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看完了紅火的甄環傳
我也趕上流行的看完了76集的後宮甄環傳。第一眼的感覺是這部細拍得好細緻,隨著劇情展開就深深被捲入裡面複雜殘忍的宮廷鬥爭。編劇試圖讓裡面出現的主要人物個個是有血有淚的人物,加上演員演繹角色都很出色。唯一糟糕的就是置入性行銷真是太多太粗糙了點。靈丹東阿阿膠真是無所不能阿 XD
這戲中所有的角色,從皇帝開始都有許許多多的無奈。套句台詞,不過是個可憐人罷了。但是這句話卻只有在鬥倒對方時才能說,不然就要等著聽人說了。人性的寫實確實讓很多觀眾心有慼慼,誰不是得因應環境而做些自己未必樂意的事情呢。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人在江湖就身不由己啊 (遠目)
撇開寫實面,這戲的骨幹還是投女性觀眾所好的愛情戲。女主角什麼都不用做就會有一堆好男人莫名其妙不知為何的撇開愛他的人來遷就,還無怨無悔,真是好福氣啊......。或許男女有別吧,我總覺得這戲劇裡面的愛情發生得很奇怪,真只能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以男性為目標觀眾的作品就是女性角色不知為啥的死愛男主角,反之以女性觀眾為目標群的戲劇則是男人像瘋子一樣的狂愛女主角。可電視機前面的觀眾有多少人能夠看得出來這不過就是投觀眾所好的虛偽,而非現實。現實是愛情需要男女雙方都小心呵護,不然它很快就會夭折。就像華妃死前甄環對她說的:就算皇帝對她曾有情意,也早在她次次的驕橫中消磨殆盡。戲中的主要角色莫不如此,把周遭人的情意善意消耗殆盡,難怪個個下場淒涼。
這戲雖然為求逼真把背景定在清代雍正一朝,但是內容多是杜撰。並不符合史實,裡面醫藥相關情節除了插入許多廣告之外,也大多是不真實的,這網路上已經很多人討論過了。即使是最真實的人性,在碰到主角威能時也是有所扭曲,畢竟戲劇,誇張扭曲在所難免,過於真實怕是沒人願意看了。
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
路邊撿到一隻小貓咪
這星期一中午外出吃午餐時,在路邊發現喵喵喵的小貓叫聲。在一個LCD螢幕的箱子裡發現它,箱子裡還有一盒弄翻的鮮奶。想來是有人買來餵它的,只是造成反效果,小貓全身沾滿鮮奶不停的發抖著,掙扎著要爬出紙箱。
我本來不想把他帶走的,可是....它好小。看來似乎是還未斷奶就被母貓放棄。我在吃飯時遠遠望著,看見有幾個人經過發現又離開。在我吃完飯時,又望見他爬出紙箱,在風中發抖哀鳴。所以.....
我po了ptt與寵物論壇看有沒有人想要領養,也請附近的寵物美容店幫我張貼領養訊息。
如果有人想養貓咪,請留言。
後來帶小貓咪去看獸醫後,發現「她」其實已經一個月大,牙齒都長出來了,只是大約是營養不良所以很小隻。經過這幾天的照顧,現在是個好奇寶寶。目前正在訓練他吃貓飼料與使用貓沙。
附加另一張看得出大小的照片,就一個手掌大而已。
2012年10月6日 星期六
賈伯斯傳 讀後感part1
其實我不喜歡Steve Jobs,身為電腦愛好者與IT從業人員。遠在ipod與iphone面世之前就對於蘋果的賈伯斯聽聞過許多,當年的賈伯斯可真是毀多於譽啊。身為東方傳統教育下長大的我,對於他的任性、無情其實非常不能認同。在我的認知裡面,這人不過是一個有起有落的電腦公司老闆。有一間公司能夠support他的任性要求,並支撐到獲得市場上的成功為止。
當然要組織一家可以追求完美產品的公司,背後還是要有許多許多的努力。但是我始終不覺得他個人有多少過人之處,畢竟他得到的評語就是把風光攬在自己身上的人。
但是星期五晚上跑去看了商周在小巨蛋放映的The lost interview之後,決心認真研讀一下這本自傳。這段紀錄片是在賈伯斯回鍋蘋果的前一年(1995)拍攝的,算是他人生中相對低潮的時候。不過,看完整部影片後覺得...果然成功無僥倖。還是有必要認真研究一下這人與蘋果的發展史,所以看完的當下就跑去誠品買了書回來,還剛好在打折,賺到。
看了前1/4,引起我興趣的反而不是賈伯斯的人生,而是書中描寫的70年代矽谷。1975年當沃茲尼克與賈伯斯創業的那一年,他們可以碰到許多同好,輕易接觸到許多優秀人物。看到這一段讓我心生不少感觸。
那個年代的美國可以允許有才能的聰明人任意發揮創造出能推動整個歷史巨輪的改變,為什麼在現在的台灣卻不行?
我想最主要的差別在於整個社會太過疏離。在台灣有多少人會跟陌生人攀談閒聊?上一次有陌生人跟我說話是跟我要零錢,在台北捷運站 = =+
當我們想要do something的時候,有什麼管道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當然在面對天災的時候,可以看到組合出一個共同的平台來集中心力與資源。可是在一般時候呢?
當然這問題背後有更深層的涵義,只是就我現在的感覺;人心之間的過於疏離是個很大的原因。雖然我們每天都會見到很多很多人,但是我們卻不會跟這些人有所互動。甚至,過多的人反過頭來帶給我們龐大的壓力。人與人間的退縮並不光只是反應在創造力與創新能力的衰退,也反應在現代人強大的寂寞感上。
有多久沒有跟人聊聊 「想做的事情」 「夢想」 「對人生的想法」?
要能夠創造新的企業或產業,需要有比滿足心理需求更多的交談與互動。需要更高標準的組織與引導,但是這些都得要從跨出去與人互動開始。
我想,我也很欠缺這部份。
當然要組織一家可以追求完美產品的公司,背後還是要有許多許多的努力。但是我始終不覺得他個人有多少過人之處,畢竟他得到的評語就是把風光攬在自己身上的人。
但是星期五晚上跑去看了商周在小巨蛋放映的The lost interview之後,決心認真研讀一下這本自傳。這段紀錄片是在賈伯斯回鍋蘋果的前一年(1995)拍攝的,算是他人生中相對低潮的時候。不過,看完整部影片後覺得...果然成功無僥倖。還是有必要認真研究一下這人與蘋果的發展史,所以看完的當下就跑去誠品買了書回來,還剛好在打折,賺到。
看了前1/4,引起我興趣的反而不是賈伯斯的人生,而是書中描寫的70年代矽谷。1975年當沃茲尼克與賈伯斯創業的那一年,他們可以碰到許多同好,輕易接觸到許多優秀人物。看到這一段讓我心生不少感觸。
那個年代的美國可以允許有才能的聰明人任意發揮創造出能推動整個歷史巨輪的改變,為什麼在現在的台灣卻不行?
我想最主要的差別在於整個社會太過疏離。在台灣有多少人會跟陌生人攀談閒聊?上一次有陌生人跟我說話是跟我要零錢,在台北捷運站 = =+
當我們想要do something的時候,有什麼管道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當然在面對天災的時候,可以看到組合出一個共同的平台來集中心力與資源。可是在一般時候呢?
當然這問題背後有更深層的涵義,只是就我現在的感覺;人心之間的過於疏離是個很大的原因。雖然我們每天都會見到很多很多人,但是我們卻不會跟這些人有所互動。甚至,過多的人反過頭來帶給我們龐大的壓力。人與人間的退縮並不光只是反應在創造力與創新能力的衰退,也反應在現代人強大的寂寞感上。
有多久沒有跟人聊聊 「想做的事情」 「夢想」 「對人生的想法」?
要能夠創造新的企業或產業,需要有比滿足心理需求更多的交談與互動。需要更高標準的組織與引導,但是這些都得要從跨出去與人互動開始。
我想,我也很欠缺這部份。
2012年9月28日 星期五
再見 總有一天
中文電影預告片
這是一部已經有點時間的電影,好像是2010年的。沓子這角色由中山美穗演出,或許是因為沓子這角色在寫作之時她就有參與塑造的關係。電影中的沓子就像是收到犧牲打指令卻打出全壘打的豐一樣的不受控制卻又鮮明異常。
特別是在曼谷機場分別的那一幕。
沓子挽著豐的手被推開;然後牽他手又被推開;用力抱緊;用力親吻;最後哭泣離開。
鏡頭先是圍繞著兩人旋轉,然後再逆向旋轉。照出豐終於忍不住哭泣的一幕。
對沓子而言,愛情是她剩下的生命中所追求的全部。然而對豐來說這份愛情讓他困惑,他可以感受到內心的渴望,但是卻無法下決心拋棄他原本的生活:已經訂下的婚約、公司的職位。當然對電影已經拍成的年代的非日本人來說,其實無法理解那份掙扎。但是對沓子那種面對無法有結局的愛情的悲傷卻是跨越文化的感受,在機場離別時,一次比一次更激烈的動作,表達了她不願分手的期盼。但終究等不到情郎的一點回應。中山美穗在那一個鏡頭中將失望、傷心、決定的轉換完全展現出來,讓人看著也跟著心中一揪。如果不是中山美穗,這部片就沒有什麼亮點了吧。特別是我看的pps版本把兩人初次相遇的激情做愛場面給剪掉了。 (/‵Д′)/~ ╧╧
而豐要等到25年後在看到他兒子不顧一切的生活態度時,才有足夠勇氣去追回沓子。當然這很明顯是一部男性電影,所以光子的心境被忽略了。現實上,25年的相處似乎是一段比年少熱戀更難割捨的羈絆。愛情其實不純粹,並不光僅僅只是肉體上的互相吸引。年輕時的豐堅持離開的決意,與年老時的豐追尋的決意,同樣讓人覺得無法認同。
裡面有句台詞讓我很感傷「當初是被你的夢想所吸引,但是達成那夢想的路不只有一條」,看到這我腦海中迅速的翻轉一遍後發現一個悲哀的事實:我沒有夢想。 我有計畫有目標,但是我沒有夢想。 我沒法說出:讓全世界的天空被我的飛機填滿。類似這樣有宣染力的話語。難怪我人生中感情的篇章只有寥寥數字。 ~>_<~
電影中有首光子寫的詩:
人死之前,有人會想起曾經被愛
有人會想起曾經愛過
我一定會想起曾經愛過
可是看完電影後,我想起的是席慕容的詩,不過我改寫了一下
如果你愛上一個人
請你 請你 竭盡你所能的溫柔對他
別保留 一絲 一毫
不管 這分愛能維持多久
不管 彼此間的差異多大
因為在這冰涼的世界裡
唯有相愛的人之間的溫柔
是我們能獲得的唯一暖意
這是一部已經有點時間的電影,好像是2010年的。沓子這角色由中山美穗演出,或許是因為沓子這角色在寫作之時她就有參與塑造的關係。電影中的沓子就像是收到犧牲打指令卻打出全壘打的豐一樣的不受控制卻又鮮明異常。
特別是在曼谷機場分別的那一幕。
沓子挽著豐的手被推開;然後牽他手又被推開;用力抱緊;用力親吻;最後哭泣離開。
鏡頭先是圍繞著兩人旋轉,然後再逆向旋轉。照出豐終於忍不住哭泣的一幕。
對沓子而言,愛情是她剩下的生命中所追求的全部。然而對豐來說這份愛情讓他困惑,他可以感受到內心的渴望,但是卻無法下決心拋棄他原本的生活:已經訂下的婚約、公司的職位。當然對電影已經拍成的年代的非日本人來說,其實無法理解那份掙扎。但是對沓子那種面對無法有結局的愛情的悲傷卻是跨越文化的感受,在機場離別時,一次比一次更激烈的動作,表達了她不願分手的期盼。但終究等不到情郎的一點回應。中山美穗在那一個鏡頭中將失望、傷心、決定的轉換完全展現出來,讓人看著也跟著心中一揪。如果不是中山美穗,這部片就沒有什麼亮點了吧。特別是我看的pps版本把兩人初次相遇的激情做愛場面給剪掉了。 (/‵Д′)/~ ╧╧
而豐要等到25年後在看到他兒子不顧一切的生活態度時,才有足夠勇氣去追回沓子。當然這很明顯是一部男性電影,所以光子的心境被忽略了。現實上,25年的相處似乎是一段比年少熱戀更難割捨的羈絆。愛情其實不純粹,並不光僅僅只是肉體上的互相吸引。年輕時的豐堅持離開的決意,與年老時的豐追尋的決意,同樣讓人覺得無法認同。
裡面有句台詞讓我很感傷「當初是被你的夢想所吸引,但是達成那夢想的路不只有一條」,看到這我腦海中迅速的翻轉一遍後發現一個悲哀的事實:我沒有夢想。 我有計畫有目標,但是我沒有夢想。 我沒法說出:讓全世界的天空被我的飛機填滿。類似這樣有宣染力的話語。難怪我人生中感情的篇章只有寥寥數字。 ~>_<~
電影中有首光子寫的詩:
人死之前,有人會想起曾經被愛
有人會想起曾經愛過
我一定會想起曾經愛過
可是看完電影後,我想起的是席慕容的詩,不過我改寫了一下
如果你愛上一個人
請你 請你 竭盡你所能的溫柔對他
別保留 一絲 一毫
不管 這分愛能維持多久
不管 彼此間的差異多大
因為在這冰涼的世界裡
唯有相愛的人之間的溫柔
是我們能獲得的唯一暖意
2012年9月21日 星期五
禮物
整理東西時,發現舊的信用卡簽單。那是買給前女友的ipad cover,引起我注意的是日期,分手前一個月。
其實那只是在百貨公司逛時發現而臨時起意買下,並不是刻意準備。老實說我不擅長準備禮物,現在想想都是這種臨時買東西的模式。分手前一個月可見這禮物對感情沒啥幫助~ (嘆)
高陽寫胡雪嚴分成三部,第一部描寫他如何發跡。第二部裡說要花心思在如何花錢。後來我才明白,懂得花錢是個跟懂得賺錢一樣困難的事情。
比如說準備禮物這件事,價格並不等同於禮物的價值。收到一張用心寫得小卡片,比收到3C用品更令人感動。發亮的石頭也比要裝電池的東西讓人覺得有誠意,即使兩者一樣價格。
價格與價值的比較就構成半部經濟學。
其實那只是在百貨公司逛時發現而臨時起意買下,並不是刻意準備。老實說我不擅長準備禮物,現在想想都是這種臨時買東西的模式。分手前一個月可見這禮物對感情沒啥幫助~ (嘆)
高陽寫胡雪嚴分成三部,第一部描寫他如何發跡。第二部裡說要花心思在如何花錢。後來我才明白,懂得花錢是個跟懂得賺錢一樣困難的事情。
比如說準備禮物這件事,價格並不等同於禮物的價值。收到一張用心寫得小卡片,比收到3C用品更令人感動。發亮的石頭也比要裝電池的東西讓人覺得有誠意,即使兩者一樣價格。
價格與價值的比較就構成半部經濟學。
2012年9月18日 星期二
舊地重遊
你說這裡是你最喜歡的地方,當心情不好就會來這裡看夕陽。我說我也是。差別在於你跟我看落日的地點不同,角度也不同。這次從你的角度來看,希望能多懂你一些。雖然一切都已經成為過去~
忘了上次來淡水看夕陽是什麼時候,為了什麼原因。心情不好時,總是會想要一個人去看海看夕陽,好像一切的壞心情會隨著那紅紅的火球沉入水中。來看夕陽的人好像不是有心事就是來談戀愛,真奇怪鬱鬱寡歡的時候就不會想要去看日出。(不過談戀愛的人照樣會去看日出)
河堤上大多是雙雙對對的情侶或夫妻。是阿,牽著手看夕陽是多甜美的回憶阿。感情也是要認真經營小心呵護,只是懂的人忙著一起度過分分秒秒;不懂的人只能獨自對著落日唏噓。
此時此刻,你在何方? 是否帶著笑容面對另一個人?
隨著最後一抹餘暉的消逝,我又要轉頭回到擁擠的城市。
台北這點點燈火之中,又有沒有哪盞燈是屬於我的,會有那麼一個人跟我一起在燈火下相視而笑?
河水拍打著堤岸,那是回答是輕笑或是嘆息呢?
岩田俊二代表作 情書 讀後感
在淡水的夕陽中看完了這本小說。
故事不長,卻挺感人的。同名的兩個人,埋藏到身故之後兩年才被挖出來的初戀。
.....其實重複故事也沒啥意思。
愛情這種東西之所以成為歷久不衰的主題,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只有很少數的人能夠得到。大多數的人終其一生也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愛戀。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在生活的壓力、對伴侶的怨懟中慢慢悠悠地度過一分一秒。只有很少數的例外狀況,比方說當死亡將兩人分開;就像是被凍結在冰中的蜻蜓,把存在給保存了下來。
在每本冷門的書籍借書卡上寫上名字,為的是讓女生知道嗎? 又或者那只是為了紀錄下自己的年少愛戀? 如果命運沒將兩人分開,戀情能展開嗎? 如果同名的兩人相戀,會能夠有結果嗎?
終究愛情只是生命中的調味料,不是主菜。只有少數少數人能夠為愛放棄一切,而這少數少數的兩個人要能相遇相戀,可真是跟被閃電擊中一樣的稀少。所以當然要珍惜每一個戀人,每一次相戀。借用席慕容的無怨的青春中的詩句做結尾。
在年輕的時候,如果你愛上了一個人,
請你,請你一定要溫柔地對待他。
不管你們相愛的時間有多長或多短,
若你們能始終溫柔地相待,那麼,
所有的時刻都將是一種無瑕的美麗。
若不得不分離,也要好好地說聲再見,
也要在心里存著感謝,感謝他給了你一份記憶。
長大了以後,你才會知道,
在驀然回首的剎那,
沒有怨恨的青春才會了無遺憾,
如山岡上那輪靜靜的滿月。
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男朋友女朋友 觀後感
其實這是很簡單的故事,只是拍攝的手法太複雜,所以有些人看不懂。簡單說就是三個高中好友,林美寶(桂綸美)、陳忠良(張孝全)、王心仁(鳳小岳)。美寶愛忠良而忠良愛心仁而心仁愛美寶。end。
電影只是在交代他們三人在四個年代的故事,1985、1990、1997、2012。時間跨距達27年,所以這也是個訴說人生的故事。
以下開始牽涉到劇情,慎入。
美寶很殺的用推剪剪掉自己頭髮的一幕很有戲劇張力
1985跟1990的部份其實看得很痛苦,他是演1975吧,哪是1985。身為一個活過1985的觀眾,我要說電影裡面呈現的背景讓我覺得很荒謬,那時還有校刊審查沒有錯,但是教官在那時已經沒有那種權威。而且那各年代的高中生最大的苦悶是聯考,或許是因為現在的年輕觀眾無法體會,所以影片中完全的用威權壓迫來取代聯考壓力。這讓經歷過得我覺得很無言。連道具鈔票都是綠色100元,那個我記得是1980就沒有了(不過這點夠用心,讚)
描述三人情感的部份倒是非常細膩,大姐頭性格的美寶只有在忠良面前會展露出柔弱的一面。忠良會在美寶媽給的錢不夠繳輔導費的時候拿自己的錢去補,在美寶生理痛的時候摘下樹葉讓美寶聞(那是什麼樹阿?)。心仁想盡辦法想要吸引美寶的注意,最後在忠良追求學妹以及暗中撮合的情況下,美寶終於愛上心仁。鏡頭帶過忠良痛苦的表情,但他其實是因為把心仁送給美寶而心痛(我覺得這部片裡同志也太多了吧)。
1990的野百合運動其實是聲援64天安門的行動,從頭到尾都很平和。不過電影看來是要顧慮能否在大陸上映所以不敢提,反而弄的好像是民進黨選舉晚會。鳳小岳在台上那段話完全就是模仿田朝明。一樣是背景讓我看得很疏離,但是三人間得互動又很細膩。心仁對忠良完全就是男性間哥們的情感,一肩扛下兩人一起闖的禍而被退學,得要去當兵。美寶發現心仁對另一個女生有意,而那女生在心仁家外等候時,將心仁推給那女生。即便如此,美寶跟忠良終究沒有結果。
1997的美寶還是跟心仁在一起,不同的是心仁已經娶了當初那女生。而美寶則是小三。為了替情人的老婆買限量的柏金包還得要拜託老同學幫忙,這一幕深刻的描寫出美寶的犧牲程度。而心仁則成為岳父(行政院長)的手下,我覺得比較像是秘書或助理。可是電影裡面電視畫面上卻寫他是發言人,不過1997的行政院發言人其實是新聞局長。 = =
看到這一段覺得心仁的人生真的很悲情,都是在別人的擺佈下。而造成這一切的忠良,從畫面中看來過得也不算太好。其中一段兩對情侶分別做愛的場景,透過畫面交替最後說出 「我要的你給不了」。其實蠻撼動人的。這一年的最後,美寶跟心仁原本打算放棄在台灣的生活遠走他鄉。但是最後美寶看到心仁跟他小孩講電話的畫面,才體會到她其實只是外人。看到這一幕的時候完全能體會那種心痛,努力到最後的無力。從1985到1997,10多年的糾纏終歸一場空。早在1990當美寶催促心仁去買酒,把他送到別的女人手中時,她就已經失去他了。只是這時候她才明白。
2012時只有忠良與美寶的雙胞胎女兒,讓我很想問美寶呢?這個為了要安慰心仁毫不猶豫剪掉自己半邊頭髮的女子。整個劇情敘述的好像就是身邊的人物,差別在於真實的人物少有如此強烈的情感糾葛。
我不知道要說這部電影好或不好,它同時給我很大的疏離感與對人物的認同感。人生有缺陷有遺憾,也有美麗有回憶。或許美寶跟忠良最後有一起渡過段美好的時光吧。
補充:
電影小說所描寫的背景就比較接近我的記憶年代,沒有那麼多花俏與誇飾。小說中也明白的寫出美寶因病而死,真是讓人覺得難過。哭哭~
對比之下小說的情節我個人比較喜歡,文字把許多影像中隱晦的部份直指出來。中間有個句子,「我愛你,所以你必須愧疚」彷彿像跟針一樣的戳傷內心。原來跟作品距離太近也是會被刺到而流血。
補充2:
原來劇中所摘的是樟樹葉,可是樟樹很少有伸手就能摘到樹葉的阿 >"<
電影只是在交代他們三人在四個年代的故事,1985、1990、1997、2012。時間跨距達27年,所以這也是個訴說人生的故事。
以下開始牽涉到劇情,慎入。
美寶很殺的用推剪剪掉自己頭髮的一幕很有戲劇張力
1985跟1990的部份其實看得很痛苦,他是演1975吧,哪是1985。身為一個活過1985的觀眾,我要說電影裡面呈現的背景讓我覺得很荒謬,那時還有校刊審查沒有錯,但是教官在那時已經沒有那種權威。而且那各年代的高中生最大的苦悶是聯考,或許是因為現在的年輕觀眾無法體會,所以影片中完全的用威權壓迫來取代聯考壓力。這讓經歷過得我覺得很無言。連道具鈔票都是綠色100元,那個我記得是1980就沒有了(不過這點夠用心,讚)
描述三人情感的部份倒是非常細膩,大姐頭性格的美寶只有在忠良面前會展露出柔弱的一面。忠良會在美寶媽給的錢不夠繳輔導費的時候拿自己的錢去補,在美寶生理痛的時候摘下樹葉讓美寶聞(那是什麼樹阿?)。心仁想盡辦法想要吸引美寶的注意,最後在忠良追求學妹以及暗中撮合的情況下,美寶終於愛上心仁。鏡頭帶過忠良痛苦的表情,但他其實是因為把心仁送給美寶而心痛(我覺得這部片裡同志也太多了吧)。
1990的野百合運動其實是聲援64天安門的行動,從頭到尾都很平和。不過電影看來是要顧慮能否在大陸上映所以不敢提,反而弄的好像是民進黨選舉晚會。鳳小岳在台上那段話完全就是模仿田朝明。一樣是背景讓我看得很疏離,但是三人間得互動又很細膩。心仁對忠良完全就是男性間哥們的情感,一肩扛下兩人一起闖的禍而被退學,得要去當兵。美寶發現心仁對另一個女生有意,而那女生在心仁家外等候時,將心仁推給那女生。即便如此,美寶跟忠良終究沒有結果。
1997的美寶還是跟心仁在一起,不同的是心仁已經娶了當初那女生。而美寶則是小三。為了替情人的老婆買限量的柏金包還得要拜託老同學幫忙,這一幕深刻的描寫出美寶的犧牲程度。而心仁則成為岳父(行政院長)的手下,我覺得比較像是秘書或助理。可是電影裡面電視畫面上卻寫他是發言人,不過1997的行政院發言人其實是新聞局長。 = =
看到這一段覺得心仁的人生真的很悲情,都是在別人的擺佈下。而造成這一切的忠良,從畫面中看來過得也不算太好。其中一段兩對情侶分別做愛的場景,透過畫面交替最後說出 「我要的你給不了」。其實蠻撼動人的。這一年的最後,美寶跟心仁原本打算放棄在台灣的生活遠走他鄉。但是最後美寶看到心仁跟他小孩講電話的畫面,才體會到她其實只是外人。看到這一幕的時候完全能體會那種心痛,努力到最後的無力。從1985到1997,10多年的糾纏終歸一場空。早在1990當美寶催促心仁去買酒,把他送到別的女人手中時,她就已經失去他了。只是這時候她才明白。
2012時只有忠良與美寶的雙胞胎女兒,讓我很想問美寶呢?這個為了要安慰心仁毫不猶豫剪掉自己半邊頭髮的女子。整個劇情敘述的好像就是身邊的人物,差別在於真實的人物少有如此強烈的情感糾葛。
我不知道要說這部電影好或不好,它同時給我很大的疏離感與對人物的認同感。人生有缺陷有遺憾,也有美麗有回憶。或許美寶跟忠良最後有一起渡過段美好的時光吧。
補充:
電影小說所描寫的背景就比較接近我的記憶年代,沒有那麼多花俏與誇飾。小說中也明白的寫出美寶因病而死,真是讓人覺得難過。哭哭~
對比之下小說的情節我個人比較喜歡,文字把許多影像中隱晦的部份直指出來。中間有個句子,「我愛你,所以你必須愧疚」彷彿像跟針一樣的戳傷內心。原來跟作品距離太近也是會被刺到而流血。
補充2:
原來劇中所摘的是樟樹葉,可是樟樹很少有伸手就能摘到樹葉的阿 >"<
20120808 交易心得
試做期貨單。本日是為標準多空雙巴局面。
昨日7242空單回補在7238,虧損些手續費。與營業員聯絡後,口頭承諾小台調降到單邊60。但本日系統仍秀單邊150。
開盤小台指08跳空開7300。本想尋求放空機會但介面不夠熟悉,限價單一直無法跟上價格變動,後來於7331做多1口(註定賠錢)
緊接著的一根大黑棒明白告訴我,你站錯邊了。於7304又補一口多單(錯誤2*)。
盤勢從這時開始陷入膠著。原本設定7320賣出2口,但10分鐘內看空的心態(恐懼)大勝。所以於7300認賠2口,7302放空1口。(大錯特錯)
10點半後,緩步拉上7330。決定認賠空單,7324平倉。
總結:
1. 多空立場不一致。一開始決定放空就應該在7331放空而非做多
2. 發現錯誤有兩種處理方式。較佳價格加碼與平倉,後者是較佳策略。
3. 沒能堅持看法得原因在於並沒有想好停損點。 決定以反向15點作為停損點
4. 7304多補一口,7320平倉的做法在今日是可以達成的。如果堅持本日則會小賺,不能堅持的原因在於信心不足
5. 要有把握,就要避免被迫反應的交易。或是被迫交易狀況下有堅強心智。又或者,強迫只能允許變換多空立場一次
6. 需要想好買進原因與停損點設定
12:30補記
盤中有下到7289,所以我原本7302空,7290平倉的單其實也是會成交。
由於不想承受轉到下一盤的風險,不知不覺中其實讓心理承受了很高壓力,會無法堅持看法,被恐懼擊倒。
昨日7242空單回補在7238,虧損些手續費。與營業員聯絡後,口頭承諾小台調降到單邊60。但本日系統仍秀單邊150。
開盤小台指08跳空開7300。本想尋求放空機會但介面不夠熟悉,限價單一直無法跟上價格變動,後來於7331做多1口(註定賠錢)
緊接著的一根大黑棒明白告訴我,你站錯邊了。於7304又補一口多單(錯誤2*)。
盤勢從這時開始陷入膠著。原本設定7320賣出2口,但10分鐘內看空的心態(恐懼)大勝。所以於7300認賠2口,7302放空1口。(大錯特錯)
10點半後,緩步拉上7330。決定認賠空單,7324平倉。
總結:
1. 多空立場不一致。一開始決定放空就應該在7331放空而非做多
2. 發現錯誤有兩種處理方式。較佳價格加碼與平倉,後者是較佳策略。
3. 沒能堅持看法得原因在於並沒有想好停損點。 決定以反向15點作為停損點
4. 7304多補一口,7320平倉的做法在今日是可以達成的。如果堅持本日則會小賺,不能堅持的原因在於信心不足
5. 要有把握,就要避免被迫反應的交易。或是被迫交易狀況下有堅強心智。又或者,強迫只能允許變換多空立場一次
6. 需要想好買進原因與停損點設定
12:30補記
盤中有下到7289,所以我原本7302空,7290平倉的單其實也是會成交。
由於不想承受轉到下一盤的風險,不知不覺中其實讓心理承受了很高壓力,會無法堅持看法,被恐懼擊倒。
2012年3月10日 星期六
槍砲、細菌與鋼鐵讀後~
許多年前參加某讀書會時,曾聽人簡介過這本。聽一聽就覺得不想看 XD (推薦人自己要先把書看完阿)
後來陸續在某些人推薦的書單中發現這個書名。最近終於買回來....擺著。直到昨天才拿起來看,沒想到一口氣就看完前10章,今天又繼續把整本看完。
從書名看來會以為這是本討論征服者與被征服者議題的書籍,但是作者的野心遠不止於此。作者在一開頭就說起寫作緣由是在1972年於巴布亞紐幾內亞被一位名叫亞力的政治領袖問到「為什麼是白人製造出這麼多貨物,再運來這裡?為什麼我們黑人沒有搞出過什麼名堂?」
大家都知道這種問題其實是牽涉到跨許多領域的大哉問。是以為了回答這問題作者戴蒙直到1997年才用這本書拼湊出一個他自己覺得可以接受的答案。令人訝異的是這個答案卻推翻了許多歷史上的定論與共識。而作者所舉的證據卻又是如此的明確以至於你不得不同意他是對的。雖然作者試圖利用最淺顯易懂的文字來解釋他的發現,但由於這其實橫跨歷史、生物、人類、醫學各種範疇,對一般人來說仍然是屬於很硬的一本書。
簡單把內容拆解一下:
人類的發展過程中有兩各大幅度進度關鍵點,開始使用語言以及農業時代。兩個改變都使得許多人類族群消失於歷史洪流之中。前者發生什麼只能從化石推論,後者的變化則可以從早期歷史中發現蛛絲馬跡。書名所提的:槍砲、細菌、與鋼鐵則是造成族群滅絕的直接原因。
科技的發展是逐步累進的,先能冶煉青銅然後才有辦法製造鐵器,因為鑄鐵所需要的溫度遠高於鑄銅。而科技發展的條件是有剩餘的食物可以支持社會分工。而要有剩餘的食物則需要先從採集狩獵進入到農業。不同的區域在過渡到農業時期時,由於地理環境限制會選擇不同的作物,不同的作物所含的熱量與蛋白質有所差異也造成長期下來科技發展快慢差距。
病菌的產生則在於需要有足夠多的人口與動物聚集於一處,也就是城市。在人口密集地區,病菌的演化速度會較快(迅速出現新變種)。對於沒有抗體的其他人類族群來說,這會是直接致命的因素。美洲的印加與阿茲提克,在接觸西班牙人後短短時間就死亡95%人口。
不過作者並沒有提到環境資源的上限,這個概念在他的下一本書大崩壞才被提出。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復活島。
華盛頓郵報把這本書推崇為每個大學生必讀,完全同意。
後來陸續在某些人推薦的書單中發現這個書名。最近終於買回來....擺著。直到昨天才拿起來看,沒想到一口氣就看完前10章,今天又繼續把整本看完。
從書名看來會以為這是本討論征服者與被征服者議題的書籍,但是作者的野心遠不止於此。作者在一開頭就說起寫作緣由是在1972年於巴布亞紐幾內亞被一位名叫亞力的政治領袖問到「為什麼是白人製造出這麼多貨物,再運來這裡?為什麼我們黑人沒有搞出過什麼名堂?」
大家都知道這種問題其實是牽涉到跨許多領域的大哉問。是以為了回答這問題作者戴蒙直到1997年才用這本書拼湊出一個他自己覺得可以接受的答案。令人訝異的是這個答案卻推翻了許多歷史上的定論與共識。而作者所舉的證據卻又是如此的明確以至於你不得不同意他是對的。雖然作者試圖利用最淺顯易懂的文字來解釋他的發現,但由於這其實橫跨歷史、生物、人類、醫學各種範疇,對一般人來說仍然是屬於很硬的一本書。
簡單把內容拆解一下:
人類的發展過程中有兩各大幅度進度關鍵點,開始使用語言以及農業時代。兩個改變都使得許多人類族群消失於歷史洪流之中。前者發生什麼只能從化石推論,後者的變化則可以從早期歷史中發現蛛絲馬跡。書名所提的:槍砲、細菌、與鋼鐵則是造成族群滅絕的直接原因。
科技的發展是逐步累進的,先能冶煉青銅然後才有辦法製造鐵器,因為鑄鐵所需要的溫度遠高於鑄銅。而科技發展的條件是有剩餘的食物可以支持社會分工。而要有剩餘的食物則需要先從採集狩獵進入到農業。不同的區域在過渡到農業時期時,由於地理環境限制會選擇不同的作物,不同的作物所含的熱量與蛋白質有所差異也造成長期下來科技發展快慢差距。
病菌的產生則在於需要有足夠多的人口與動物聚集於一處,也就是城市。在人口密集地區,病菌的演化速度會較快(迅速出現新變種)。對於沒有抗體的其他人類族群來說,這會是直接致命的因素。美洲的印加與阿茲提克,在接觸西班牙人後短短時間就死亡95%人口。
不過作者並沒有提到環境資源的上限,這個概念在他的下一本書大崩壞才被提出。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復活島。
華盛頓郵報把這本書推崇為每個大學生必讀,完全同意。
2012年2月13日 星期一
買新興市場債基金的經歷
11年開始買債基,原本的目的只是為了股債平衡。買了之後陸陸續續研究才發現債券市場比股票市場更是複雜。統計起損益:買債基是領到配息卻賠了淨值。
因為是要尋找類似定存的投資標的,所以一開始就鎖定月配息。在台灣最紅的新興市場月配息債券基金首推博聯新興市場。但是研究之後決定放棄的原因有:投資人太過集中(都是台灣)、有用本金拿來配息的嫌疑(這方法玩下去很接近龐氏啊)
我個人對基金公司比較偏好富達,所以一開始也是從富達的基金去挑,因為利率差距的關係所以買了新興市場債。然後發現....同樣是月配息新興市場債有分成歐元計價跟美元計價。這問題容易解決,就把金額除2,兩個都買。過了幾個月發現,不同幣別計價的同一隻基金,每個月拿到的台幣配息金額是不一樣的,而且差距有時還不小。(我google網路上的說法應該是一樣的,因為那是同一隻基金不同幣別計算)而且累計幾個月下來發現報酬率並沒有預期的高,大約是4%-5%。而基金淨值的變動雖然比股票小,但是因為匯率變化的關係,損益變動也是挺大的,特別是去年歐元大貶,每個月的配息金額相較之下真是零頭。
後來我又發現,同樣新興市場債,摩根富林明也有歐元計價跟美元計價的不同。鐵齒的我就又買了同等金額的兩筆,一筆歐元計價,一筆美元計價。結果很有趣,摩根的債基每個月配息金額比富達多20%,到了年底更是富達這兩筆的2倍。但是富達的損益是慢步增加(基金現值+配息金額),摩根的卻是加速虧損(年底時加總還-5%)。根據我查詢的結果,兩隻基金的持有債券很類似(俄羅斯公債佔最大比),但是面對匯率變動反應出來的損益卻很不一樣。
我也去晨星網站查詢過兩家公司基金的經理費用,也是接近。(1.5%,摩根的少0.05%)但是我到現在還是不知道為什麼摩根的新興市場債基淨值波動程度比較大,也不知道為什麼不同基金公司類似標的的配息金額差距有那麼大。
在台灣要投資外國政府公債,最單純的方法就是透過海外基金管理公司的基金。但是基金本身就像個黑盒子,相關資訊的取得很不容易。而債券市場又很複雜,主權政府債券、投資級公司債、非投資級公司債、各債券CDS。不同地區有不同利率水準、同一地區不同期別又有不同收益率。揭露一地的公債持有比例,也看不出來這基金持有的是長期還是短期債券(更別說身在台灣也不知道當地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我連俄羅斯都沒去過哪會知道他的利率政策可能會往哪走)在加上債券基金淨值本身也是有+-15%波動的可能,買進賣出的時間點也是跟買股票一樣要認真考量,我想如果去年12月下旬歐元37.x時買進歐元計價的基金,收益不輸給同時間買進所謂定存股。
悲情的是,我是在12月中旬買進的。也就是說,買完馬上就暴跌。換算成配息金額得要兩年才彌補得回來。但是隨著過完年後歐債風暴的平息,淨值大幅度的上漲讓虧損大幅度縮小(還沒有完全回補),希望今年能夠有比較好看的收益數字。
因為是要尋找類似定存的投資標的,所以一開始就鎖定月配息。在台灣最紅的新興市場月配息債券基金首推博聯新興市場。但是研究之後決定放棄的原因有:投資人太過集中(都是台灣)、有用本金拿來配息的嫌疑(這方法玩下去很接近龐氏啊)
我個人對基金公司比較偏好富達,所以一開始也是從富達的基金去挑,因為利率差距的關係所以買了新興市場債。然後發現....同樣是月配息新興市場債有分成歐元計價跟美元計價。這問題容易解決,就把金額除2,兩個都買。過了幾個月發現,不同幣別計價的同一隻基金,每個月拿到的台幣配息金額是不一樣的,而且差距有時還不小。(我google網路上的說法應該是一樣的,因為那是同一隻基金不同幣別計算)而且累計幾個月下來發現報酬率並沒有預期的高,大約是4%-5%。而基金淨值的變動雖然比股票小,但是因為匯率變化的關係,損益變動也是挺大的,特別是去年歐元大貶,每個月的配息金額相較之下真是零頭。
後來我又發現,同樣新興市場債,摩根富林明也有歐元計價跟美元計價的不同。鐵齒的我就又買了同等金額的兩筆,一筆歐元計價,一筆美元計價。結果很有趣,摩根的債基每個月配息金額比富達多20%,到了年底更是富達這兩筆的2倍。但是富達的損益是慢步增加(基金現值+配息金額),摩根的卻是加速虧損(年底時加總還-5%)。根據我查詢的結果,兩隻基金的持有債券很類似(俄羅斯公債佔最大比),但是面對匯率變動反應出來的損益卻很不一樣。
我也去晨星網站查詢過兩家公司基金的經理費用,也是接近。(1.5%,摩根的少0.05%)但是我到現在還是不知道為什麼摩根的新興市場債基淨值波動程度比較大,也不知道為什麼不同基金公司類似標的的配息金額差距有那麼大。
在台灣要投資外國政府公債,最單純的方法就是透過海外基金管理公司的基金。但是基金本身就像個黑盒子,相關資訊的取得很不容易。而債券市場又很複雜,主權政府債券、投資級公司債、非投資級公司債、各債券CDS。不同地區有不同利率水準、同一地區不同期別又有不同收益率。揭露一地的公債持有比例,也看不出來這基金持有的是長期還是短期債券(更別說身在台灣也不知道當地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我連俄羅斯都沒去過哪會知道他的利率政策可能會往哪走)在加上債券基金淨值本身也是有+-15%波動的可能,買進賣出的時間點也是跟買股票一樣要認真考量,我想如果去年12月下旬歐元37.x時買進歐元計價的基金,收益不輸給同時間買進所謂定存股。
悲情的是,我是在12月中旬買進的。也就是說,買完馬上就暴跌。換算成配息金額得要兩年才彌補得回來。但是隨著過完年後歐債風暴的平息,淨值大幅度的上漲讓虧損大幅度縮小(還沒有完全回補),希望今年能夠有比較好看的收益數字。
宮部美幸 火車
一開始是看到日劇。做為電視劇,這部片拍得很有質感,節奏的掌握也很不錯。妻子車禍過世的單身刑警因腿部中彈而停職,一個人帶著年幼的兒子生活。因連續的打擊而意志消沈之下本想辭去警察工作好能夠照顧小孩,但停職復健期間親戚上門拜託一樁尋人事件,從一開始單純尋人事件到後來卻發現重重謎團。跛著腳到處奔波的身影與在家中面對兒子的身影,慢慢改變了的心境,到最後決定要提起精神繼續從事工作。合情合理的劇情,加上俊男美女組成的畫面 = 不錯看的一部片。
但是,看了原著之後。怎麼設定差了那麼多 = =+
故事有裁剪過不說,人物也簡單了許多。雖然如果1比1的把人物故事放到電視劇上觀眾大概會直接睡著,但是對比電視劇與小說的話,如果我先看過小說一定會對電視劇很失望,好險我是先看電視劇。不過影像跟文字還是有差,因為看過電視畫面的關係對於所尋找的謎之美人,腦中會直接浮現佐佐木希的扮相。
跟電視劇有關的部份到此為止,以下的內容都是針對小說。
一開始看到「火車」很自然的會以為這是跟列車有關連的作品,但是仔細想想日文裡面並沒有火車這詞,通常用的是鐵道。這裡的火車指的是地獄火車(著火的車),不過我無法確定為什麼會有火車載著靈魂到地獄的說法。(雖據說是佛經上所述,但卻找不到明確的描寫文字。但日本百鬼夜行之中有描述。)在這裡當然指的是信用卡分期就像拖著亡靈前往地獄的火車。
火車の、今日は我が門を 遣り過ぎて、哀れ何処へ、巡りゆくらむ (火車今日過我門,哀憐欲往何處去)
這是小說中引用「拾玉集」的詩句,同時也是全書貫穿的脈絡。但是我個人覺得,書中透過關根向律師說的那句話更是完整的透露出整篇故事的宗旨:
律師,為什麼會借這麼多錢,我自己也搞不清楚。我只是想讓自己生活得更幸福!
這句話可以衍生出很多問題,像是「錢可以買到幸福?」 「為什麼想要幸福卻會被拖入負債的地獄?」
作者確實有提出她自己的看法,透過故事中另一個人物富美惠的嘴中說出:
那女孩會迷上信用卡消費,是因為在那個過程中,逐漸沉浸在錯覺里。是的,沒錯。她沒錢,沒學歷,沒什麼特長,就連長相也不是美得能夠靠它吃飯,頭腦也不是很聰明,只能在末流的公司做些事務工作。這種人心中總是描繪著從電視、小說、雜誌中看見的富裕生活。過去的人只會把這些當作夢想,想想便算了,要不然就是努力朝夢想邁進。出人頭地的也有,但也有人因此誤入歧途而被逮捕。但是過去的人總是比較單純,不管用什麼方法,都是靠自己的力量築夢,或是礙于現狀放棄,不是嗎? 可是現在不一樣了。夢想無法達成,卻又不甘心就這樣放棄,所以會有一種達成夢想的希望,並沉醉在這種感覺里。達成夢想的方法很多。以彰子的情況來看,她是以購物、旅行等花錢的方式來達成,這是因為有那些限制少、手續方便的信用卡和地下錢莊的存在。
這結論其實我個人是挺認同的,所謂資本主義社會就是透過種種宣傳手段不斷向群眾灌輸,購買這個產品就會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對於從小就在充滿商業廣告環境長大的人們來說購買可以換來幸福幾乎是等同於1+1=2般的千真萬確。這讓我想起之前閱讀討論08年次貸的書籍中反覆提及的「美國夢」,擁有自己的房屋。即使是收入不足以負擔也可以透過全額貸款來購買房屋。當然最後的泡沫破裂的動盪到寫這篇文章時還在漫延,而最原始的動機也不過就是借款人認為買了房屋就可以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實現美國夢)。
進一步來想,所謂大量製造大量消費的資本主義,鼓勵人們盡量滿足自己欲望的物質主義。真的是對人類有貢獻的嗎?或者說,擁有大量的物質就等於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或許對大部分人來說,幸福快樂是一個超出想像的境界。許多人的眼睛裡只看得到自己欠缺什麼,只想要贏取他人的羨慕,而不願意去面對自己內心深處的真相。 就像作者另外寫下的一句話,關於幸福:
一早就認清自己是條蛇,當條沒有腳的蛇有何不好,何必非要長出四隻腳。
看這部小說也讓我對日本的消費金融制度多了些瞭解。不由的要說台灣的民法雖然老舊,在保護弱小方面其實比日本民法要週到。(好險當年編法條的人不是學日本)對於民眾隱私的保護也要來得多點。(申請相關保險紀錄或是戶政資料都得檢查本人身份證明)
2012年1月11日 星期三
為什麼奇美電貸款案又要官方作保呢?
在台灣的企業、銀行、與政府機關,似乎都習慣於由政府出面替廠商擔保。今天上新聞的奇美與之前的茂德都是如此,而作保的單位都是經濟部。好像每個參與的人都認為,拿納稅人的錢去貼補特定人是理所當然。所以公司經營不下去了,要政府向銀行施壓貸款;股票跌了,要政府出資護盤。
而這樣卻不算利益輸送? 許多時候偏激者會說「台灣這鬼島」,有時想想也是。整個社會早就把一些很基本的堅持與信條放棄了,不在乎公平於正義,只要有利可圖,什麼都可以扭曲。而最後的代價都是由無法迴避的小市民承擔。被韓國人打得節節敗退的雙D慘業,虧損由政府拿國庫擔保,透過銀行轉嫁給銀行的股東與納稅人。
鬼島的最大問題其實在於:這些所謂公務員,完全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身份是國家機器的一部分,不是私人企業。政府機關的運作,公平公正永遠是要比利益來得優先考慮。政府應該是搭建舞台的工人,而不是指揮的導演。整個政府機關是最需要改革的地方。
訂閱:
文章 (Atom)