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4日 星期四

證所稅.....WTF,真是難搞

花了兩天時間研究報稅軟體之後,我終於搞懂了,但這真的要補個幹....

我的狀況比較特殊是因為這隻要被課稅的股票-榮創(3437),我是在它的前身叫先進光電的時候就買進。中間經歷過,減資,下興櫃 ,改名,增資, 上興櫃,轉上市等階段。

所以有部份股票屬於無法舉證取得成本的狀態,當它改名又上興櫃之後我還有從興櫃市場買進幾張並且放到IPO之後才賣出。

事實上榮創這隻股票在IPO之後只有很短時間上沖,然後就一路跌跌不休的往下走。根據先進先出原則(我不想再浪費時間搞清楚什麼叫加權平均了),我的賣出價格得根據買進順序認列,所以已經轉來轉去轉到不知成本的被算在最高賣價,後面陸續買進的則是越賣成交價格越低。結果就出現沒有取得成本的幾張被算做有賺,比較後面賣得算賠。

那麼證所稅怎麼算呢?

打開國稅局的報稅軟體點到證券所得申報那頁。
你會發現在一開始下拉選單有兩個分類,『無法舉證取得成本』跟『有取得成本』兩個分類。這兩分類的盈虧是不能互補的,因為前一種是以賣出金額的一定比例來作為所得,所以絕對不會有虧損(有虧損國稅局也不認,因為無法舉證),這部份的核算所得不能夠抵另一個項目算出來的損失(如果是損失的話)。

兩個不同分類計算所得有不同方式:
在無取得成本的狀況下,是根據賣出股票的種類(未上市櫃的算賣價20%,興櫃的算賣價15%、上市櫃的算賣價50%)來當作證券所得。
能提出交易紀錄的則是用賣價-成本,來計算所得。這部份就有可能會出現負數,但因為不能跟其他項目或配偶的買賣互抵,所以負數 = 0 。

然後在根據你的持有時間長短來計算稅率:
IPO之後還繼續持有超過3年 -> 3.75% (折半再折半)
持有超過1年 -> 7.5% (折半)
持有不到1年 -> 15% (沒有折扣 XD)

所以只要有無法證明取得成本的,就是一定要繳,管你後面買買賣賣有沒有賠錢。
另外還有一個很機車的地方,因為我有經歷過減資在增資,所以我持有的股數是有零股的
在算賣價的時候得要分拆很多筆 (381股在A價格,619股在B價格),好險我這次筆數不算多,不然光拆這些就要搞掉一整天。

最後,證所稅得要自行舉證,所以要把資料(跟股務代理券商要的持股異動明細表以及跟交易券商要的交易明細表)寄或自行送到各區的國稅局。但是我有種明年我還是會得要跑一趟的fu,這種數字會算出來一樣嗎?我很懷疑。


在實際親自報過一次稅之後,我對興櫃的股票當場決定少碰。
興櫃的流動性太低,價格會亂飄,很容易被套,通常都需要長抱。
對於沒有內部消息的投資者來說,風險本來就高,通常是你知道要買得時候它已經漲高高等你;等你知道不對的時候,價格已經跌低低在那裡了。
只有在市場上買賣,投資人根本不是跟經營層與大股東在公平條件下交易,而稅制讓你在出手前就先背負15%的成本,這可以說是個長期會輸光的遊戲。

2015年5月8日 星期五

滿江紅


我在紀錄自己的損益的excel檔上面設定當天賠錢就會把字體換成紅色。而整個星期都是紅字的情況很少見,從我紀錄以來出現過4次。第4次就是這星期 Orz

5個交易日總共損失10萬(尾數省略 XD)
跟前幾次不同的是,這星期並沒有硬凹單,股價上下幅度震盪快又猛。10點還一路往上,12點後翻落大跌的情況出現好幾次。偏偏我的融資券資格過期沒去更新,連想反悔立刻殺出都不行。

現在想想,台股保證金成數調高不就是收水的意思。怎麼上星期不曉得該要退出觀望呢?
這些小朋友陣亡的真是冤阿 囧

2015年5月6日 星期三

為什麼台股指數這麼難上萬點

這篇本來是寫在mobile01的投資理財板上。寫完之後覺得我傻傻的竟然不寫在自己blog上 囧。
但是懶得再重寫了,直接貼過來。



為什麼各國指數都一路漲,台股卻是一個箱型爬來爬去


這問題有點難解釋,要認真的話可以寫篇碩士論文了
某個社長名嘴很喜歡拿這點寫文章,一會怪財政部一會怪總統
不過,他說得都不對
這問題其實可以說是一個統計上的採樣偏差

我在前面回覆有提到,所謂股價指數其實是一個目前市值跟某個基準日期市值的比值
可以簡單想成

20150506取樣公司總市值 / 19000101取樣公司總市值

假設這115年來,每家公司都還存在也沒被換掉,19000101的市值當作1
如果今天這些公司的總市值比1900年增加100倍
今天的收盤指數就會是100

台股加權指數的問題就在於這個取樣公司上
加權指數是所有掛牌交易的公司的總市值
這裡面有像台積電這樣高評價高市值的公司也有像某家做掃描器的公司
股本7.25億市值只有1.56億的 (老中的壞毛病,遮遮掩掩 XD)
排前面的公司會增加指數,排後面的當然就會降低指數

當有新公司上市的時後會用他上市掛牌價來計算市值調整分母
所以一家公司上市後一路跌,跌破掛牌價
反應在指數上面就會扣掉指數

看出問題了嗎?
台股是全部公司都取樣,不管這家公司是好是壞
簡單說就是 吃大鍋飯 指數反應的是一個總數 你可以簡單想成變成平均了

至於其他市場的指數
比如說美股的道瓊是選40家
S&P500,看名字就知道是選500家
日經225,不用說選225家
香港恆生,50家藍籌股

也就是說 大部分指數其實選了比較強勢的公司來計算
剔除了末段班
你可以簡單想成 前面1/2的平均 (當然現實不會是剛好1/2)

這就是為什麼台灣指數上萬點這麼難
真的想讓指數飛,最簡單的莫過於強化下市機制
一些成交量極低的股票讓他下市(大部分市場其實都有這條件)

可是話說回來
連最後一名都不想公開寫出來的社會文化
又怎麼會想要強迫人家下市
老中名言:光棍不擋財路阿

最常被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