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5日 星期日

歐巴馬掛名監製的紀錄片 - 美國工廠


Netflix上新上架的紀錄片,雖然拿歐巴馬當宣傳但其實他開的製片公司買下來的影片(發行)。在這中美貿易衝突升溫到全部商品課關稅的時候,這部片受到很大的注意自然是理所當然,我也為了要看這部片又重新啟用了關閉有一陣子的Netflix帳號。

就紀錄片來說,拍得真的很好,平衡不偏頗任何一方,節奏掌握的好,對事件描述也清楚完整。最重要的一點,對拍攝人物的描述深度掌握得很恰到好處,不會讓觀眾不了解這個人,也不會讓觀眾太過了解而影響到對事件的客觀度。

拍得好的紀錄片總是很能發人深省
第一個,中國的低人權優勢。
透過對比同一家公司美國與中國的產線,何謂低人權優勢在鏡頭前一顯無遺。不避諱的說,直到2015之前,我都還偏好中國設廠的股票。作為一個投資人,我首先注意到的是中國製造的優點與帶來的利益,後遺症與副作用從沒進入我思考範圍之中。直到2016以後才讀到所謂低人權優勢,所謂秦制帝國等等名詞的意義以及相關影響。

中國製造其實就是一個將從業人員福利,包括有形的薪資以及無形的工作壓力都往下拉到等同條件的力量。世界工廠本身就不該是常態,那是因為長年沒有提升工作者的福利以及犧牲自然環境的人權窪地所造成的暫時性現象,無法持續的。就算共產黨能夠洗腦全部中國人繼續忍受較差待遇,世界其他地區也再負擔不這種外移的社會成本了。

從金融面來說比較容易理解,所謂中國製造其實是不斷向已開發地區輸出通貨緊縮,這些社會中的貧窮人群會先受到侵蝕。下降的物價帶來停滯的工資,進一步引導低投資報酬率而使得炒作資產價格成為賺錢的最主要管道。

看台灣這個小經濟體在過去20多年的發展過程就可以理解,物價不會成長的背景原因是幾乎所有商品都改成中國製。但在物價不增長連帶薪資不增長的情況下,房地產價格卻是無法壓抑的上漲,股市上漲的雖然較慢但累積下來幅度也是不小。換句話說,泡沫在慢慢累積。這是因為,產業是環環相扣,少掉一個環會讓投資機會減少。但是外移的製造業讓受薪人數下降,讓政府稅收也下降。

藍領工作受到削減,然後白領工作也會減少,同樣的比較利益。當所有工作都消失之後,原本社會只會留下更高的社會福利支出,而沒有稅收收入。這時候民主政體的韌性就出現了,由於社會上大多數人感受到壓力而會改變選舉結果,將票投給偏離原本軌道的候選人。


第二個,美國製造並不容易
美國這地名其實可以替換成任何地方,日本、台灣、韓國、德國、法國。
工廠的生產效率其實是一個由工人福利、工作壓力、相關法律、社會文化、自然資源...由許許多多內外部原因所合成的方程式。但是評量投資效益所考慮的遠遠不用到那麼多因素,所以任何經營者都會把成本外推給社會,而能夠外推多少責任與成本跟社會的容忍度有關。

就算今天能夠把中國擠出全球供應鏈,下一個世界工廠還是會出現,或許是印度,或許是印尼。運氣好的話,這個新世界工廠不會有那麼大的人權窪地,其他地區可以容忍的久一點,死的慢一點,但是製造業回流是很痛苦的。唯一的辦法是全世界每個地區的大部分法規都一致,但這其實不可能。你要如何衡量員工所受到的工作壓力?

所以最有可能的發展反而是,小塊的關稅同盟以及小型多條的供應鏈。簡單的用語就是反全球化,對不同法律保障程度的地區分別課徵不同等級的關稅與非關稅限制。

最常被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