有超過5000的紀錄,所以根本不會想到用。

道路救援,記得好像沒比其他張卡好。

餐廳吃飯,記得有一次吃豆腐村,有因為這張卡免了服務費,大概60塊吧。

電影票,現在好像也都沒有了。

總共只想得到一次免了60左右,現在要跟我收一萬.......

再想到他的免年費標準,就是要有外幣或基金,我是把外幣戶頭關了,基金也換到免保管費的地方去了。中間也有銀行理專跟行員來推銷,問題是,從 來 沒 有 人跟我說沒外幣要收年費這件事。(這種事情大概他們也不好意思大聲嚷嚷)
如果有告訴我,我可以放筆基金在他們家沒關係。但是事實上,這幾年玉山很會激怒客戶...
理專的推銷態度以及行員的處理問題,都比以前差了很多...
我是在06年開始換到玉山,原因是因為再前一家從華信變成忘了叫啥又變成永豐,越併就越像三等公民,最後就決心全部搬家。(昨晚其實已經在考慮乾脆連證券都一起換,要換去哪比較好的問題)

最後睡不著,打電話給客服,還好有0800
(花旗好像沒有了) <= 網友補充還有,但我2014的卡上沒有
語音進去又響了3分鐘後(手機上有時間),接起來的人核對完資料聽我說完跟我說
[世界卡的人員都在忙線,晚點回撥] [......]

過一會打來跟我說,要刷50萬才能免年費,不然請核卡人跟我聯絡,大約過兩天才會有人聯絡。三更半夜的,本來不想抱怨給值夜班的人(我以前的工作要on call,很知道夜班有多辛苦)
但是,我還是忍不住說了......
最後我要求,立刻剪卡,客服倒也不囉嗦,立刻答應。

今天想想,對玉山的不滿其實跟有得比較有關係,我本來用的是喵喵悠遊聯名卡,那時對玉山就很有好感,不會來吵我,網銀也穩定。卡片可以逼逼逼,方便多多。
後來因為被推銷了這張世界卡(好笑的是,推的是證券營業員不是銀行),把喵喵剪掉。為了要有悠遊卡,所以又去國泰開了戶,把原本卡片換成有悠遊卡功能(還有wave)。

兩邊都同樣戶頭+信用卡,就生生覺得這幾年國泰比較有心,而且功能也比較強大,有時候整個月下來刷卡金額都是在國泰那張卡。但是,國泰的網銀真的很......(過了那麼多年你們還是只會用MS的solution 唉~)
當然或許過陣子,情況還會逆轉,畢竟這種事情都是一時的......
客戶之於銀行,其實是個負擔。要怎麼搾出利潤又不會讓客戶跑掉,是永遠的難題。

而我還要再找一張master card......感覺好麻煩啊~ (抱頭)

###############################################################

沒想到過了7個月後這件事還有後續...
去北歐一趟休息5個交易日,回來發現銀行證券戶的金額有變動,登入網銀一查...被扣了一筆海外交易,看來是google商店的刷卡,問題我用的是iphone啊 = =。剪了卡半年多之後竟然會被盜刷,真是暈倒。

立刻打電話去客服追問,竟然跟我說只有年費減免的紀錄,沒有剪卡,這張卡還是有效卡...WTF...

再一次要求要剪卡,竟然回答是:剪卡要透過理專,客服這邊不能剪。
這次白眼真的是翻到後腦勺去。

晚上又接到一次電話,說是這次真的停卡了(所以早上跟我說客服不能剪是鬼打牆?),但是被盜刷部分要等調查完才能退款。(那你應該要賠償我利息錢吧)

仔細想想,剪完卡之後還每個月有收到電子帳單就怪怪的,本來以為只是因為還有紅利點數,結果原來是後台操作人員出包。因為對這家銀行很已經很感冒就沒再打電話去,結果多惹一身腥(嘆氣)

另外沒在用的卡片會被盜刷,是銀行那邊漏出去的可能性比較大吧。附帶一提,中華電信今天不知道是怎樣訊號超差,電話接不到,講到一半會斷....。唉....剛從北歐回來深深感覺到電信品質的差距,3G在北極圈裡面到處有訊號,連在車上都可以眾人line來line去。回到台灣變成4G,卻連通電話都講不成.........(無奈)

忽然想起,在剪卡之後的steam特賣上,曾經因為綁定的卡片是玉山這張而購買失敗,所以確實是剪卡了啊....所以我才很以為是因為紅利點數的關係而繼續寄帳單來.....我對這家銀行更加不信任了  =.=

###############################################################
又經過2個月之後,後續又出現了 Orz
2個月前答應盜刷會處理之後,這次大概是google play退還款項,結果我又收到帳單,要跟我收26塊錢的手續費..........

我看到26這數字覺得有點眼熟,回頭去翻前幾期帳單(對,每個月我都還是有收到帳單...)
發現1月份有一筆手續費調整,從-26變成0,bingo。

就是1月份應該是-26掛帳上,但是玉山銀那邊用人工把這手續費退回先沖銷,然後3月份google play的回沖就變成26了。無奈之下只好再打客服電話,當然又得到會幫我處理的回答。而且保證4/23不會扣款,希望真是如此吧。

2017年5月26日 星期五

復興航空解散,第三次臨時股東會

今天一早就跑去參加復興航空的臨時股東會,主要是為了想看看財報。但是位置選得不好,坐在吵鬧的大叔大嬸後面,記者的前面,結果回來在報紙照片上看到自己的後腦勺.... = =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breakingnews/2079712


照片左方回頭看的阿伯跟他面對的這位阿姨一直吵鬧,也不管是不是有人在發言。

到會場第一個印象是,[哇~保全好多阿]。

一拿到資料馬上就看淨值,竟然只剩下1千7百多萬,真是小夥伴都驚呆了。照權益變動表上記載2017/1/1的淨值就只有5千7百多萬,對比2016Q3季報上的57億......嗯......只有1%,這個Q4報表好像也從來沒有公布,99%的資產是蒸發到哪裡去了連交代一聲也沒有,當然股東群情激憤。

台上的清算人一副那跟我無關的態度只想趕快投票通過這份財報,對股東情緒真是有火上加油的效果。不過大部分股東也拿不出辦法來,眼見吵鬧難以收拾加上這份報表的數字太出乎意料,我也沒興趣投票。不過小股東的股份總數當然不足以影響結果,最後決議還是通過。

當然,對清算人來說,他的責任從1/11號開始所以之前的事情跟他無關,這是沒錯。但對股東來說,這蒸發的資產多寡是很重要的,包括經營層或大股東在最後有沒有轉移資產,其實沒有任何監管,事後也沒有提供足夠資訊,再次凸顯台灣公司法的老舊與不足。

另外有一項我很訝異的是,1月才11天(而且是停止營業的11天),竟然就燒掉4千萬。而飛機賣價3.64億鎂,大約等同於殘值,也就是說應該是最後大概是資不抵債。看來這次試著當食腐動物的舉動是失敗的。

好討厭的感覺啊~ (發光)

2017年5月5日 星期五

正所謂人言可畏

近來女作家自殺事件,引起一圈又一圈的迴響。
很多舊事件又被翻了出來討論,其中有一篇吸引了我的注意。
那是引用2014年管仁健寫的文章
功在黨國,玩個台灣女人算什麼?

裡面提到加害者的方姓商人是蔣家姻親前高公局長方恩緒的兒子,所以得出這個標題。
不過,這事件網路上還有當時跑調查局的記者范立達所寫的兩篇文章可查。
女祕書檔案(上)

截圖裡面關於方姓商人身分的段落

范立達的這兩篇是2003年寫的,遠比管仁健寫得要早,照說管在寫文的時候是能查得到的。不過如果不是這錯誤的關係,他的標題就不成立了,所以....

范的兩篇文章類似回憶錄,細節也很詳盡,應該是可信。但范的知名度比管低多了,畢竟網路時代誰管你真不真實,標題聳動、內容也聳動最符合觀眾胃口了。於是管的文章不斷被轉發引用,而范的文章卻少人閱讀。

總之最後就是方恩緒倒楣,硬被多塞了一個強暴犯兒子,照現在的傳播速度,方家人再怎麼抗議只怕也難洗脫。

寫此篇記錄一下人言可畏,順便提醒自己兩件事:
1. 所有事情都要求證
2. 人言可畏,不要任由不實言論傳播(不管有沒有效至少不能沉默)

PS 補上歷史資料,那句名言是由陳先生在記者會上所說。
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toolbox_vnews_detail.hpg&subject_name=&subject_url=&project_id=news&dtd_id=8&xml_id=0000095055

2017年4月6日 星期四

台灣的房地產有沒有泡沫化

網路上各討論區也好,各種媒體版面也好,關於房價高低總是不斷地許多人吵鬧。在這個講求數字的時代,總是該要尋找個客觀的指標才是,想了許久覺得從資金面的角度來看會是比較準確的。

比較兩個數字1.房貸餘額 2.年所得


###20180503更新,我發現我少乘月數12,這會使得結果整個不同,註記原本內容重寫###


房貸餘額常有新聞,不難找。年所得比較麻煩點,從這網站所引的資料可以算出來,約是0.313兆(樣本數870.8萬人*平均所得35986)

還有一個數字新聞沒有是房屋修繕貸款餘額0.135兆,也算進去這樣有6.4兆。

平常總是聽到所得的1/3繳貸款,算寬鬆點0.11兆,這是每年能繳清的貸款餘額。也就是說目前的貸款餘額不算利息的情況下要58.2年才能繳完。

央行的房貸餘額統計數字顯示2012年房貸餘額是5.2兆,攤還年數是47.3年。這個數字能不能再高上去.....我沒頭緒。但是房貸要兩輩子的工作年數才能繳清是目前的現實,說它是有泡沫現象,應該是不為過。

2017年8月內政部有公佈一個薪資調查大數據,根據裡面的資料
年工作日數滿180天的人數有512萬人,平均薪資為年薪54.7萬。

貸款買房的大多數會在這個母體之內,所以把這數字當作年所得也就是2.8兆。扣除所得稅6%,實際只有2.63兆,1/3當作房貸上限,只剩下0.88兆。這也就是每年能繳房貸的上限。
(如果用1/4來算,則是0.66兆)

再根據2018年3月的資料,房貸+修繕貸款餘額是6.8兆。

用1/3估計,算起來要7.74年才能還清(不算利息的情況下);若是降到1/4則要延長為10.3年。
加上利息的話,大約要多一倍時間也就15-20年。這15-20年中間如果升息的話,攤還年數就要在往後延了。


2017年3月29日 星期三

讀後感:匱乏經濟學


最近看了一連串貧窮相關主題,匱乏經濟學這本書提供了最後一片拼圖,讓整個圖像完整。與其叫匱乏經濟學,不如翻譯成匱乏心理學更貼切,這裡面討論的也並不僅止於金錢範籌,但是我這裡只想討論貧窮這個主題。
書裡面花了很多的篇幅說明實驗的目的、假設與過程,為了證明結論沒有錯誤。扣除這部分,列出來的結論是:

1. 限制會帶來壓力,讓人進入專注狀態(隧道視野)。但這種隧道視野常常反而讓人因小失大(欠缺遠見)。
2. 壓力與焦慮會課徵知覺稅,人腦的運算能力與自制力會受到(暫時)懲罰性的降低。
3. 導致匱乏的根本原因在於人如何處理寬鬆餘裕。一旦陷入匱乏增加循環(入不敷出),就很難憑藉自身作為逃脫。(外力介入會有機會但只要mindset一致,最終仍然會落回同樣循環)
4. 同樣現象不但會發生在個人身上,企業甚至國家也有同樣現象。
5. 制度設計需要考量提醒(打破隧道視野),維持一定程度寬鬆狀態,來避免失敗。


貧窮有兩種定義,一是絕對生活水準,每天2美元。(世界銀行在2015年的標準是1.9美元);二是所需要的小於所擁有的心理狀態。一的狀況很明確,解決之道也很明確(只是難做到),增加收入。二的狀況就很複雜。在於富裕社會,就算是底層群體也大多能取得足夠食物維持生存,但在富裕社會要求的標準會高很多很多。以第二種標準來看,現代社會裡面的一半人會處在貧窮狀態,因為需要的東西太多。我隱隱覺得這種狀態是某種動態平衡,大多數的人需要一個可見的生活目的,[我需要錢,所以我要做某些事]。需要跟想要中間的界線並不是那麼明確,所以需要其實是會上下浮動的,最終停留的位置其實跟人們的想法有關。也就是說,人們會處在輕度飢渴狀態是人類DNA訊息造成的,因為這樣的狀態才會讓我們覺得活著有目標。

真正的問題在於,需要的迫切程度會對我們的心智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當你每天都需要為了帳單而奔波,再高的智力也會被知覺稅的defuff扣光光。然後讓你的人生像是滾落山下的石頭一樣,把你自己砸成碎片。

最原始的問題在於,一個人如何處理餘裕,財務上也就是如何每年有結餘。就好像投資客用價格上漲與否來判斷股票好壞,最簡單的判斷指標其實是一個人銀行戶頭裡的數字。一個每個月戶頭中數字會增加的人,不管再怎麼緩慢,他總是在一個遠離貧窮深淵的軌道上。而當他累積的餘裕金錢越多,就越能夠抵擋突發事故的衝擊。

雖說指標很容易選擇,但如何做到卻是天大問題。每個月總是有很多的[必要]花費無法刪減、突如其來的問題、投資上的虧損。因為未來無法預知,所以我們都把現況無限放大,唯有多思考才能看得遠。而思考的養成並非朝夕之功,得要數十年的積累。換句話說,不管你是什麼年紀,隨時思考都是智人的最重要任務。(思考最簡單的就是問為什麼)

要知道落入貧窮其實是人類基因所帶的訊息造成的(天性),需要靠後天的理智與自制力來抗衡。所以替自己建立一系列機制來制衡天性是很重要的。比如說:自動轉帳。看到書裡提到這點,其實我有先笑了一下,不過仔細想想,確實是如此。忘記繳帳單是很稀鬆平常的事,可是對財務傷害卻是很巨大,信用卡帳單要收滯納金、電話復話要收高額手續費。設定自動轉帳,至少在你戶頭裡還有錢的時候可以避免傷害發生。

另外還有一個重點是,保留心智的餘裕。人腦的運算能力非常有限,而且常常會受到外界因素影響而下降到當機地步,所以我們應該要盡力避免腦力進入高負載狀態。能夠讓機器取代或提醒的事情,要盡量仰賴機器。

書中提到關於餘裕的概念確實是一個新的角度,不論是在金錢上或是時間上。總結起來對個人來說就是做到兩件事:
每個月有儲蓄,每周保留一段空白時間

2017年3月16日 星期四

看完了東京女子圖鑑...這應該是這幾年看過最深奧的戲劇了

本來沒有抱太大期望,但是看了第一集後就google完繼續看下去。
嗯!?為什麼要google?
因為看了一堆疑問啊~

剛到東京選三軒茶屋落腳!? 新男友老家在目黑區!?
Google完才知道目黑是房價排名第五的區域,傳統的住宅區,也就是老東京人住的地方。而惠比壽算是澀谷,被評為最佳居住區。

綾的薪水成長幅度更是驚人。在第1集提到23萬,搬到惠比壽時在第4集提到是400萬,在第5集搬到銀座則是700萬,第7集結婚時是800萬。後面雖然沒再提到,但是看來還是有增加,只是數字她不在乎了。

在三茶時的那段最被觀眾惋惜,我也是。感覺這地區挺好的啊,第3集時被甩的前男友自己走到她原本公寓時抬頭望向漆黑公寓的一幕真是揪心啊。本來以為這是給女性看的戲劇,沒想到其實男性的我也是看得頗多感觸。

這世界變化的太快,紙醉金迷的大城市像是有無窮魔力的漩渦吸引無數男男女女不斷投入。吃飽穿暖小確幸只是起點,往上奢華享樂沒有終點,物質之外還有成就感待達成,職場成就之外還有愛情成就,親情成就,人生就是一條無窮盡的待辦清單.......

或許真是如此,最近在看人類大命運作者的觀點也有幾分類似。只是日本戲劇從來不是看宏觀而是注重個人感受,這也是為啥戲劇能得到觀眾共鳴的原因。對個人來說,這樣就能導致快樂的結果嗎? 這問題,戲中沒有答案,或許該說這個答案在每個人的心中都不一樣。

在第4集有一個買洋裝的場景,裡面提到分期付款。這裡 [リボ払い]這詞彙的意思,其實類似台灣[只繳最低應繳],也就是起用循環利息。簡單說,這種做法會導致永遠還不完。所以買這件洋裝才會造成她的經濟壓力,最後引出她去找700萬的工作的劇情。

戲裡所說的收入都是稅前,日本人的薪水要先被扣兩稅(所得稅、住民稅)一金(保險金)。以綾在當企劃經理的時候來說,400萬年薪每個月實際拿到手的大約只有26萬(另有兩個月獎金)。所以花30萬(含消費稅)買一件洋裝要去吃侯布雄,可以凸顯她對這件事的重視程度。是說這樣侯布雄反而比較便宜....

另外,根據資料日本1000萬年收是前6.7%,台灣前6.7%大約是月入6萬8....
可是月入6萬8,其實過不上奢華日子,這莫非是表示台灣的貧富差距更大,真是[驚]。

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股票作手回憶錄,四讀之二

這篇只講第五章,這章很短只有12頁,但是整章都在講他對市場的看法。因為說的都是些瑣碎的細節,其實很難有全面的了解。

照段落來說,這章一開始提到對線圖的看法。要知道當時是1910年代,當時還用人工抄行情,所謂線圖根我們現在看到電腦K線差得遠了。光要把每日行情畫成線圖更新就要到傍晚了。所以李佛摩對線圖的看法其實是落伍的,今日的股價資訊最主要都是透過線圖表達。不會看或看不懂就很難踏入投機世界。但是李佛摩的洞見到現在還是有用的,就是他最後的結論,出現在68頁:一個人想要賺錢,所需要知道的一切,只是評估大勢。

接下來的段落他嘮叨他自己的問題,為什麼看對了卻賺不多。這一段如果看過炒股的智慧,應該就會想到那句名言[cut the losses, let the profit run],這也是從被市場玩進階的第一坎,用李佛摩的話說叫做變成二級傻瓜。

這一章剩下的篇幅都在解釋這個概念,甚至還舉了一個長長的例子,也就是白粹奇跟哈伍德的故事來說明。用比較現在的方式解釋就是:你要做多長的波段? 有句話叫[價格像海浪,趨勢像潮汐],不管漲潮或退潮,海浪都是一樣來來去去。你玩的遊戲是追逐海浪,還是等待潮汐,這是要先搞清楚的問題。

其實體悟到這一章就能夠成為:在多頭熱潮中贏錢的那一半。
(這個分法是從精準預測這本書中來的,裡面有一章提到德州樸克,當熱潮來的時候有一半人是賺錢的)




2017年3月4日 星期六

股票作手回憶錄,四讀之一

這本書是所有人一致公認的經典,只是為什麼經典? 以下是我的假說。
股票作手回憶錄的中譯本寰宇有兩個版本,翻譯者不同
我手上這本是早期的譯者是真如,現在已經絕版(封面是淺綠色)
目前可以買到的是標榜完整版的版本,翻譯者是魯樂中。
另外還有一個版本是另一家 大牌出版社的,譯者是李奧森。

網路上有說魯樂中翻譯的這本有點卡卡的,前兩天經過敦南誠品的時候翻了一下,確實有這種感覺。真如的譯本看起來通順多了,不過有些地方有點拗口。

這本書我看過三次,第一次是1996,還在唸書的時候,那時剛開始涉足股市,聽說這本是經典就去圖書館找來看。
第二次大約是2007,那時原物料正狂飆,全球市場都一片欣欣向榮的崩盤前夕。
第三次是2011,歐債風暴正延燒的時候。
第四次是前些天在M01上面看到有人寫心得而引起。

每一次看所注意到的重點都不同。看了三次之後才知道為什麼這本書是眾人推崇的經典:
當你在不同的階段,你從裡面看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在你覺得自己無往不利,離股神只有一步之遙的時候;跟你在市場和你預期相反苦苦掙扎的時候,所看到的內容是不同的。當然書是不會變的,但是你看進去的地方不同了。

另外有一本 傑西李佛摩股市操盤術 ,譯名很奇怪,但英文書名更奇怪...
裡面寫的是比較接近實例的故事,其中有提到李佛摩在股市中賺的錢拿出來之後是去買了佛羅里達的土地。而當年的佛羅里達土地正是大泡沫,直到1980年代都沒有漲回去。所以他1940年在股市失利的時候,原本想留下來當救命索的資產並沒有如預期地發生效果。

這是我第三次看的時候最注意的重點。
當危機來襲,其實所有市場都會崩跌。你以為可以救你的投資,說不定反而會是壓垮你的稻草。

第三次的心得直接影響到我後來在14年做的選擇:我把股市戶頭中的錢轉移一部分去買了高收債基金、一部分去買港股(因為我覺得台股已經高了)。結果後來高收債跟港股都大跌.....正符合前面的心得 = = (反而台股比較後面到15年才開始跌)
=> 結果自己多了條心得[沒有什麼資產是絕對安全的,當大浪來時,所有東西都會被沖走]

第四次讀果然看到的重點又跟前三次不同,這次是剛經歷了低谷,市場剛反彈的時候。

最常被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