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3日 星期一

買新興市場債基金的經歷

11年開始買債基,原本的目的只是為了股債平衡。買了之後陸陸續續研究才發現債券市場比股票市場更是複雜。統計起損益:買債基是領到配息卻賠了淨值。

因為是要尋找類似定存的投資標的,所以一開始就鎖定月配息。在台灣最紅的新興市場月配息債券基金首推博聯新興市場。但是研究之後決定放棄的原因有:投資人太過集中(都是台灣)、有用本金拿來配息的嫌疑(這方法玩下去很接近龐氏啊)

我個人對基金公司比較偏好富達,所以一開始也是從富達的基金去挑,因為利率差距的關係所以買了新興市場債。然後發現....同樣是月配息新興市場債有分成歐元計價跟美元計價。這問題容易解決,就把金額除2,兩個都買。過了幾個月發現,不同幣別計價的同一隻基金,每個月拿到的台幣配息金額是不一樣的,而且差距有時還不小。(我google網路上的說法應該是一樣的,因為那是同一隻基金不同幣別計算)而且累計幾個月下來發現報酬率並沒有預期的高,大約是4%-5%。而基金淨值的變動雖然比股票小,但是因為匯率變化的關係,損益變動也是挺大的,特別是去年歐元大貶,每個月的配息金額相較之下真是零頭。

後來我又發現,同樣新興市場債,摩根富林明也有歐元計價跟美元計價的不同。鐵齒的我就又買了同等金額的兩筆,一筆歐元計價,一筆美元計價。結果很有趣,摩根的債基每個月配息金額比富達多20%,到了年底更是富達這兩筆的2倍。但是富達的損益是慢步增加(基金現值+配息金額),摩根的卻是加速虧損(年底時加總還-5%)。根據我查詢的結果,兩隻基金的持有債券很類似(俄羅斯公債佔最大比),但是面對匯率變動反應出來的損益卻很不一樣。

我也去晨星網站查詢過兩家公司基金的經理費用,也是接近。(1.5%,摩根的少0.05%)但是我到現在還是不知道為什麼摩根的新興市場債基淨值波動程度比較大,也不知道為什麼不同基金公司類似標的的配息金額差距有那麼大。

在台灣要投資外國政府公債,最單純的方法就是透過海外基金管理公司的基金。但是基金本身就像個黑盒子,相關資訊的取得很不容易。而債券市場又很複雜,主權政府債券、投資級公司債、非投資級公司債、各債券CDS。不同地區有不同利率水準、同一地區不同期別又有不同收益率。揭露一地的公債持有比例,也看不出來這基金持有的是長期還是短期債券(更別說身在台灣也不知道當地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我連俄羅斯都沒去過哪會知道他的利率政策可能會往哪走)在加上債券基金淨值本身也是有+-15%波動的可能,買進賣出的時間點也是跟買股票一樣要認真考量,我想如果去年12月下旬歐元37.x時買進歐元計價的基金,收益不輸給同時間買進所謂定存股。

悲情的是,我是在12月中旬買進的。也就是說,買完馬上就暴跌。換算成配息金額得要兩年才彌補得回來。但是隨著過完年後歐債風暴的平息,淨值大幅度的上漲讓虧損大幅度縮小(還沒有完全回補),希望今年能夠有比較好看的收益數字。

宮部美幸 火車


一開始是看到日劇。做為電視劇,這部片拍得很有質感,節奏的掌握也很不錯。妻子車禍過世的單身刑警因腿部中彈而停職,一個人帶著年幼的兒子生活。因連續的打擊而意志消沈之下本想辭去警察工作好能夠照顧小孩,但停職復健期間親戚上門拜託一樁尋人事件,從一開始單純尋人事件到後來卻發現重重謎團。跛著腳到處奔波的身影與在家中面對兒子的身影,慢慢改變了的心境,到最後決定要提起精神繼續從事工作。合情合理的劇情,加上俊男美女組成的畫面 = 不錯看的一部片。

但是,看了原著之後。怎麼設定差了那麼多 = =+
故事有裁剪過不說,人物也簡單了許多。雖然如果1比1的把人物故事放到電視劇上觀眾大概會直接睡著,但是對比電視劇與小說的話,如果我先看過小說一定會對電視劇很失望,好險我是先看電視劇。不過影像跟文字還是有差,因為看過電視畫面的關係對於所尋找的謎之美人,腦中會直接浮現佐佐木希的扮相。

跟電視劇有關的部份到此為止,以下的內容都是針對小說。

一開始看到「火車」很自然的會以為這是跟列車有關連的作品,但是仔細想想日文裡面並沒有火車這詞,通常用的是鐵道。這裡的火車指的是地獄火車(著火的車),不過我無法確定為什麼會有火車載著靈魂到地獄的說法。(雖據說是佛經上所述,但卻找不到明確的描寫文字。但日本百鬼夜行之中有描述。)在這裡當然指的是信用卡分期就像拖著亡靈前往地獄的火車。

火車の、今日は我が門を 遣り過ぎて、哀れ何処へ、巡りゆくらむ (火車今日過我門,哀憐欲往何處去)
這是小說中引用「拾玉集」的詩句,同時也是全書貫穿的脈絡。但是我個人覺得,書中透過關根向律師說的那句話更是完整的透露出整篇故事的宗旨:
律師,為什麼會借這麼多錢,我自己也搞不清楚。我只是想讓自己生活得更幸福!
這句話可以衍生出很多問題,像是「錢可以買到幸福?」 「為什麼想要幸福卻會被拖入負債的地獄?」
作者確實有提出她自己的看法,透過故事中另一個人物富美惠的嘴中說出:
那女孩會迷上信用卡消費,是因為在那個過程中,逐漸沉浸在錯覺里。是的,沒錯。她沒錢,沒學歷,沒什麼特長,就連長相也不是美得能夠靠它吃飯,頭腦也不是很聰明,只能在末流的公司做些事務工作。這種人心中總是描繪著從電視、小說、雜誌中看見的富裕生活。過去的人只會把這些當作夢想,想想便算了,要不然就是努力朝夢想邁進。出人頭地的也有,但也有人因此誤入歧途而被逮捕。但是過去的人總是比較單純,不管用什麼方法,都是靠自己的力量築夢,或是礙于現狀放棄,不是嗎? 可是現在不一樣了。夢想無法達成,卻又不甘心就這樣放棄,所以會有一種達成夢想的希望,並沉醉在這種感覺里。達成夢想的方法很多。以彰子的情況來看,她是以購物、旅行等花錢的方式來達成,這是因為有那些限制少、手續方便的信用卡和地下錢莊的存在。

這結論其實我個人是挺認同的,所謂資本主義社會就是透過種種宣傳手段不斷向群眾灌輸,購買這個產品就會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對於從小就在充滿商業廣告環境長大的人們來說購買可以換來幸福幾乎是等同於1+1=2般的千真萬確。這讓我想起之前閱讀討論08年次貸的書籍中反覆提及的「美國夢」,擁有自己的房屋。即使是收入不足以負擔也可以透過全額貸款來購買房屋。當然最後的泡沫破裂的動盪到寫這篇文章時還在漫延,而最原始的動機也不過就是借款人認為買了房屋就可以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實現美國夢)。

進一步來想,所謂大量製造大量消費的資本主義,鼓勵人們盡量滿足自己欲望的物質主義。真的是對人類有貢獻的嗎?或者說,擁有大量的物質就等於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或許對大部分人來說,幸福快樂是一個超出想像的境界。許多人的眼睛裡只看得到自己欠缺什麼,只想要贏取他人的羨慕,而不願意去面對自己內心深處的真相。 就像作者另外寫下的一句話,關於幸福:
一早就認清自己是條蛇,當條沒有腳的蛇有何不好,何必非要長出四隻腳。

看這部小說也讓我對日本的消費金融制度多了些瞭解。不由的要說台灣的民法雖然老舊,在保護弱小方面其實比日本民法要週到。(好險當年編法條的人不是學日本)對於民眾隱私的保護也要來得多點。(申請相關保險紀錄或是戶政資料都得檢查本人身份證明)

最常被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