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日 星期四

什麼叫金融業的專業 - 金融海嘯之後

其實,我離開金融業非常久了(茶),原本對於這個主題是沒啥興趣寫的,不過因為這波金融動盪還在搖晃中,加上今天發生的某件事讓我對金融業這個「問題產業」頗有些意見。

據說台灣從事金融相關行業的人非常非常多,但是這些從業人員中,上從老總下至坐櫃台的小行員,有幾個人曾經想過金融業這行業存在的目的與意義是什麼?大家好端端的為什麼要把錢拿給銀行讓銀行去花?貨幣銀行學的課本都會說:『金融業是賺取利差的』,那麼為什麼這個利差要讓銀行去賺而不是你或我去賺?所有的課本都會避談這種問題,上課的老師或許會用「所以金融業是政府特許行業」來帶過。但是這樣還是沒有解決問題?如果政府要賺前衛什麼不把銀行收歸國有,卻要開放給特定人賺?官商勾結絕對不會是問題的答案,不用往這方向猜。

先把賺利差這個行為分解一下,用比較低的利息向債主借一筆錢,再用比較高的利息把錢借給別人,這樣的行為叫做賺利差。這也就是銀行的主要收入,較低的利息叫做存款,較高的利息叫做放款。存款與放款之間的利率差額就是銀行的利潤所在,雖然現在一堆銀行大喊要轉型成專業投資或服務導向等阿里不達的名詞,存放款利差才是銀行存活的基石。

為什麼利差要讓銀行賺,而不讓你或我來賺?政府特許是個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利差這東西看不到摸不著,路上這麼多人你怎麼知道誰要借錢,誰又能付得出比較高的利息?媒合借貸雙方,這才是銀行的基本專業。銀行家的工作就是當「有餘錢的人」與「有能力付出利息的人」中間的橋樑,並承擔借款人倒帳的風險。坦白說,全台灣的銀行沒有哪家在這方面下苦功的,連基本的都做不好,就我個人看法是,倒了也不足道。

80年代以後,華爾街的貪婪人士開始設計一堆吸血的「金融創新產品」,說穿了這些創新其實就是設計賭局抽庸。只不過層層包裝之後,連這群華爾街的貪婪惡魔們都搞不清楚這一張張的「衍生性商品」賭的是什麼。用金融包裝賭局,再透過全世界的銀行賣出去賭注,卻自栩為專業投資銀行。傳統銀行員的專業變成販賣這些金融商品,甚至嫌棄一般行員業績不好,另外設立了理專這位置來推銷這些「金融黑心商品」賺取高額手續費。試想,光代替客戶寫寫申請書就能收取3%的佣金這中間豈能沒有詐,不過是刻意選擇忽略罷了。

賺利差的心態與賺手續費的心態中間的矛盾再哪裡?想要賺利差要同時照顧兩個面向,有餘錢的人(存戶)、有能力付出利息的人(借款人)。存戶的錢其實就是銀行自己的錢,所以保障存戶的錢不要受損是符合銀行自身利益的。但是現在的銀行純以手續費高低來賣這些「金融商品」,把風險丟給客戶去承擔,坦白說已經失去了銀行業的存在目的。像這波造成客戶大規模失血的幾家銀行,中信、台新、富邦、玉山等等都違背了銀行業的基本專業,理當受到一定的懲罰。

雖然政府的金融監管機關動用行政罰則會是最快實現正義的方法,但是我個人認為這樣的手段是下策。理由在於專業與道德並不應該由法律或行政命令硬性規定,也就是說這應該是屬於市場競爭的一部份。政府機關該做的不是跳到場中當裁判,而是坦白的揭露訊息,降低資訊的取得成本。哪家銀行有販賣給客戶爆發問題的連動債、金額多少、後續處理方式等等都應該要公開給社會大眾,讓投資人與存戶有選擇的依據。這樣才能逐步改善金融業的經營環境(其實這社會上很多地方都需要陽光照射),不然一堆銀行在那邊喊過度競爭特別是有些做的不好的喊得還比別人大聲。銀行好或不好並不是只看它的財報有沒有賺錢,還有很多軟性的項目應該要揭露,在門口放個人鞠躬跟銀行做的好不好其實是一點關係也沒有。哪家銀行能提供「借」「貸」雙方的平台才是專業與否的標準。

沒有留言:

最常被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