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1日 星期六

Re: 為何台灣人都很憂鬱

傳統的儒家思想要求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有固定位置
所謂倫理、禮等等阿里不答的名詞。

掀開表象,這些規範是要求位居弱勢地位者順從強勢地位者
甚至連強勢規則都定好了,所謂天地君親師

幾千年來這樣的思考規則已經成為整個遠東文化圈的根基思想
整個季風亞洲區幾乎都在這樣的影響之下
在農業時代這樣的架構有其便利之處
像黃仁宇所說得 用道德要求來彌補數字管理的不足

但是進入工業時代,這樣的思想體系直接從源頭否定了變化
你要怎麼叫一個農夫能夠蓋起101大樓?對一個農夫來說
他的世界是平面擴展的,根本沒有垂直分層這回事

台灣人很苦悶,這真是廢話
人類進入工業時代從18世紀到20世紀末,
兩百年的發展幾乎全面顛覆之前的三千年
但是中國人則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開始跨入這個階段
在加上連年戰亂,最後整個大陸區域進入鎖國狀態
只有台灣香港等少部份區域直接跳進工業化階段
兩代人的時間壓縮了兩百年的發展過程
用簡單的數字來概括壓力也會是歐洲人的4倍

驅使著這小島上的人不停往前的動力不過就是相信短期的辛苦能換來更好的未來
在初期確實是如此。
隨著全球供應鍊的建立,出賣勞力對初級產品做加工能賺取相對的財富
但是這財富的根源其實是美元購買力的溢價
當80年代台幣脫離1:40的匯率的時候,這個供應鏈中加工者的位置就無法繼續了
一方面沒有找到新的價值來當作驢子眼前的紅蘿蔔
另一方面文化內涵沒有足夠時間發酵與轉化
無從建立起工業時代的價值觀與社會規則

而時間毫不留情的把人類發展帶進後工業化時代
大量製造不再是解藥的時代
原本隱藏的深層問題都在這時候顯現

個人很渺小阿
我們都只能看到屬於這個時代的狹窄視野
也都受到共同價值觀影響
不斷地在社會價值與自我發展的天平中擺盪
壓力跟鬱悶是一定的,直到能夠找到新的發展方向或是改變集體價值觀為止

2009年3月12日 星期四

存款餘額不足1萬要收帳戶管理費

其實要不要收帳戶管理費 就跟信用卡要不要收年費一樣 大可以放任各家銀行自己決定
唯一的問題是 存款只是簡化了的借貸合約
所有條款都應該再交易之前就公開 而不是借款人單方面宣布就可以生效
簡單說 銀行與存戶之間的定型化合約在哪裡
更改交易條件要再多久之前提出 用什麼方式提出
如果放任銀行可以單方面變更 那是否哪天銀行可以一口氣不承認存戶有錢在銀行或是打折給付

見微可以知著 台灣的金融管理有許多不合理與私相授受的地方
也應該趁此機會做一次調整
比方說 金融機構的存保機制
台灣的存保是公司制 但卻採用統一費率與保障範圍
這根本就是獎勵各家銀行亂搞
應該要放鬆各家金融機構的投保金額與保險利率
而且要完全公開這各資訊 甲銀行投保每人100萬 保險費率1%
乙銀行投保每人300萬 保險費率0.5%
這樣存戶才有選擇銀行的依據

另外就是銀行業的開放 目前銀行為特許 每家都是跟著別人再做
然後還要不斷的放話說利差太低 成本太高等有的沒的屁話
但是檢視一下各家銀行的經營有哪幾家是有效率的
不需要那麼高的資本額來成立一家銀行 10億的門檻就很夠了
讓新的競爭者能加入 經營不善的能退出
這樣台灣的金融業才會有前途
像現在各家銀行的成本高 但是成本花在哪
花在找人在路邊推銷信用卡 再分行裡隔豪華的小隔間來賣連動債
這些成本豈能轉嫁到小存戶身上
經營的無效率完全沒有被討論與檢視
這是用全民的錢來養財團 完全的不公不義

另一各重要任務是整併公營行庫 以台灣的情況來說
公營行庫絕對是一各很重要的角色 不可廢棄
整併幾家肩負特殊任務的公營行庫 讓他茁壯對於整各社會來說 是不可缺少的
比方說農業放款 偏遠地區金融服務等等
另外 放寬郵局的金融業務限制也是該納入考量

現階段銀行體系錢滿為患 最直接的原因是央行寬鬆銀根
而銀行體系卻欠缺效率無法將資金灌輸到各行各業
銀行體系的缺乏效率跟官方不斷的干涉有分不開的關聯
老彭阿 怎麼不乾脆承認現實 過度寬鬆的資金供給並沒有達成預期的效果
在整各體制做出改善之前 收回過度浮濫的資金 是減輕症狀的救急藥方

最常被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