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7日 星期五

推薦紀錄片[尋找神話之鳥]

 


在商映的第一天跑去西門町的真善美戲院看了上午第一場,整個影廳總共5個人。雖說紀錄片本就是小眾,又是上班日的上午,但還是覺得人真少,希望這類影片有天能夠在商業上達到盈餘,讓更多人能投入。

就一部紀錄片來說,我真覺得這部片沒啥可以挑剔,有流暢的敘事以及非常漂亮的畫面,看完讓人留下滿滿的感動。感動的點有二,一是看到許多人以[一生懸命]的態度投入,保育也好攝影也好,都讓人滿滿的敬佩。二是燕鷗飛翔的特寫...,沒試圖用長鏡頭拍攝飛鳥的人可能無法體會那種難度。你得要長時間的等待,因為人的動作遠跟不上鳥,所以得要等鳥飛進你的焦距,忍著風吹日曬雨淋的不確定等待。

故事從2000年,梁導巧合發現拍到有點不同的燕鷗開始說起,一路緩緩訴說這20年來發生的點點滴滴。原本研究人員退休,新的人員接手然後退休,再換成更新的一代接手,沒有任何額外敘述,只是用影中人的解說畫面讓觀眾理解到世代已經交替。對照一樣在海上飛翔的燕鷗,這工作的巨大就這樣直接讓觀眾理解到。研究一種生物得要花費許多世代一點一滴的努力才能逐漸解開謎團,尋找產卵地就需要跨越不同國境不同團隊的接力。研究者們潛伏在荒島上度過許許多多的日與夜,攝影者也是得在盛夏頂著炎熱汗如泉湧的等待那不知是否會出現的鳥。20年過去了,這故事也不過只是寫了第一章,後續還要許多個世代的人們不斷接力下去才能寫完。

黑嘴端鳳頭燕鷗是一種跟大鳳頭燕鷗一起生活的亞種,數量稀少,估計總共只有100隻左右。它的特點是羽色較淡,喙的前端是黑色。跟其他海鳥一樣,由於人類活動範圍擴大而排擠到生存棲地、以及海洋垃圾造成危害、還有逐漸耗竭的魚類資源,絕種的危機一直都很迫近而巨大。甚至在2000年被重新發現之前,已經有63年沒有目擊紀錄。所以2000年再度被發現時被稱為是神話之鳥,意思是還有沒有存在都是神話了。

生物的滅絕是一個很嚴重的議題,比氣溫上升更嚴重。但這也是個很龐大而難以處理的問題,因為地球暖化、環境汙染、過度捕撈是個互相影響糾結的亂麻。黑嘴端鳳頭燕鷗之外,不被人眼所見的海洋之中,有更多生物正在無聲無息地消失。我們這代人或許無法解決這難題,但是最少要去釐清這些問題,讓後面的世代能有足夠知識有望及時解除危機。


2021年9月6日 星期一

從航發動力600893的研究報告中得到的訊息

航發動力600893-國盛證券

就投資角度來說,這麼一家營業額200多個億,整年下來賺不到10億的公司,實在沒啥米好研究。但是這家公司實質上壟斷了中國的航空發動機市場,這家公司的營運狀況就明白揭露了老共空軍的現況。


由於阿六國宣傳鋪天蓋地,而且這個國家的風氣就是吹牛,吹的大吹得好叫[牛逼]。所以找到真實狀況是個很重要(而且很麻煩)的工作。比如說網路上很容易看到殲-20目前已經上百台交付部隊之類的牛皮...

這報告是2020年底的資料,證實了殲-20數量...15。而且是從2017才開始服役。

另外滿網路吹的渦扇15,渦扇20...

連帶的五毛不知道哪來自信吹噓的自行研發...,以及吹上天的推力與推重比...

順帶看到報告裡戰鬥機的發動機價格只有2500萬,對照上表只有一型渦扇-10,這大概是渦扇-10的售價,幾乎是材料成本價格,這也難怪這家公司的利潤如此微薄。

另外根據漢翔在對外說明時透露的,發動機約占整機成本的20%-25%,也可以推估出殲-11跟殲-16的成本大約在2-2.5億rmb。(一台飛機要雙發動機,考量發動機是成本價,整機大概也是成本價)

其他值得注意的還有提到發動機使用第一次翻修在600-800小時,全壽命約2000小時。這比一般網路傳說的要久不少,之前看到傳聞是300小時要大修,使用期限不到1500小時。記得漢翔也曾提過全部零件自製的話使用時限會降到2000小時,這表示對岸生產技術目前已經趕上一般水平,欠缺的是熱段的特殊合金。

還有業績展望跟公司的材料預付款顯示還有更多的發動機訂單,也表示解放軍空軍仍在加速新建戰機中。

另外,阿六國的軍工股是很糟糕的投資標的,一來整個軍工體系用的是成本轉移概念,根本沒利潤。(難怪阿六國的軍工商品報價低,只怕是他們根本沒有如何報價的概念) 二來國企通病,股東算個屁,黨書記才是老闆,就算有利潤也是黨媽優先,哪輪得到外部股東。

這篇有提到軍工產業售價是成本105%,從1978開始到現在都是如此,也提到2020下半年度大幅度增加的預收款(表示有大批量訂單),表示2022-2023解放軍空軍可能會大量增加新飛機。

2021年8月21日 星期六

Battle of Kamdesh - 72小時前線救援的原始事件

昨晚滑推的時候看到這圖,引起我的好奇。


原來這是一部2019年的電影[72小時前線救援]裡面所描述的前線基地[基廷前進基地]的真實照片。這前進基地傍水背山,易攻難守,為什麼會把前進基地設置在這種地方,深深引起我的好奇。好奇當然要google,但是一找下去大多是電影解說,我沒啥耐心看電影,但看了幾個解說影片,以及找到的一些影評。還有看到Netfix有拍[榮譽勳章]紀錄片,裡面有兩集的勳章得主是在這場戰役中得到勳章,不過我沒有看這紀錄片。

另外google到Battle of Kamdesh,據說這是美軍在阿富汗單場戰役中最慘烈的。不過傷亡數字是美軍8死27傷,加上阿富汗軍4死,10傷;換來塔利班150以上死,以及不確定人數的傷者。Battle of Kamdesh wiki裡面有資料,但是這篇沒有中文頁面。

關於電影的介紹網頁是有很多,但是關於事件經過的網頁卻不多,中文的更是鳳毛麟角。 搜尋老半天都只看到解釋電影中疑惑的資訊。

電影中奧蘭多布魯主演的指揮官為什麼會自己去開車而墜谷,是因為他的上級要測試重機具進出,他覺得這太危險而不願叫下屬去冒險,便自己開車,結果出了意外。

電影中第二任指揮官為什麼會在吊橋上被炸死,因為那是顆遙控引爆的簡易(土製)炸彈,IED。塔利班埋伏好要暗殺他的,所以走他前面的兩人經過沒爆炸。

為什麼基地要選在山谷中這種難防守的地點。是因為這裡在當地村莊旁,道路有通,便於運送補給,而美軍有空優跟遠距火力可以支援,比在山頂但是無法用車輛補給要好。而這條道路也是塔利班的補給線,在這地方建基地可以截斷塔利班的補給線。

確實這基地也發揮了預想中的作用,所以最後塔利班還是發動了死傷慘重的攻擊想要拔掉這個基地。

不過,我其實對電影劇情不太感興趣,我想知道的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是什麼。

這是我找到的影片中的一個畫面,顯示出河谷對面的山頭上還有一個小哨所跟基地互為犄角。COP是Combat Outpost,OP則是Observation Outpost。弗里茨觀察哨旁邊有直升機坪,可以用直升機運送物資與援軍。


從這照片就很清楚看得出來美軍的戰術構想,較大型的基地主要需求是大量運輸物資的能力。所以必須要在道路能到達之處,基廷上尉會出意外就是因為想要測試道路能否通過重型車輛,山頂上的觀察哨則是必須精簡人數到可光憑著直升機的運力運輸補給。

塔利班也不傻,雖然沒有重武裝可以把基地毀滅,但三年期間也是試圖透過暗殺手段逼迫美軍放棄據點。這也解釋為什麼第三任主官,一直躲在建築內,連上廁所都不願外出,因為他知道周遭有不少等著殺他的冷槍。而最後挑選在舊主官調走,新主官還未上任的時間點發動大規模襲擊,顯然也是因為完全掌握住基地內的人事動向。(有探子或內應)

基地內部地圖,出口通向村莊,橋對面是當地警察局。大門口警衛則是...外包給當地保全。這張圖跟第一張照片的角度剛好相反,照片的角度是從警察局那個方向照過來。

這是網路上找來的戰鬥經過圖,紅色是塔利班的進攻路線,藍色K字是美軍陣亡地點,藍色線條是基地外牆。關於這場戰役的英文網頁很多,美國人花了不少文字紀錄與檢討,只是這些文字裡面都少了阿富汗人在做啥。根據美軍的證詞,阿富汗軍在塔利班攻進基地之後就逃跑了,只有兩個外籍顧問留下來跟美軍一起作戰。但從一些被帶過的隻字片語裡,守衛大門的民間警衛其實也跟著留下戰鬥。

戰役發起時塔利班是同時對兩個據點發動攻擊讓兩邊無法互相支援,主力進攻基廷基地,觀察哨方向只是牽制。6點開始攻擊之後不到1個小時就突破基地大門入侵基地放火,然後阿富汗軍隊就逃走了,剩下2個外籍顧問跟美軍一起防守。

跟電影不同的是空襲在白天就展開,首先是幫山頂上的據點擊退敵人,重新佈署了對下方基地支援的射擊點。援軍也搭乘直升機到達山頂觀察哨附近,在下午兩點開始投入戰鬥,但從山頂步行前往基廷據點時被伏擊。消滅伏擊敵人之後到達基廷已經是下午七點。

在2009年的時候還沒有武裝無人機,不然塔利班的人海戰術可能會死傷更慘重。論戰役結果,雖然美軍以優勢武力擊退來襲敵人,而且是幾十倍殺傷。但是塔利班還是成功迫使美方放棄這個據點,可說是個雙方都能宣稱自己勝利的戰役。

塔利班的戰術可說是很正確,執行也很到位。半夜三點撤離居民,凌晨六點發動總攻,憑著少數RPG、迫擊砲以及步槍跟人命...,可以說是做到能做到的最好了。若不是美軍有空優,在被攻入基地後就只有放棄基地向外突圍一個選擇了,而在撤退的路上很可能會被全殲。

現代戰爭中,重武裝才是殺傷效率高的武器,沒有重武器就得用命去填。但是殺的人多不見得能夠勝利,一場戰役的勝利也不見得能轉化成戰略上的勝利。

2021年3月31日 星期三

第二次冷戰

 

美國如何贏得與中國的冷戰?

紐約時報的專欄作者開始把現在的美中對壘稱作冷戰了。

這一次的冷戰或許代表的意義會大過前一次,第一次冷戰的雙方代表的是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第二次的雙方則是威權主義與自由主義。

威權與自由的差別何在? 威權主義者認為個人之上還有一個實際存在的大我,他們習慣把它套上[國家]的名義,假這個國家的大我可以名正言順的犧牲國民的小我。

自由主義則是認為每個個體的自由神聖不可侵犯,國家是眾多個人的集合,國家是為了服務眾多個人而存在。

相較於第一次冷戰,第二次的雙方則是在價值觀上有完全相反的衝突。

自從看過大歷史相關理論之後,我習慣從最宏觀的角度,物種存在的意義來反推這樣的議題。得到的結論很明確,只有在小我與大我的利益重合的情況下,才會是歷史的演進方向。若否,則有兩種情況,歷史趨勢的短期逆流或人類滅亡。有兩種結論代表的意思是這次的冷戰誰勝誰負還看不出來。

2021年2月16日 星期二

曾經以為中國最幸福 讀後感

這本書的原標題是 私たちは中国が世界で一番幸せな国だと思っていた,跟中文標題的不同是多了[我曾以為]。

兩個作者都是所謂的[在華遺孤],也就是日本敗戰後留在中國境內的日本人後代,在中國長大之後歸化日本。其中矢板明夫更是產經新聞長年派駐中國的記者,對中國相關議題長年關注跟蹤。因為兩人都幼時都成長於文革年代,所以才會有這書的標題[我曾以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解析它們小時如何被[洗腦]。

整本書其實是兩人對談的紀錄,所以體裁都是針對某個主題的對話,但由於兩人都是對中國現況很了解的人,分析起來就解釋了許多外人原本不理解的疑問。

像是書中第5與第6章,聊2018年中國共產黨修憲改成終身制的事情。提到那次修憲可以算做習近平派的[政變],因為在開會前先公開內容,然後各地部隊發表擁護文章。持反對意見者,則是被各種手段阻擋不讓參與會議。這細節跟後續的發展有合拍,美國政府幾乎同步跟隨改變認定中國是極權政府,可見美方的情報單位也得到同樣結論。

這本書最重要的是說明為什麼習近平會對外武嚇,以及發動戰爭的必然性。而且十之八九對象會選擇台灣。年輕一代(<35)的台灣人真應該全都看看這本書,理解一下對岸的想法。戰爭這種事情,不是單方面能避免的,必須平時就要多加準備。


2021年2月9日 星期二

科幻小說,星辰的繼承者 - 巨人系列前三部

星辰的繼承者

一開始其實沒有很高的預期,不過科幻小說其實很久才有一部翻譯成中文,所以抱著加減看的心態。第一部說著一個發現外星人的故事,如果是現實中的話這樣一個發現應該會是驚天動地,但是在科幻小說裡面,就好像是在解釋背景一樣。好在作者說故事的本領不錯,一幕幕過場扣得有條不紊,讓可讀性高了不少。

但第二部開始劇情又引入了新的元素,發現了第二種外星人,而且兩者之間又有許多關聯。以及被認為早就消失的巨人星居民竟然出現了倖存者。這構思就不得不讓人佩服,也讓兩部曲連續讀下來相當有趣。

而到第三部又整合了前面兩部曲的設定,而且成功地把所有疑問都解答。(也就是填坑填的漂亮)
讓三部曲成為一個完整而且頭尾有呼應的故事,就小說來說其實相當成功。而就科幻這角度來說,作者成書在1977-1981年,而其中所設想的許多場景在今天看來仍然相當科幻。比如說虛擬實境,黑洞傳輸,AI。

作者設想了一個族群利用迷信與反理性,來阻礙人類進步,這點我並不認同。迷信跟理性其實是一體兩面,面對過多未知的情況下,迷信是一個理性的選擇。對社會來說,困難的點在於放棄因為舊思想體系所造成的既得利益團體。自然界的做法就是靠著世代替換,舊的一代死去,新的一代接受新的想法與概念。所以書中第三部曾經提到巨人社會最後陷於停滯,因為他們先克服了死亡,結果雖然個體可以長久存在,社會卻因此無法再往前發展。

這系列其實總共有5部,但目前只有前三部翻譯成中文,也不知道後面兩部何時會出版。而故事到第三部結束其實很完整,有點擔心後面兩部會不會反而破壞掉,期待~

2021年1月31日 星期日

雙北的人口密度統計網頁

記得以前曾經在某個地方回覆過人口密度統計數字,當時用的是內政部網頁上的資料,但內政部的開放資料網頁上只有到2014年,之後不曉得是組織改組還是業務重劃就沒有更新了。

剛剛搜尋了之後發現要在台北市跟新北市的網頁上面才看得到新資料
台北市做了很漂亮的網頁(台北市土地人口資料)。新北市則是人口統計表,但並沒有人口密度,也沒有各行政區面積,得要自己算。

雖然內政部原本的開放資料網頁沒有更新了,但是內政部戶政司有一個人口資料庫統計地圖,裡面有人口密度的查詢。單選一個行政區的話可以看見裡面各子區的資料,這可能是新的統一資訊發布管道吧。


最常被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