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3日 星期五

萬芳 守候的心



今天睡醒的時候腦海中迴盪著這首歌的副歌旋律,也不知道最後快睡醒時是做了什麼夢,竟然會冒出一首早就記憶模糊的歌曲。
記得當年剛大一,住在宿舍沒啥娛樂,這張專輯一遍一遍的放,每首歌都深深印入腦海。後來...就遺忘了,也幾乎不會再拿出來重播。今天重聽一次,覺得跟我半睡半醒間的記憶還差距蠻大的。

我記憶中的節奏相比之下慢了許多,伴奏更是完全沒有,除了副歌之外前面則是怎麼也想不起來。

不過寫這一篇其實是因為鍵盤一直lag,想說試驗看看到底是怎麼了,所以打開blog介面寫些文字。寫了這些之後確定這鍵盤有點問題,並不是連線訊號的問題,真難搞阿~



2020年10月29日 星期四

搬家,有點淡有點濃的哀傷

 


老家要拆除了,所以得要搬家。陸續搬走了需要的物品,最後一天只留下中華電信的網路設備要歸還。在收拾的時候忽然感傷了起來,繞著舊家走了一圈,想要把最後的印象留在腦海中。

搬來這裡是1990吧,在我高一的時候,整整住了30年,到目前為止的2/3人生都在這裡度過。記得這房子跟我出生差不多時候建好,也經歷過許多歲月跟地震,加上旁邊大樓興建時受到損傷,也確實走到盡頭了。話雖如此,但情感本就不受理智掌控,忽然之間想到[這可以算做死別了吧],頓時若有所失起來。

這30年來附近環境已經產生許多變化,當年剛搬來時,周遭沒多少人,晚上安靜的連根針掉地上都聽得見。後來經歷容積率實施,捷運通車,人口越來越多,麻煩也越來越多,門口被車擋住,盆栽會被偷挖,莫名許多垃圾亂飛。不要看門口馬路很寬,但這其實是公園預定地,只不過變身成公園的日子大概遙遙無期就是了。隨著歲月經過,房子本身的狀況也逐漸老化,所以陸陸續續地做了不少維修,很多部分是自己動手,可能就是因為如此,所以才會更覺得哀傷吧。


題外話:有形的東西比較人引起人的感傷。退中華電信設備的時候想到,這個附掛門號是我搬過來的時候才申辦的,本來是我老爸辦的後來轉成我的名字。但是退租門號就不會有任何傷感...

2020年6月16日 星期二

台灣前10%有錢人門檻

看到FB上張金鶚教授轉了華視新聞雜誌的報導

裡面提到了前10%有錢人,去google一下發現天下雜誌這篇報導台灣第一份財富報告解密


這是第一次出現的台灣財富分配資料,從這裡可以知道前10%門檻是人均淨資產2319萬,前1%門檻是人均淨資產9865萬。比幾年前瑞銀的財富報告裡所推論的要高.....很多啊。

附帶說一下貧富不均問題。
華視新聞雜誌的影片有很重的社會福利主義氣息,但...在這個全球各央行拼命印鈔的年代這樣的論述會造成偏差。信用貨幣的必然發展就是肥尾,分配右邊會延伸很遠,但對社會來說,左側的10%界線在哪裡才是真正要關心的重點。(這次的資料沒有)
10%可能是社會穩定的邊界,讓最左邊的10%能夠安心的生活,是社會穩定的第一個要素。
第二個要素是左邊往右邊流動的可能性。在資本主義模式下,右側是存在崩塌的可能性的,一次投資失誤就會往左流動,而只要右側會往左流動,左側相對的就會往右流動。真正的問題在於流動速度,過快的速度跟不動的速度,都會導致社會崩塌。

###### 6/20 更新 ######

找到原始報告網址,但奇怪的是,數字跟天下的報導不同。

這份報告花了很大篇幅解釋數字意義,跟國富報告以及瑞士信貸報告的差異。最主要分別在於兩個地方:1. 用實價登錄資料調整房地產的數據。 2. 計入了用投資公司持有的股票價值。

雖然這是目前最接近的報告,但還是欠缺了海外資產,所以頂級富豪的財富還是有低估。(意思是前面0.1%以及0.01%的資產數字相當可能還會更高)
但人均2000萬淨資產(扣除房貸,信貸、車貸等銀行借款後的資產數字)就可以擠進前10%富人應該是沒疑問。

而人均淨資產200萬(也就是小家庭有400萬淨資產),就是前50%,可以算富人了。

2020年3月26日 星期四

血淋淋例子之債券型基金不是好投資


這是一各由鮮血(血汗錢)寫下的慘痛教訓。

話說從頭,在2014年那個錢正好賺的年頭,我從PTT上加入了一個LINE群組聽到了有人說到存月配息基金取代定存的概念。當然像我這種天天在市場裡舐血廝殺的人,一開始都是很小心的。小筆投入之後發現收益率確實不錯,所以就很開心的佈署了不小的金額,現在回想起來...就像是傑西李佛摩把股票上賺到的錢拿去佛羅里達買土地一樣。

下面這圖是橘色這條線的基金淨值走勢圖,可以清楚的看到就是個長空走勢。

第一張圖則是我自己統計的,累計配息+每月底淨值。資料來源當然就是我實際上戶頭淨值跟收到的配息。也就是說這張圖花了我250萬的初期成本,而最後收回多少呢?....要先點首張國榮的歌,當愛已成往事。我根本不願細算,但換台國產車一定是沒問題。

這是一種溫水煮青蛙的自殺法,因為每個月有領到配息,所以你會有一種雖然賠錢但大概還好的錯覺。但是淨值其實是大跌小漲,2015年以前會有同時賺錢的原因很單純是因為熱錢在不斷的流入高收債,而且流入的速度大於基金配息的速度。這本質上就是一個拿自己錢來分期配給自己的追尾巴遊戲。

而2017下半年以後的致命打擊是台幣開始走升。簡單說外幣計價的月配息基金之所以在2015年以前很甜,有一個很大原因是台幣長年被壓抑在過低價位,而老彭的去職代表這個時代的終結。可惜我等到19年底才真的意識到這點,已經賠到不敢算。

另外一個問題是所謂雜幣的匯率崩跌(包括澳幣跟南非幣),這些被銀行稱為雜幣的貨幣都有一個共通性,跟原物料價格連動。而原物料價格是一個很長的循環週期,也就是漲的時候可以漲到使用原物料的加工業者懷疑人生,跌的時候也會跌到持有的投資人懷疑人生。

簡單說結論就是在下跌段是要躲越遠越好,跌的時間會長到可以留給小孩子當遺產。(只不過可能會只剩下零頭) 我最近才換回的澳幣計價環高收基金只有不到30萬,因為這波肺炎疫情讓高收債跟澳幣同時崩跌。我自己算如果3月初就贖回的話,可以多12萬,才隔2個星期,這教訓超級痛。(但我贖回之後它的淨值仍然繼續下跌)

2020年1月9日 星期四

從平行世界、包默爾效應,到房地產泡沫的一連串跳躍思考

台灣的兩個平行世界:富裕與付不起

在FB上看到有人轉這篇,開頭就寫了

每逢大選,台灣就瞬間成為兩個世界。執政黨說一切美好,在野黨說一切糟糕。這一次也不例外。執政黨描述的是富裕世界:經濟成長率居亞洲四小龍之首、股市創新高、基本薪資多次調漲、失業率低,以及外資回流台灣。在野黨描述的是另一個世界:薪資停滯、物價成長、百業蕭條、觀光區冷清,一般人越來越無法負擔長照、居住、醫療、教育等。


這篇提到的鮑莫爾效應很有趣,所以人工變貴是社會進步的必然,反推回來刻意壓抑工資就很可能造成社會的痛苦,雖然通膨指標沒有上漲。(我說的就是過往20年的台灣)
有很多事情在深思之後都會得到相反的答案,這幾天再思考為什麼房價那麼貴,結果得出了一個我自己都很訝異的結論:

因為交易成本太高。

房地產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擺脫價值儲存的功能,所以提高交易成本只會降低周轉率。趕走投資客,只會讓價格因為成交量稀少而失靈。(這就是目前的房地產市場現況,價格失靈)

投資客就像是股票市場中的當沖客,他們的存在是市場的自然現象。對一個市場來說,[造市者]是必要的,這些人追逐買賣價差的同時也承擔了價格波動的損失。當然房地產交易不可能不抽稅,可是讓稅率在內的交易成本變成類似股票交易稅一樣的簡單易算是可以改的(能合併成單一稅種更好)。

而市場的公平性則是該體現在[資訊揭露的公平性]以及[資金授信的公平性]兩個方面。其實過往台灣房地產市場的畸形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銀行系統對授信的過濾。小買家能拿到的貸款條件遠惡劣於大型建商甚至大投資客。房地產市場價格的過度膨脹不過是台灣金融業被過度管制下的周邊效應。謹慎的鬆綁金融業務,就可以緩解推升市場價格的壓力。放開投資客進場,則能加速市場價格浮現。(多頭時漲的兇,空頭時跌的兇)

當然任何改變都會是雙面刃,造成某些族群得利,某些族群易受傷害。但大概念就是讓投資客(短期持有者)優先承擔價格波動風險。

最常被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