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2019年10月到12月初在嘉晶這檔操作上的紀錄

黑點是買進,黃點是賣出
在這檔上面是抱上又抱下,最後認賠殺出之後看他反彈三天
完全就可以說是大失敗,10月底的進場是猜3Q業績會有驚喜。畢竟他漲這麼兇,很可能是有人先知道小道消息。
結果11/8開獎結果是驚嚇,3Q EPS是0,勉強沒賠錢而已。

最大錯誤在於賣太慢,賣在整個下跌波段最低點。11/28那天跌破上升趨勢線的時候就該整個停損,不該因為剩下部位小而算了。因為業績不如預期常常是大波段的變動。

若抱著晚3個交易日今天再賣,那也是錯誤。反彈與否不可預知,跌破頸線就該停損是紀律。
如果是很積極交易,應該是停損隔天後看到翻紅再追高買進,續漲就抱,跌破就再停損。

12/11補記
我發現我犯傻了,嘉晶在10/31日有可轉債嘉晶三開始交易,轉換價是56。所以在10/30當天收盤前就該全數賣出,因為超過轉換價必然有大量的轉換賣壓或是融券賣壓。明明有看到可轉債的消息卻陷入發呆模式,這是因為不熟悉而下意識忽略的反應。這趟賠得一點都不冤枉啊~ Orz


2019年10月24日 星期四

關於漢翔(2634)的一些看法

其實研究漢翔已經有幾年了,最早是從在上市抽籤中籤後閱讀公開說明書。後續到2016後蔡政府大力宣告國機國造後開始在市場上買進,為了投資這家我延伸閱讀的範圍包括了兩岸軍事策略、飛行器原理、內燃機原理、工業4.0。航太產業其實是很多產業的後續延伸,越研究就越覺得,台灣過去在航太與軍事的投資太少才會造成產業升級的困境,因為欠缺應用的需求。

當然這幾年的研究其實已經超越了漢翔一家公司的業務範圍,甚至反過來讓我對漢翔的發展步伐有點失望。明明是那麼大的市場,卻是沒辦法吃到餅,也沒辦法投資長遠的遠景。(因為得要滿足股東的配息渴望) 相關的心態轉換在M01上關於漢翔討論可以看的出來。

在M01這棟樓裡我的最後一篇PO文是120樓在董總雙換之後把38張持股都賣光光,賣光之後就不太想繼續寫相關看法,畢竟潑人冷水是不受歡迎的事情,所以只能在自家部落格上寫一寫。

到現在可以確定4月份董總一起被換掉的最主要因素是F-16V升級案的延誤。畢竟空軍急著等F-16V回到服役隊列,在台海火藥味一天濃過一天的情況下,大批F-16戰機在廠維修改裝是很嚴重的事情。但是對於股東來說,趕工升級案公司勢必要吞下增加的成本,而這會造成多少成本,外部股東根本沒有個底。這種情況下最好是先退出觀望,等塵埃落定再考慮是否進場,所以我決定先賣。事實也是如此,漢翔股價在除息前有爬升到34.85的最高點,除息後就一路緩跌到目前31.5。

就算9/24高教機出廠的時候也不過就是碰觸33就反轉,無法扭轉趨勢。而新出廠的高教機其實我是覺得有點失望,可能受限於原本IDF的外型就偏袖珍,改成高教機之後無法讓後座高於前座30cm,結果這台高教機偏離了目前主流教練機的構型。


雖然可能可以透過攝影機來改善後座高度偏低的問題,但是這種改善必然會是比較高成本。(不然為什麼每一家的教練機都要讓後座高過前座) 更糟糕的是,這樣的構型落實了原本批評者所提到的由IDF改會碰到的兩個問題:後座無法抬高以及降落攻角不足導致速度過快。第一個發生了,第二個會不會也改進有限呢? 這台教練機能否達到空軍的要求,要等到明年6月試飛後才能清楚了。

F-16升級跟AJT是漢翔到2024前的兩大案,而這兩大案目前看來都有可能會賠錢的疑慮,所以我想我會繼續觀望到明年下半年再來考慮了。

2019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備份知乎上某文章 - 解釋為什麼阿六國最近通膨猛烈的


我來說一個叫美國的地方
伊利諾伊州。
地方財政支出—地方財政收入=地方政府赤字
伊利諾伊地處偏僻,政府開支恰飯之後,就剩幾根毛,沒有錢,又想出名進內閣,怎麼辦?
通過發行地方債抵押給伊利諾伊銀行吧,反正伊利諾伊銀行可以用地方債抵押跟美聯儲借款。還得說一句,伊利諾伊地方債不能夠面向公眾直接集資,因為這麼幹是搶他的爹美國的客戶。
所以,伊利諾伊只能跟美聯儲玩。
有了錢了,建了一些叫二貨遊樂場,呵呵奧體中心,狗不理檔案館等基礎設施。
因為伊利諾伊地處偏僻,所以,這幾個地方入不敷出,
地方債務形成的資產收益極低,甚至形成資產後的維護成本都比資產的收益高。不過伊利諾伊經濟學家從各種角度證明,這就是資產。嗯嗯,是。
伊利諾伊建造了之後雖然客觀拉動了居民一些收入,收了開發商,材料商一些稅,但是開發商,材料商也要利潤不是?你不可能都拿走,都拿走誰給你幹活?
所以,建設狗不理檔案館的借錢的利息和每年的虧損跟收的稅不成比例。
二貨遊樂場,呵呵奧體中心,狗不理檔案館看大門的都是自己家的人,那可不能寒了自己人的心啊,需要給編制的。吃伊利諾伊財政飯。
然而,伊利諾伊為了建這幾個東西籌集了5億美金,年息5%。不貴吧?伊利諾伊銀行也是手套,也要吃飯的,得留給點肉絲。
向美聯儲借款。
沒想到建完這幾個東西不爭氣,根本一年賺不了幾個錢。咱們必須承認,確實讓自己家幾個開發商,材料商賺了錢。
也收了稅,但是回到支出減去收入後,還是虧損,
伊利諾伊本來就因為財政拿不出來錢,所以才借款,
這下子更還不起錢了怎麼辦?
美聯儲說我不用你還本金,你把利息給我就行,5個億不多2500萬一年,
伊利諾伊倒吸一口涼氣,養這麼多人天天花錢,2500萬。整個伊利諾伊還虧損500萬呢。這五百萬還是嚇唬開發商,材料商出錢給的,要不買不起飯。
好吧,美聯儲再次為伊利諾伊發行債券,
5.25億美金,這次年息4%。
第二年,還是還不上。
……
最後利息加本金滾到10億美金了。再說了,伊利諾伊州公務員還要吃飯不是,度假小鎮,奧體中心的相關人員赤字也要平賬是不是。
所以美聯儲用基礎貨幣購買伊利諾伊的地方債,而且越買越多。
美聯儲主席耶倫媽媽心裡這個恨啊,但是伊利諾伊是親兒子,不能幹死他。讓他想辦法弄收入,提高收入。
伊利諾伊左思右想,什麼最快?
賣地。
你們這些開發商,材料商,泥腿子,沒有我伊利諾伊發債拉動,你們能賺到錢?能增長?能買新設備?全都在地了啃狗屎啃泥土吧。賤人們。
我不割你們肉割誰?我把地賣的高高的,然後我媽美聯儲印錢,
我讓你們賺我錢,我讓你錢都成廢紙。
你們不知道古老的東方有種東西叫徭役嗎?還給你錢,給你一鞭子。恨不生在古老東方,在這美洲大陸太窩囊。
就這麼幹,提高收入,減少赤字就靠他了。
這樣美聯儲耶倫媽媽的壓力可以小一些。
別因為我整天被全世界罵
但是要注意的是,伊利諾伊發行的這些債務流出來的現金大部分都被建築商,材料商拿走了。
他們有三種選擇。這裡不多說了,
他們拿到的錢歸還銀行貸款後,剩下的利潤又被銀行再次放貸。銀行給材料商貸款的錢哪裡來的?美聯儲給的資本金,你的儲蓄,銀行偶爾也偷著拿資本金買一些伊利諾伊的債券,去跟美聯儲補充流動性,順便賺點小錢錢。
所以,伊利諾伊州在幾年內,流通中美元和債務都大幅度增加。
而你呢?
你本來在銀行的存款10美元,能買10塊大餅。
因為你搬磚搬的好,開發商或者材料商給你漲工資你的存款變20了,但是市場上大餅的數量增加的並不多。
20塊錢只能買9塊大餅了。
知足吧您那,小心變成徭役。

2019年8月25日 星期日

歐巴馬掛名監製的紀錄片 - 美國工廠


Netflix上新上架的紀錄片,雖然拿歐巴馬當宣傳但其實他開的製片公司買下來的影片(發行)。在這中美貿易衝突升溫到全部商品課關稅的時候,這部片受到很大的注意自然是理所當然,我也為了要看這部片又重新啟用了關閉有一陣子的Netflix帳號。

就紀錄片來說,拍得真的很好,平衡不偏頗任何一方,節奏掌握的好,對事件描述也清楚完整。最重要的一點,對拍攝人物的描述深度掌握得很恰到好處,不會讓觀眾不了解這個人,也不會讓觀眾太過了解而影響到對事件的客觀度。

拍得好的紀錄片總是很能發人深省
第一個,中國的低人權優勢。
透過對比同一家公司美國與中國的產線,何謂低人權優勢在鏡頭前一顯無遺。不避諱的說,直到2015之前,我都還偏好中國設廠的股票。作為一個投資人,我首先注意到的是中國製造的優點與帶來的利益,後遺症與副作用從沒進入我思考範圍之中。直到2016以後才讀到所謂低人權優勢,所謂秦制帝國等等名詞的意義以及相關影響。

中國製造其實就是一個將從業人員福利,包括有形的薪資以及無形的工作壓力都往下拉到等同條件的力量。世界工廠本身就不該是常態,那是因為長年沒有提升工作者的福利以及犧牲自然環境的人權窪地所造成的暫時性現象,無法持續的。就算共產黨能夠洗腦全部中國人繼續忍受較差待遇,世界其他地區也再負擔不這種外移的社會成本了。

從金融面來說比較容易理解,所謂中國製造其實是不斷向已開發地區輸出通貨緊縮,這些社會中的貧窮人群會先受到侵蝕。下降的物價帶來停滯的工資,進一步引導低投資報酬率而使得炒作資產價格成為賺錢的最主要管道。

看台灣這個小經濟體在過去20多年的發展過程就可以理解,物價不會成長的背景原因是幾乎所有商品都改成中國製。但在物價不增長連帶薪資不增長的情況下,房地產價格卻是無法壓抑的上漲,股市上漲的雖然較慢但累積下來幅度也是不小。換句話說,泡沫在慢慢累積。這是因為,產業是環環相扣,少掉一個環會讓投資機會減少。但是外移的製造業讓受薪人數下降,讓政府稅收也下降。

藍領工作受到削減,然後白領工作也會減少,同樣的比較利益。當所有工作都消失之後,原本社會只會留下更高的社會福利支出,而沒有稅收收入。這時候民主政體的韌性就出現了,由於社會上大多數人感受到壓力而會改變選舉結果,將票投給偏離原本軌道的候選人。


第二個,美國製造並不容易
美國這地名其實可以替換成任何地方,日本、台灣、韓國、德國、法國。
工廠的生產效率其實是一個由工人福利、工作壓力、相關法律、社會文化、自然資源...由許許多多內外部原因所合成的方程式。但是評量投資效益所考慮的遠遠不用到那麼多因素,所以任何經營者都會把成本外推給社會,而能夠外推多少責任與成本跟社會的容忍度有關。

就算今天能夠把中國擠出全球供應鏈,下一個世界工廠還是會出現,或許是印度,或許是印尼。運氣好的話,這個新世界工廠不會有那麼大的人權窪地,其他地區可以容忍的久一點,死的慢一點,但是製造業回流是很痛苦的。唯一的辦法是全世界每個地區的大部分法規都一致,但這其實不可能。你要如何衡量員工所受到的工作壓力?

所以最有可能的發展反而是,小塊的關稅同盟以及小型多條的供應鏈。簡單的用語就是反全球化,對不同法律保障程度的地區分別課徵不同等級的關稅與非關稅限制。

2019年6月19日 星期三

對面的公司搬走了

中午從星巴巴鬼混回來看到對街正對家門的公司正在搬家,下午忙完雜事在門口洗車,已經是鐵門緊閉。記得昨天下午出門倒垃圾還看到對面公司的小妹,一日之間迅速搬完關門,不由得升起往事如煙之感...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嗯...,劉禹錫的烏衣巷是誇張了點 XD

但對門這公司印象中想不起何時開始在這地點,只記得常在門口抽菸的小妹一天天慢慢變成了阿姨。從寒流來也穿件熱褲露個大長腿在門口抽菸,到後來夏天也要穿長牛仔褲的改變...(可能就是因為這樣我才記得吧 XD)


2019年6月18日 星期二

6/18思索的兩三事

上面截圖自6/18華爾街日報上的新聞,其實內容已經被國內媒體引用了很多遍了,只是貼上部分原始文字。

如果華爾街日報所引述的這些消息都是真實的,那麼川普比較瘋所以敲動了共產黨的描述會比較接近真相...

M1A2或許還買的到,F-16V變數就比較大一點。兩年前把籌碼壓在自製上看來是對的路徑,但是這條路上會被美國卡住的地方更多,只是沒像軍售一番兩瞪眼,沒了就沒了。

美國政府願意接受什麼樣的條件來跟老共達成協議?

不管是什麼協議,其實老共都不會遵守。那種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的心理建設可以讓一切毀約手段都顯得合理,沒協議說不定長遠來說是最好的選項。但對想連任的川普來說並不是個好選擇,一個表面得益很多的協議才是最好的,那怕因此放棄了可追蹤機制...

美國政府內部要推動中美脫鉤的力量有多大?
這可能要取決於脫鉤舉動造成的衝擊多大,而不是一個明確的力量

老共內部是不是想脫鉤?
謊言說久了就變真的,小粉紅一代可能真心以為中國已經很了不起可以把全世界壓在地上磨擦,而推動中美進一步脫鉤。但小粉紅們畢竟不是掌權者,官僚派如果得勢壓下這種左傾勢力是分秒間的事。重點在於老共是不是還有足夠的錢可以撒,不管是撒在外交還是軍艦上。

香港反送中法案問題...
本來新聞都說下午四點林鄭的記者會上會宣布撤回送中條例,看了直播卻發現....沒有。
沒有撤回,也沒有下台,只有道歉...看到一半,真心覺得...不曉得你開這記者會是要做啥 =.=
都25%的人上街示威了只有說sorry啦,可也真是世界奇觀了。當然這筆帳都要算到老共頭上,外界對香港的獨立性只有更加懷疑了。
要我說啊,他媽的,你竟然等收盤之後才玩這招,不然我立刻賣股賣港幣,補個幹~


中港貿易數字落差

這是某位host在香港的經濟學者今天在tweet上所提到的,簡單說就是比對中國與香港兩地海關進出口數字。
紫色線是從香港進口的貨物(換算成美元),也就是中國付出去的美元。
紅色是從中國出口到香港的貨物,也就是中國收到的美元(她說明寫的模糊,根據上下文是HK出口到China)。
年度差異已經來到將近300各billion,這中間的差異不知道被誰收走了...
從這個數字可以看見香港對趙家有多重要,如果美國取消香港的獨立關稅地位......

2019年5月30日 星期四

為什麼要封殺華為

這問題真是漫天飛舞到處都是,看得我白眼都要翻到後腦勺了

為什麼這種明顯的事情有需要問?
有點記憶力就該記得5G規格如火如荼地被提出來的時間點是4G規格剛公布還沒實際建成的時候。那時候我還挺納悶為什麼這一次的次世代規格這麼早就打算訂下,而當時也很多廠商不願意跟進,因為未知太多風險太大。而主推最力的是誰,中國廠商...

如果一家廠商個別賣力或許還能說是商業判斷,華為中興外還鼓吹網通產業相關台商一併參與...甚至台股還出現5G概念股,這背後沒有中共官方運作就不可能了。這事情跟司馬昭之心一樣明擺著沒掩飾。怎麼現在忽然是只針對華為了 =.=

明白的說就是中共政府的手伸得太遠,美國人覺得要制止一下(畢竟當初不願意過早參與的廠商中美商有不少),免得未來規格制定權在對頭手上會很難搞。就算這樣做法會打到幾家美國公司,但相對於整個美國產業來說也是有利。

老共整個社會都有一個[誰大聲,誰就贏]的文化,所以現在鋪天蓋地喊冤,好像以前的事情都沒發生過。台灣媒體懶惰,直接照抄...(也或許是因拿了好處...)

我個人自認為是個平常投資人,面對的是模糊不清的未來,最討厭的就是刻意混淆的訊息。我的注意力跟時間都很寶貴,我寧可把時間花在去度假去發呆上頭,也不想浪費一堆力氣跟時間反覆求證訊息真實性。而中文媒體上的消息的真實度越來越低,追根究柢源頭就是中國共產黨...當然,每個個體包括政黨都有想活下去的本能。但是中國共產黨的存在如今已經對整個中文文化圈造成威脅,不斷更改抹滅的訊息不能叫做真實,甚至會拖累整個社會的正常運作。在度完一星期假完全沒看盤之後回來,對這個現象的體會更為真實,我倒是很希望中國趕快在習包子的帶領下快點進入閉關鎖國狀態。而台灣趁這時候切斷媒體跟中共統戰部的奶水臍帶,讓訊息能夠更多真實少點[宣傳]。



2019年5月6日 星期一

讀完惡血...

讀完惡血之後其實我並沒有覺得這騙局有多了不起,不就是找政客背書這一招。想我20多年前年紀還小的時候被人拉去聽直銷,直銷公司門口就大大的列出一堆立委高官的名字...

但這本書確實勾起我的興趣,過往我也聽到過女版賈伯斯的名號,但並不能引起我的注意...
看到這種照片,直覺的就有些不對勁。最重要的是沒有獨立的產品介紹報導,無法判別產品好或壞。

這本書首先最讓我注意的是細節,作者透過細節的描述讓讀者感受到書中當事人所承受的壓力。雖然看完睡了一覺之後,我開始懷疑這個壓力真有書中描述的那麼沉重? 對少數人或許,所以這家公司的血液檢測專家在故事中途服藥自殺;但也是有人轉而向政府單位告發作為吹哨者。雖然華爾街日報的報導很有殺傷力,但吹哨者的檢舉才是監管單位出手的直接原因。只是在這公司吹哨者會出現跟作者蒐集材料引起公司向前員工逼迫有因果關係。

書裡面有一段特別引起我的注意,這一段提到澳洲媒體大亨梅鐸在新聞調查時期投資了這家公司1億多美元,而這位[女版賈伯斯]兩度直接向梅鐸要求壓下這篇報導,但梅鐸選擇完全不干涉新聞報導,甚至連向報社詢問的動作都沒有。最後梅鐸的股份是以1美元賣回給公司,損失超過1億。

看到這邊我才知道為什麼梅鐸能成為媒體大亨,如果換成是我的話,我不知道我能否做到連問都不問一句....

2019年4月12日 星期五

案例分析檢討-瑞昱

從我的紀錄上看,我的進場點在3/12
成本168
3個交易日後的3/18加碼,成本169。
出場在今天4/12,188。

進場點還可以,那是長期上升趨勢中回檔結束的時候。

但出場點有很大問題,4/11出現噴出又拉回的倒十字線,所謂的袋鼠尾。
從通道外回落到通道內的200是第一個賣點,代表這波的漲幅可能到盡頭。

打回4/11開盤價的193時是第二個賣點。

4/12翻成黑K的時候是第三個賣點。

結果我賣在188,而4/12的收盤價是191.5,賣的非常不漂亮。

一開始買的時候定的出場點是MACD噴出回落,那會發生在今天4/12,所以今天盤中就該打起精神,那樣有很大機會可以賣在平盤價附近。而不至於到了去挑戰新低的時候才賣出。

不過雖然賣在最低,但再次下探188的時候賣出是[沒有好結果的正確行動]。問題在於心態沒有事先調整,所以沒能在賣點出現的時候及時反應。

2019年1月18日 星期五

關於軍用飛機產業的一些思考

前一篇引了楊葆之所寫的軍事航空發展的認知,楊先生親身經歷了兩款飛機的研發,引用了許多案例,最後的精華就是「提早研發,放慢生產,少量多樣」。

在2004年投身其中的前鋒才能發現的遠見,在15年後已經是容易看見的事實。而15年過去,有些新的發展也深深影響軍用飛機產業。比如說匿蹤的需求,以及無人機的普及,還有一個即將出現的電動發動機。

先把軍用機做一個定義,供軍隊使用的特殊機種,包括武器載台與運輸飛機。從整個航空產業來看,軍用機只是一個小分支,整體需求數量不會太大,我想全球軍用機總數可能不到民用機的一半。而且軍用機是個特規市場,不同使用單位的需要都會有些不同,很難有一種型號能夠通吃所有客戶。更何況,不同政治勢力通常會尋求不同供應來源(簡單說就是避免用敵人用的飛機)。

所以軍機市場注定會是個擁有許多來源的小型廠商提供過多的選擇的場面。要能存活的廠商就必須要有基本客戶,反映在市場狀況就是各國家支持的廠商才能存活。但是這些廠商通常活不太好,因為要求多而產量少是先天環境,不利於降低製造成本。

這種情況下智慧製造的工業4.0就很必要,也難怪航空製造業最先擁抱工業4.0。(不過進展沒有很快)
3D列印也是個很重要的工具,能用3D印表機做出原本需要用開模才能做出的零件的話,就能有效降低低產量下的成本。

另一個重點是研發,這部份是我有不同看法的地方。上個世紀飛機研發是一個大型單位的工作,但隨著網路時代的到來,經驗積累可以在整個供應鏈上而不必要集中在一個工廠。功能可以特殊,但基本零件可以通用,這就是F-35的設計由來(雖然從製造價格看來好像不太成功)。

由於軍用機的研發與製造變成需要重資本投入,已經高過單一廠商或單一國家的負擔。未來勢必會走向整個跨國跨廠供應鏈的模式,就像今天的電腦產業。只不過由於政治因素影響,將不會走向全球統一,而是會有2-3條產業鏈。

[轉載] 楊葆芝 航空老兵的肺腑之言-軍事航空發展的認知

楊葆芝是[台海翔鷹--IDF研發的故事]一書的作者,據說是當年從漢翔退休後轉赴韓國協助設計T-50金鷹教練機的其中一人。
這篇文章原文刊載於2004年出刊的第233期全球防衛雜誌,網路上只有對岸網站有(而且很多還沒作者名字)。
19年後讀來還是頗覺有所啟發,本想只寫感想,但發現沒有原文很難說清楚。
於是轉載原文在前。
=================================

軍事航空發展的認知

楊葆芝

選舉又要到了。台灣的民主之路確實做到了「政黨輪替」,新政府是人民的選擇,但由于執政者的主張並不被中國大陸認同,雙方又開始大談「原則」問題,使得互動時緊時松,在這樣的環境下,不由得又回到國家安全上「矛與盾」的問題了?我們需要「自主國防」嗎?

所謂「國防的第一線就是空防」,這絕不是搞航空的人非說飛機最重要而已,只要敵對雙方軍事緊張,空軍就會立即備戰,巡邏、偵防、緊急起飛,只要對方被發現有任何一點動的迹象,空軍就得先行動作,所以軍隊中需要空軍是必然的,但要不要發展「航空工業」呢?這仍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

筆者經過多年思考,以一位已被打敗而逃跑的航空小人物,發表一下自己非政治性的思考過程,以供大家共同來解惑;口水戰救不了航空工業,口水戰也救不了科技的根,唯有再深一層的了解國際航天業的發展架構,也唯有大衆能有共識,確實了解航天「科技文化」的真谛,最後還要再加上一群有志之士的共同參與,也許在未來,仍有可能再創台灣航空工業的遠景,以下是一些個人研究淺見,供大家指正。

  台灣航空工業的高峰

拜讀完我們最敬愛的大家長華錫鈞將軍所著《戰機的天空》一書後,從他個人的一生與台灣航空工業所結的「緣」,不能說他不是「第一」,他的成就,也著實叫有心參與航空發展的工作者羨慕,誰有這麽大的福氣,能有如此多的「機緣」,參與如此多偉大的飛機項目呢?當然從書中也可清楚的看到航發中心在各屆主任的領導下,一步一腳印刻下的曆史痕迹。台灣的航空工業走到今天,相信感觸最深的應該是近十五年來參與IDF戰機(F-CK-1)發展,全心全力投入,付出了人生最精華15年青春的青年工程師們;IDF創造了台灣航空工業的最高峰,也創造了航發中心發展的最高峰,但是IDF是否也創造了這一群科技人才人生的最高峰呢?這是很難解釋的問題。

我很有幸,在華將軍的自序中提到本人在1996年,在各方爭議下所發表的《經國號戰機研發的故事》一書,使我有備受寵愛的感覺;是的,由于飛機是一門非常複雜的整合性科技武器系統,想想六千多人分布在這一架飛機各部門工程團隊中,不同的人經曆著不同的事務,感受也各在其人;有時我在想,多麽希望每一位參與IDF的工作者都能將其經曆,以及其參與工作的重點整理歸檔,這樣IDF項目不但真正培養出一群科技人才,並且可建立一套極珍貴的數據庫,不論大家未來是否有機會再相聚重來,至少對台灣航天科技的發展上,留下一個明顯的裏程碑。

就因爲一再拜讀《戰機的天空》這本書,促使我此時提筆再發表一些淺見,因爲直到今天相信仍有很多人不曾體會IDF的真正意義,以下的記述本來也不是我個人一開始就了解的。我在寫《經國號戰機研發的故事》一書完稿後,大膽去信前行政院長郝伯村先生和華將軍,希望他們能爲書稿提出指正,而他們也都以愛護晚輩的心情,爲我寫了序言,我非常的感激;更有幸的是,一日在郝院長的秘書安排下,不但讓我能當面去向郝院長道謝外,並有機會與郝院長當面聊一些往事,那天的會面讓我覺得,他其實也是非常平易近人的。

是他老人家告訴我「IDF的真意」的,寫到此得再回到《戰機的天空》第235頁尾的一段話,談到「鷹揚項目好不容易得到美國國務院軍火管制局的同意函,函中正式稱鷹揚戰機爲Indigenous Defensive Fighter,簡稱IDF,函中並正式說明美方政府的立場,…,從此我方即負起戰機成敗的全責」一文看起。

1996年暑假期間,我與郝院長碰了面,他的記憶力真是驚人,提到很多從政的回憶,並且問:爲何沒有人寫一段IDF的故事呢?這時他說出了「IDF的真意」:當年美國政府決定不賣給台灣F-16/J79和F-20外銷型戰機,主要是面對八一七公報的誠信問題,在八一七公報上言明,美方提供給台灣的軍事防衛武器,在「質」與「量」上都不得超過從前,並希望能逐年減少;在這個原則下,不要說F-16了,就連F-16/J79和F-20等次一級的外銷型戰機都不得輸出,因此才有了鷹揚戰機研發案的構想,而後來又將鷹揚戰機改稱爲「IDF」,若我們直接翻譯IDF的意思是「自行設計之防禦戰機」,意義非常獨特,意思是台灣的航發中心自主研發設計的戰機,美方確實認定IDF的性能及作戰能力是與F-16是屬于同等級的戰機,因此才得以解決八一七公報中質的問題,至于量的問題也就比較容易解決了。

因此從前很多人都有感而發:當中科院研發出成功的武器産品時,美國就會賣同等級的産品給台灣。其實也一點都沒有錯,以IDF戰機來說,美國人說的很好聽「不違背誠信原則」,但是站在「美國的利益」來看,美方是極力掌控,並不希望我們再繼續發展下去的。以我個人的認知,IDF戰機在全球航空界中,其成果是受到「非常肯定且正面」的評價的,舉個例子來說,不久前日本的F-2戰機(FSX計劃)曾因一些問題而停飛多時,日本有許多文章檢討分析比較相繼出爐,日本人稱他們造的F-2戰機是「長得過胖的零式戰機」,而對IDF戰機則有很不錯的評語,想想今天我們手上所擁有的成果,是不是該任由政客將「科技」當政治口號來玩弄?

寫到此地,自己總是非常的感歎:成功的國家之所以成功,往往是因爲有眼光遠大的人存在,並且得以在關鍵時刻發揮能力,國家才會強大長久;「IDF」的由來可以證明美國人的「遠見」,美國人早就想賣F-16戰機給台灣了,但爲了不違背承諾,而創造了IDF這個名字,而我們也才有機會創造IDF戰機。再看看近代科技發展的曆史資料,美國人在全球所支持的高科技合作案子上,有那一次願意做如此完整的技術指導?當然得再加上當時航發中心這一群工程師們執著的犧牲奉獻,日以繼夜的努力,IDF才能順利誕生。

我們不敢說IDF是完美無缺的,但IDF的確是一個「奇迹」,是許多人的智能因緣聚會的結果,在內行的航空界人士心中,IDF是絕對被肯定的,雖然很多人爭論它花了多少多少錢,但父母培養子女也不知要花下多少錢?說穿了,拿國家的資源投入大型研發案,除了救急外,真正目的不就是「給下一代一個機會」?要如何認定IDF是否值回票價,除了時間,沒有人可以回答。

在此不得不反問我們的教育系統一個問題:我們每年花下大筆經費,培養出如此多的航空系大學和研究所的學生,所爲又爲何呢?生根?深根?分根?這些人的未來有機會發揮其所學,並在專業上能與國際競爭嗎?美國人經由IDF研發案,又增加了一次全程設計飛機的機會,訓練出了一批新的工程師,IDF戰機的成功,在他們的數據庫中又多了一筆記錄,最後他們也達成了銷售F-16給台灣的目的,這就是美國人所謂的「國家的利益」,想想我們的利益又在那兒?

  國家利益與航空工業

現在談談什麽叫「國家的利益」,這是一個敏感且嚴肅的話題,前面我曾提到一個國家要強,那必定是要有遠見的人能得以發揮其才能才行,所謂強即是相對于對手,成就的事比別人高明的意思;例如美蘇經歷40年武器競賽,蘇聯的科技和軍事武器産品都絕不比美國差,但因配合的經濟體制無法搞好,經營國家一如下棋,一子疏忽全盤皆輸。今天美國利用市場法則,逐漸將蘇聯的航天尖端科技全盤瓦解掉,所有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好」不稀奇,技巧地利用市場法則,好的産品也會犧牲掉,因爲你(俄制的産品)可能影響了我(美國)未來整體發展的利益。

讓我們再翻開更遠的曆史來回顧一些事,二次世界大戰後,看看德、日、義三個軸心戰敗國,當時三個國家的航空科技,都是世界一流的,但戰後航天業被限制發展了三十年之久,雖然三個國家的一般科技水平仍然很高,例如德、義所出産的汽車仍是高檔貨,而日本汽車也曾稱霸美國市場,但在航空科技方面卻已都淪爲次等國家了,日本在軍機方面的發展都得先與美國討價還價,而民航機方面也僅能做合作廠商而已,日本並沒有自行設計的民用航空産品。意大利零散的飛機制造公司,合並的合並,或也如同日本一樣,淪爲其它國家産品的合作次合約商而已。

德國人雖然仍強調自己的科技世界一流,但民航機方面小型飛機早已退出了市場,而大型飛機也僅參與歐洲聯合的空中巴士而已,在軍機方面,自主研發早就不存在了。多少德國的文章持續不斷的在探討,如何才可使德國的航空工業再回到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國際地位,但談何容易呢?一直到柏林圍牆被推倒,東西德統一以後,德國人又想回到統領歐洲中心的地位,尤其在航空高科技方面。

德國這幾年重整了其航天工業,在商用飛機方面與法國競爭新計劃,例如爭取A380大型飛機在漢堡組裝,而軍用飛機方面,希望引進俄國技術想主導發展下一代歐洲大型運輸機(FLA)計劃,而戰機方面除了持續完成EFA戰機合作計劃外,更積極投入MAKO先導教練機計劃,理想是想在21世紀取代F-16戰機的世界地位,可見德國人對航空科技的重視與投入程度,姑且不論德國的航空業在未來是否能有所成就,但就看德國人對航空科技發展的重視,已可感受高科技國家對航空産業的投入,這又是爲何呢?

  加拿大:CF-105

另外在航天史上尚有兩件鮮有人再回憶的曆史事件,首先是加拿大艾弗公司的箭式戰機計劃,以及近代以色列的雄獅戰機計劃。時間是50年代,二次大戰後加拿大的多倫多市,艾弗飛機制造公司50年的發展曆史中,曾成功的大量生産安森戰鬥機、蘭卡斯特轟炸機,以及就在二次大戰快結束前,推出了世界首架四發動機的噴射商用客機,當時可以說是一個成就非凡的公司。不幸地,韓戰爆發再度使民主國家感到不安,艾弗公司因此而放棄了民航客機發展計劃,轉而利用其成熟的航空技術發展雙發動機次音速的CF-101戰機計劃,向發展「獨立自主國防」的方向努力。

于噴射發動機發明,噴射轟炸機構想也隨之被提出。由于情報顯示,蘇聯正推出能攜帶核子武器的Il-22長程噴射轟炸機,作戰方式是飛越北極圈,通過加拿大,可直接轟炸美國的任何一個城市,因此加拿大空軍提出了兩倍音速,可載遠程雷達導引飛彈的高速高空攔截機計劃來因應,這可是當年一個創造航天曆史的新計劃。

首先大家要了解,在當時航空科技最先進的國家,英國只有次音速的F-1戰機,而美國也才剛完成突破音速的F-102戰機,當然沒有人對加拿大空軍所提的計劃有興趣,所以只有艾弗公司的大傾斜角三角翼構型箭式計劃得標。由于這架飛機的性能需求遠遠超越了當時的航空科技水平,因此加拿大各系統公司,在艾弗公司的領頭下,同步發展先進航空材料,自動定位導航系統,並配合飛機的性能需求,設計推力達兩萬磅的發動機,而武器系統方面則與美國共同研發雷達導引中程麻雀飛彈。經過了6年多的努力,直到1958年,命名CF-105的「箭」式戰鬥機終于得以起飛升空,並且頻頻打破航空産品的新世界記錄,CF-105可以說是當時全世界上最先進的戰機。

這時候的美國也注意到了蘇聯和加拿大的航空科技發展,美國總統即開始向加國總理提出北美防空飛彈系統計劃,推銷未來的防禦系統的趨勢是使用既便宜、可靠度又高、且不需要飛行員的飛彈防空系統,而不再是有人的飛機了,假如加國考慮共同參與美國發展的飛彈防空系統的話,美國可協助加國裝設飛彈基地于北極圈,假如加國若不想加入,那就只好將飛彈基地設在美加邊境。由于加國政府考慮財務排擠效應,所以一時很難決定,最後就透過所謂「民主程序」而決定停止箭式戰機計劃,加入美國的防空飛彈系統,從此將加國的空防交給了美國,加拿大也變成「美國的後院」。

式計劃因此而被取消,艾弗公司的一萬四千名員工隨即離職並轉入美國的太空總署、波音、北美、洛克希德等飛機公司去了;當加拿大政府發現美國空軍、英國政府都表示有意願想買下CF-105計劃的設計圖,而美國奇異及法國也都來探尋新發動機研發的資料時,加國政府也已不能再回頭了,而50年的軍事航空基礎也消失無蹤,有鑒于此次的沖擊,以後加拿大各飛機制造公司不再碰軍事航空。直到今天加拿大仍持續購買美國的戰機;事後再檢討艾弗的箭式計劃,只得到「沒有國家的支持,絕對無法發展航空工業」這麽一句無奈的結論,其它也只有在每兩年一次的加拿大航空展裏,拉出CF-105戰機的雄姿,供大家追憶。

  以色列:雄獅戰機

接下來再看十多年前的以色列幼獅戰機計劃;話說以色列的建國,在中東地區一直是一個爭議的焦點,猶太人在政治經濟上影響著美國,而美國又是中東石油的最大用戶,所以在這個區域的沖突,美國人很難處理;80年代以色列以求生存爲出發點,訂定國防政策是「陸軍可自制戰車,海軍可自制軍艦,空軍可自制戰機」的自主國防原則,IAI即本此原則向這一個目標發展,何時可自制先進戰鬥機呢?

首先在幼獅(Kfir)戰機計劃上,以色列獲得許多美國的技術支持,因此而建立了許多次系統自制的能力,自80年代末期以色列即開始構想發展雄獅(Lavi)計劃,IAI的工程師綜合幼獅、幻象、F-16等戰機構想的優缺點,聘請了全世界許多優秀的飛行員共商新戰機的需求,再依照需求設計戰機,目標放在10年後取代老舊的A-4及F-4戰機。美國方面的主要合作夥伴,一是提供複材機翼和部份機身結構的格魯曼飛機設計公司,另一家是普惠公司提供以F100爲基礎發展推力約20,000磅的PW1120發動機。以色列國內尚有70家協力及系統廠家參與研發,而全球也有110家次合約商共同努力,1986年底雄獅戰機首飛順利,預計利用三年的時間完成試飛驗證,到1990年首架飛機可交付以國空軍使用,以國空軍也對外宣稱可購買300架之多。

就在IAI正在順利試飛雄獅戰機時,1987年中,美國派出一批成本專家,開始對雄獅戰機進行評估,由飛機的性能、作戰功能、美國的分析報告、以國的評估報告、科技應用、效益評比、一直到人工成本分析等,做一系列的分析比對,最後終結到需求(needs)和代價(affordability)兩個結論點上;而對外公布的結論很簡單,以國有明確的戰機替換需求,但代價太高,不值得自行研發生産,在公開的數據上,以1987年的價格爲准,研發計劃投入需一百億美元,而單機以生産300架來計算,單機價格是2,200萬美元,比起一架F-16C/D約1,500萬美元相差甚多,雖然IAI的評估完全不同,但也只有待「民主程序」決定了。

1987年底,以色列政府還是取消了雄獅研發案,采納了美國的建議,美國政府同意分擔約一半的終止經費,解決賠償次合約商的合約條件,並且同意以國參與F-16C/D的改裝計劃,將以國優良的空電系統整合到新型的F-16戰機上。不但如此,兩國政府更討論IAI可參與國際F-16系統提升案,通用公司當時更提出了更加性能提升的靈敏戰隼(Agile Falcon)合作開發計劃給IAI參與,以做爲對停止發展雄獅計劃的替代方案,就這樣IAI的雄獅計劃就此消失了,這又是一個美國軍機銷售的地盤之戰,美國再次勝利了。今天回味一下,「得失」是乎也沒有甚麽一定的結論,雄獅案的放棄是有一些可惜,但真正的內情,除了兩國高階了解外,外人是很難了解真相的。

猶太人是很好強的民族,IAI公司在失去雄獅計劃後,裁去很多技術人員,雖然由國家支持很多經費,但仍慘淡過了十年之久,元氣傷了不少,但今天IAI仍算是一個轉型頗成功的公司,發展商用客機、民航機修改、維修事業、軍機研改性能提升計劃(F-5E/F,F-16)、RPV等都做的有模有樣。記得去年國際上的大事之一,是以色列想銷售空中預警機給中共,美國當然反對,但以色列的回答是我的空電系統已可自給自足,干你美國何事,這個案子最終仍被美國擋掉,但也證明以色列的成果。

所以由以上的例證可了解,有科技水平沒有用,若沒有機會發展實際的計劃,即無法支持研發的技術,沒有實做的機會,久而久之能力就自然消散了。IDF項目因多種因緣,而有機會將航發中心的研發能力向前提升了一大步,但是若與前述的一些案子一樣,若無法「持續」應用下去,不出五年、十年,所有的能力就將回歸原點。是否值得我們深思呢?

  一再錯失外銷先機

所敘述這些粗淺的觀念,最後的目的仍是要談回航空産業的發展,尤其這兒先談軍事航空的領域;在《戰機的天空》一書中的同一處,華將軍談到當年與通用公司的高階人員也談過IDF的國際營銷構想,想帶給IDF更遠更大的未來,能在當年有如此前瞻性的構思,著實讓人敬佩。但是站在當年美國國務院軍火管制局的立場,沒有造成IDF研發停頓的問題,已是大幸了,因此也就沒有人再談外銷計劃,直到當IDF戰機急忙開始量産,而生産量也降到130架時,IDF戰機外銷的念頭即再興起,當生存的危機感在漢翔公司人員心中再度生起時,目前的國際現實下,曆史會再重演嗎?

記得最早十多年前,當IDF戰機在概念設計時,確實曾經用過「國際外銷輕型戰機」的名字,目標是取代全球老舊的A-4、F-5…等戰機,而另一方面通用公司也不時提供IDF戰機設計構想計劃書,供美國空軍訓練中心參考,提出很多IDF的設計特性很適合做T-38的替代構型,爭取將IDF的研改型做爲T-38的替換機種,這些都是十多年前的往事了,但經曆過那一段日子的漢翔人,心中永遠都留著當年的憧景。

時間過的很快,五、六年前,漢翔公司組織了一個研究團隊,收集了許多國家飛機的資料,加以整理歸類分析,還爲避免與F-16戰機的市場沖突,我們自己先區隔巿場,並回歸十多年前的構想,以取代A-4、F-5、T-38等的市場爲主,加起來的量也還不算少,如此看看是否可以吸引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協助。

記得當年大家很辛苦的做了一次理論性的分析,不但我們將分析數據交由洛馬公司的營銷部門審查,並派出一組人到洛馬公司去做溝通和提報,但最後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記得那趟行程的最後晚餐,大家生意不成仁義仍在,在回國前的晚餐上,私下我們問了洛馬的主管,他們說出了心裏的話:不論你們如何去區隔IDF和F-16的市場,而對IDF戰機的性能我們是非常清楚且肯定的,雖然你們定義成基層戰機(low-end-fighter),但我們仍然認爲IDF是F-16的競爭者,放眼看看是不是使用A-4、F-5等的國家,是不是漸漸都買F-16戰機了,而若你們定義是先導教練機(lead-in-trainer),那就是取代T-38了,而T-38的最大使用者就是美國。可惜當年的T-38才剛剛做了一次延壽計劃,可以使用到2010年,更何況透過美國政府的協商,他們才剛與南韓簽定協議,將合作發展單發動機的KTX-II計劃可能做爲未來T-38的替代機種,這又是應用了「誠信問題」,所以很難再與漢翔公司合作。但是漢翔公司若想發展先導教練機,那很好,依全世界生産軍機的慣例是,自己國家的空軍先使用滿意,才有外銷的可能,所以你們必需先說服台灣空軍,一如韓國空軍一樣先願意訂購一個量,且擬定出需求後,再來做研改飛機的工程,如果漢翔能做到這一點,洛馬仍可考慮協助。

當年這是很忠肯的回答,也就是美國利益。一點都沒有錯,需求是第一優先,那就是我們有能力整合飛機,卻只能參與別人造民航機,飛機內部的次系統、航電裝備,甚至發動機,我們都沒有工業基礎和支持廠商,完全依賴美國,不看美國臉色,我們又能做什麽?産品成本降不下來、美國無需求、或與美國的利益沖突,我們有能力偷跑嗎?近日又看到更新的訊息,美國空軍接受一個用複材延壽T-38結構的計劃,這一下T-38可以飛到2030年了,想想箭式計劃、雄獅、IDF、KTX-II、F-5性能提升外銷,軍機外銷豈是我們這些連國際大環境、航空科技文化的認知都弄不清的「小國」能玩的遊戲嗎?深入研究法國颶風及瑞典JAS-39戰機發展過程,更可深一層體會。

這些想法似乎太悲觀,但是否很務實?因爲「時間」不會等人。人才要花時間和金錢培養,數據庫是提供科技進步的支柱,而系統工程的建立,才是真正重複科技成就的關鍵。對軍事航空科技而言,大家不是沒有機會,但是若不能深一展體會航空科技文化發展,只有不停地走遠路。「提早研發,放慢生産,少量多樣」是目前歐洲各國在軍事航空工業上保本的作法,我們可研究英國鷹式教練機和意大利MB-339,了解是否值得我們學習?

一句「I DON'T FLIGHT」名言,花了好大的功夫改正,今天的「I DO FLIGHT」卻不是指IDF,著實叫航空人失望,難道當年在航發中心發表《國防白皮書》,卻看不出對航空産業的重視?沒有國家的支持,航發中心是無法轉型的,相信中國人是會有解決問題的智慧,至少別再拿別人的遠見當玩笑,會讓人瞧不起。

最常被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