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6日 星期四

債基研究心得隨筆

這兩個月幾乎所有投資項目都遭遇損失,忽然想起了 the sound of silence。這其實是電影margin call裡的一個橋段,看過電影的或許就明白我想說什麼。但是那並不是這篇文的主題,這篇的主題是債基。

我喜歡買月配型的債基,用台幣買讓配息來付帳單。買著買著慢慢才發現,許多債基其實是一隻累積型母基金配上不同幣別避險以及不同時間區段配息來開山立派。

比方說我買得ING環高收,就有累積型、美元月配型、澳幣避險月配型、歐元避險月配型。

從其他人哪裡我學到,澳幣比美元利率高所以澳幣計價的每個月會有額外的利差可以領,風險是澳幣匯率波動會影響淨值。

後來我發現到,比較一隻債基的好壞不能看MoneyDJ或鉅亨網上的績效圖,而是該比較兩隻累積型基金的淨值圖。這樣才會比較準確。



而今天我的發現是:


累積型因為沒有把收益分配出去,大致上他會成正斜率。就算市場有動盪,事件結束後淨值也會迅速回到原本價位(假設這檔基金沒有遭受致命打擊)。

月配型就不一定有正斜率,這是因為基金每個月都需要付給投資者配息,所以淨值不會快速累積。畢竟會選擇月配息的投資人重點在於每個月有穩定的現金流,淨值的敏感度較低。


對照兩者的淨值走勢可以看出月配型在遭遇金融動盪之後不會迅速彈升,得要利用每個月的配息來彌補淨值的損失。

澳幣對沖是個比較新的成員,並沒有經歷過2011年歐債風暴,但也看得出類似美元月配型,出現淨值反應遲緩的走勢。但是光這樣的比對並無法看出哪種幣別會是較為穩妥的選擇,所以我還是會採取兩邊一起壓注的策略。


另外一個重點是高收債利差。


對比高收債利差的走勢圖可以清楚看出,債基的淨值跟利差成反向。理論上來說,高收債利差會大於0,應該不可能會有跟公債同樣價位的一天,更別說比公債還貴,那就不較高收債了。

所以問題在於,利差能到多低?如果某天美國跟現在的歐洲一樣要用上負利率,或許利差會降到2,但.....現在並非這種情況。

也就是說,七月初的債基淨值高點很可能會是相當長時間內的歷史高點。於是我不得不咒罵自己的愚蠢,在這種高點去買月配型債基,還呼喚親朋好友一起來。最後一個未解的謎提示:每個月的配息約多久可以彌補淨值損耗? 這點卻很難回答。如果月配型的費用比跟累積型相同的話,當累積型收復原本淨值高點時,月配型應該就同時彌補了淨值虧損。實際上則是每個月配息會造成額外的費用,會使得損益兩平的時間往後拉一點。




沒有留言:

最常被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