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6日 星期三

該如何衡量自己的投資績效?

今天看了一本書叫做如何衡量萬事萬物,裡面提到一句話我覺得非常有道理:任何重要的事情都是可以衡量的(measure)。

所以導致了這篇文章的問題,要如何衡量自己的投資績效?

以台股為例:
最簡單的方法當然是券商的對帳單,以及下單軟體所提供的損益試算功能。
但仔細檢視之後發現這樣的方式有盲點 。每家券商都是分成已實現損益與未實現損益兩部份,已實現損益會受到特定時段買入金額大於或小於賣出金額影響。舉例來說,當你在某個季節累計賣出100萬,但只買入50萬,你看到的損益數字會偏高;反之則會偏低。(買賣金額被分開到不同期別了)

若是同時加總未實現.....去年的未實現跟今年的未實現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意義,無法比較。

我想到的方式是比照基金淨值計算,加總自己帳戶每天的持股現值+庫存現金+未交割款。每天記錄就會得到一張股市資產淨值變動表,對於投機客來說,這張表應該是要每天紀錄的。在走進我的交易室這本書中也提到了類似觀念,但根據我的觀察有每天紀錄的人其實不多。拿自己股票帳戶淨值每年最後交易日的數字來計算就可以得到自己今年度績效,也就是:
(13年最後一天 - 12年最後一天)/ 12年最後一天。

有了基礎紀錄之後還需要一個benchmark來比較績效好壞。我首先想到的是加權指數,把每個年度最後封關的指數拿出來就可以算出當年度指數變動指標。像是2013年的加權指數指標是11.85%,表示13年的操作績效如果低於11.85%就是低於市場平均值。

到了這裡是只考慮買進賣出的資本利得,如果要加上配息,標竿則要選用證交所編制的加權股價報酬指數。這指數2012年底是11050.13,2013年底是12723.25,算出來2013年的報酬率就會是 (12723.25 - 11050.13) / 11050.13 = 15.14%

這樣就可以有明確指標知道自己一年下來的投資績效是處於市場前段或後段。如果不幸落點在後段就要重新審視自己的選股與操作方式,或是乾脆選擇長抱006204之類反應加權指數的ETF了。

2014年4月6日 星期日

馬丁舒華茲自傳-賺夠了就跑 讀後感


其實這本書的英文名字是Pit Bull,也就是.....
英文版還有副標題Lessons from Wall Street's Champion Day Trader

我之所以要提英文書名跟副標是因為我覺得,作者根本沒有鼓吹賺夠就跑這種觀念。事實上他老兄之所以把自傳取名鬥牛犬,頗有自諷自己從交易賺錢到最後把賺錢本身當作目的的涵義在。

這本書的價值對於專業投機者遠大於一般業餘投資客。特別是他在書裡很仔細的提到他在面對市場行情變動時所承擔的壓力與當下想法,對於專職者有很大參考價值。

專職投機客其實是一個極度勞心的工作。這行業可以說沒有任何進入障礙,任何人都可以開戶買賣,新加入的競爭者永遠不缺。而最可怕的大魔王就是,市場本身。
我自己當全職投客以來,深深感到這份工作遠比在公司上班或是自行經營企業更加的勞累。只要交易時間一到你就要面對無止境的壓力,你的決策是對或錯在你點完滑鼠之後就會立刻反應。對了的時候,你會擔心下一分鐘是否能繼續延續順向行情,需不需要清空部位,保住獲利。錯了的時候,你會不斷反問是否需要停損,甚至改變部位方向。這樣不停的自我質問直到收盤才能喘息。而收盤後還需要紀錄自己的部位變動,檢視手上部位的技術線圖與指標,搜尋適合建立部位的標的。幾乎可以說只要你腦袋一開始運轉就會投入直到你筋疲力盡的倒下睡著為止。

投機其實比較像是職業運動。你要追求的並不是一次燃燒殆盡的火花,而是持續穩定的表現。這一點花了我兩年時間才領悟到。

投機需要平衡三個面向:資金管理、心理狀態、行情看法。能找到自己的方法就能繼續在市場存活(但不必然會成為大鱷級投機者)。

對於不是專職投機者的人來說,這本書也是有值得借鏡之處。比如說,第二章:
作者提到他於1978年某個炎熱週日跟老婆一起去朋友的新屋參觀。朋友的一番話讓他醒悟...計畫,設定目標、承諾、義務。沈重的讓他感覺到胃都打結了。最後他決定面對,首先先去找醫生檢查一下胃是什麼毛病..........當初看到這裡我心想:這彎還轉得真大 = =

總而言之,第二章寫他如何決定全職投入交易。但是對每個想要辭掉工作專職當投資人的人來說,他考量的過程與計畫的步驟都是很值得思索並吸收來使用在自己身上的。

最常被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