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7日 星期三

關於台灣貨幣供給以及匯利率的大略解說(三)

寫到三其實已經離匯利率稍微有點距離了,但還是有些關聯。

關於台灣經濟發展的研究都少討論到都市化的影響,甚至台灣的所有租金統計資料都是全島混合,沒有分類也沒有把辦公室、商舖與住家分開統計。雖然物價指數中的房租項目沒有大幅度上漲,但是辦公室與商鋪的租金其實漲幅頗驚人。雖然沒有數據資料,但我們可以看一下每天塞車的內科。

內科今天的發展可以說是完全打臉台北市的所有城市規劃,證明了[所有規劃不如給塊大點的空地]。最早內科吸引公司進駐的原因是什麼,就是相對低廉的辦公室租金,然後許多公司進駐之後產生了群聚效應。這裡有一個重要因素是,對比之下的較低租金。
辦公室租金對企業來說是費用,這筆費用的比較標準是員工來上班的通勤成本與租金高低的權衡。而在台灣,任何交通便利的地方都貴的像在搶劫。記得2003年左右聽到的內科租金是每坪低於3000,而市區大樓已經漲到每坪4500。但對小公司來說就算一坪3000也是很貴啊。空間的使用成本節節飆高是直接悶死新創公司的最快手段。

房地產高漲是資金氾濫的結果,但是打壓房地產是金融系統的悲劇。就是這種連帶關係讓台灣幾十年來權貴換了一批又一批但都是靠著房地產在圈錢。圈錢也就算了,房地產得利者卻是租稅體制下的受益者,比如說像在mobile01上面到處跟人嗆聲的這位
在網路公開宣稱自己月收15萬租金,但是這租金繳了多少稅?
我某位前同事每月薪資也在這水準,一年要繳30%所得稅,也就是2個月的收入。但房東呢?

要彌補這個社會裂痕的最快方法,或許也是目前社會狀況下唯一的方法,就是追查包租公的租金收入。一方面填補原本稅收的不足,一方面可以減緩社會上對立不安情緒。

錢太多不一定會造成社會問題,但是因為鈔票太多而得利者向其他族群炫耀,絕對會造成社會問題。對岸的共產黨對這點的認識可遠高於台灣這群拚選舉的政客。

目前台灣面臨的問題雖然像個糾纏的毛線,但是可以約略理個脈絡。
1. 資金氾濫導致資產價格飛漲
2. 社會分配機制老舊導致資源配置的無效與不公
3. 對岸強鄰的影響力過大
4. 相當多數民眾的心智還停留在農業時代,無法適應網路後年代

我是以問題緊迫程度來做順序,解決順序也是要由1到4。

資金氾濫需要有新的管道可供投資,股市是一個可能方向。或說股權投資是個可能方向,鬆綁新創企業的募資管道,比如說眾籌平台、P2P借貸平台。當然這牽涉到修改民法的問題,但在某些地方,比如說:讓創業者可以再一定限額下向公眾募資、設定單一人的投資上限。都可以減少詐騙風險並促進商業發展。

社會分配機制則要導入成本中心概念,目前雖然有朝這方向努力但還遠不夠解決問題,涵蓋範圍也還遠不夠。所謂成本中心並不光是金錢成本還有無形成本,比如說上面提到的房東所得問題。房地產漲價是房東的收益但是後遺症是全民都要負擔,所以讓房東繳稅才能有資源來減緩這個後遺症的衝擊。同樣的工廠汙染環境,為什不起訴大老闆? 後勁溪排廢水如果把張虔生抓去關一個月,相信日月光以後再也不敢偷排。其他大型製造業也會有強大動力自我警惕。作惡者會被逞罰,這是人類社會要維持的基礎概念,衍伸出來就是[任何行動造成的不良後果要能反映到行動者身上],這樣社會才會平衡。

後面兩項就問題大了,遠離了標題範圍,也不是簡單幾千字可說明,就略過吧。

2018年1月16日 星期二

關於台灣貨幣供給以及匯利率的大略解說(二)

除了強勢公關與政策慣性太長兩個問題之外,我個人其實不覺得央行有犯啥大問題。說白話點,如果央行不壓匯率來賺錢繳庫,台灣政府可能早就破產了。(雖然從事後看來,或許一次讓財政破產反而有轉機)

不管下一任央行總裁換誰,都將面臨到:
1. 發行過多的貨幣(央行負債)。
2. 不易達成的盈餘繳庫目標。

最根本的問題在於,台灣的社會福利支出4911億太高了,占24.7%是最高的項目,遠高過國防支出16.1%與經濟發展支出12.3%。

當然社福支出如此高跟台灣的選舉文化有關,政客跟選民都喜歡肉桶法案,要選票拿錢來換。舉例來說,我每個星期都會聽到我家這邊的里長廣播,[本日舉辦長者供餐],這供餐可不用看收入只要年紀夠大就能去吃。但它又不是每天都有所以也沒有扶助孤單老人的效果,可是這是里長的政績阿,你每個星期去吃,下次投票的時候當然繼續投現任里長。在台灣現在人口結構往老人傾斜的狀況下,我不敢想未來有多少資源會被投入在這種討好老人的政策上面。但是把預算花在這種地方能夠累積到下個年度嗎? 還是像放煙火一樣,就燒掉了。

在我寫這篇的時候,我參加的某個LINE群組正在討論小孩托嬰費用,這個群組的主要成員是竹科工作相對高薪的工程師,但講到托嬰費用也是大喊受不了。一個小孩要24000,每個月一個小孩要就要花上三萬多(還要尿布奶粉),比大學畢業的新鮮人能夠領到的薪水還要多。我不禁想著,如果里長不是把他的預算花在老年人身上,而是花在正在養育小孩的年輕夫妻身上,是不是會比較有幫助? 更進一步想,為什麼社會資源要花在A身上而不花在B身上? 我們的社會有什麼機制來引導資源分配嗎?

就更別說面對海峽對岸的強鄰,我們的國防預算夠嗎? 武器更新、募兵、指揮體系重整,全部都是要花鉅額款項的,但是台灣把錢都拿去社福預算!?

還有經濟發展支出,這關係到接下的經濟成長速度,關係到下一個年度的稅收與下一個主力產業的成長,但是只有社福支出的一半,那也難怪看不到未來的經濟前景。


簡單說,社福支出需要設定天花板,當超出一個比例之後就要加稅或是縮減,不如此央行總裁不管換誰當都只能壓低匯率與利率多發鈔票來彌補政府預算短缺。

而設定社福支出天花板肯定是個顧人怨的事情,要怎麼讓大多數民眾認同,這才應該是強勢公關需要出現的地方。

總之,讓公眾多增加知識才能討論政策,有討論才有可能形成共識,有共識這社會才能往前走。不然,政黨輪替也不過就只是不同批人出來分贓而已,怎麼選都選不出能夠解決問題的人。因為要解決問題有很多前提須要達到,其中之一就是有充分理解問題與困難所在的公民參與。

匯率偏低並不只是本身是個問題,它其實是許多深層問題糾葛而產生的表象。


關於台灣貨幣供給以及匯利率的大略解說(一)

這是濃縮寫在M01的樓,本來是說台幣發行量穩穩站上2兆,後來卻延伸到匯利率問題上。
原文在此。
我不喜歡寫到匯率,因為網路上有太多一點基本知識都沒有只會罵街的在互相爭執。在我看來你要跟人吵匯率問題,至少要知道 :

1. 什麼叫外匯存底,外匯存底怎麼增加。
    
外匯存底簡單說是央行持有的外幣。重點是央行持有,不是你或我,也不是出口商,我看過太多在那邊鬼叫出口商收美元外匯存底就會增加的,並不是。當央行在市場上買進美元,外匯存底就會增加。(也就是央行壓匯率的時候,連帶會印出台幣來)


2. 通貨怎麼發行,什麼叫央行的資產負債表。

央行跟一般銀行相比,不同點在於央行可以自己保證自己發行的債券(也就是貨幣)。央行用台幣在外匯市場買進美元,跟買來的美元同價值的台幣就被注入貨幣體系內了,可以想作台幣就是台灣央行發的債券。央行買美元其實就是自己寫張債券去市場上換等額美元回來,寫成會計紀錄就是資產跟負債同步增加。外匯存底是央行的資產,台幣是央行的負債。


3. 匯率變動的原因。

市場價格變動的原因在於買賣方的力道變化,當買方多於賣方,價格就會上漲。相反的,賣方多於買方價格就會下跌。外貿都用美元結算所以台灣進口商要買進貨物,得要先買美元匯到國外賣方的戶頭。進口商收到美元貨款得要把美元賣掉換成台幣去付給供應商。所以進口>出口,會對台幣造成升值壓力。
(這裡有一點很重要,一個出口導向的經濟體本來就應該升值貨幣,不然你千辛萬苦拚出口做啥?不就是為了要提升購買力,或說變得更有錢。這其實是台灣很多鼓吹低匯率萬歲論的邏輯不通之處。你一直壓低匯率拚出口,然後是為了什麼?)


先來看看台灣歷年GDP組成圖
我把游標定格在1998,可以清楚比較出這20年來各項目的變化。
有兩個重點:
1. 出口與淨出口大幅度提升。
2. 政府支出與資本形成持續下降。

從這圖其實可以看得出,過去20年老彭力壓台幣其實對出口成長確實有幫助。但老彭真是為了促進出口而力壓匯率嗎?只怕未必。
2011年今周刊有篇文章裡面提到許嘉棟解釋央行的繳庫盈餘如何產生,原文


雖然央行每年固定繳庫1800億,但老彭曾經多次呼籲政府預算不該把央行盈餘繳庫當作固定來源。看看2018(107)年的總預算歲入歲出分析圖,
最下面藍色方塊的繳庫就包含了央行盈餘的上繳。很多年前在老彭抗議下,央行繳庫金額就訂在1800億直到現在(央行每年達標)。歲入歲出的短差只有944億,可以見得央行的1800億確實是很重要,如果短少當年度政府預算可能就開天窗了。GDP組成圖告訴我們,政府預算占比是逐年下降,最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政府沒錢了。其實台灣政府不窮,但是入不敷出,因為社福預算就要吃掉1/4,還有逐年緩慢提高的債務利息。缺錢的政府把腦袋動到了外匯存底的身上,但是外匯存底孳息還要減掉本國貨幣利息(也就是央行定存單付出去的錢)才是央行的盈餘。

換句話說央行能有盈餘繳庫是因為,不斷拉高外匯存底賺取美元與台幣之間的利差。為了要維持每年高額的繳庫金額(要知道外匯存底只有13兆台幣,台美利差約1%,只能賺1300億),央行必須要不斷拉高外匯存底與維持住台灣與美國的利差(所以2015央行急著降息)。

每年的繳庫盈餘壓力,才是讓老彭不斷壓低匯率的最主要原因。而拉高外匯存底與壓低匯率,其實就是印鈔票。

壓低匯利率來促進GDP增長的手段被稱作金融壓迫,台灣在老彭當央行總裁的20年間一直都是走這路線。金融壓迫手段有它的效果在,但是長期持續使用同樣政策,也使得後遺症愈來越凸顯,像是房價的高漲與所得分配的不均,還有爭議中的影響產業升級問題。

另外,在老彭帶領下,這20年來匯率政策是國內不可討論的議題,這種強勢公關其實對整個社會非常不利。20年的空白導致現在一大堆人連外匯存底是什麼都搞不清楚,遑論討論政策。台灣是民主甚至是民粹社會,沒有辦法形成共識的領域根本不可能執行政策,這是將卸任的央行總裁無可原諒的過錯。

2018年1月3日 星期三

2017年度結算

我自己對2017的績效其實很不滿意,應該賺到的卻讓它溜走;應該果斷出脫的卻多遲疑而失血更多。短期操作的戶頭52萬多的成績,長期操作的戶頭也有48萬的增長,配息算起來約30萬。

問題就在於,短期操作幾乎等同於長期,表示根本就是買進賣出沒啥效果。比如說美琪瑪,年初就在寫研究報告,9月份狂漲的時候竟然只有賺到7萬多。同時期快樂操盤人小梁在這支上面賺到300萬....真是人比人氣死人。

再比如奇力新,買了就跌賣了就漲,明明是強勢股,但就是一直抓不準。還有致伸也是類似情形。盤中總是忍不住想去咖啡廳混,或是打開遊戲,這是倦怠症狀,但我卻想不到什麼方法來改善。

另外還有澳幣避險的債基問題,2014年買的債基到2017都證明是場災難,特別是澳幣計價的。澳幣11月狂貶,一個月吃光全年升幅,3個月內損失15萬,達到5%。總結起來還是跟2015,2016一樣問題,戰線拉太長。2016又新增了美股這個戰場,雖然股票本身有賺,主要來自賭對trxc這支,但是美元大貶,吃掉不少獲利。

年底終於下定決心砍掉澳幣與南非幣計價債基以及賣光人民幣,需要重新思索一下幣種配置。老彭終於要滾下台,希望接下來匯率走勢的透明度可以高一點。

2018啊....
目前看來是個風雨年,雖然目前看來風平浪靜。
首先是人民幣,有要貶值的fu。再來是FED的緊縮政策可能會對市場造成一陣陣波動。第三是台灣房地產可能會因為升息而崩盤。就別說還有可能某些地方忽然出現黑天鵝。

最常被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